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核磁
  • 3篇核磁共振
  • 3篇磁共振
  • 2篇MRI诊断
  • 1篇多发
  • 1篇多发性
  • 1篇多发性硬化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外皮细胞...
  • 1篇胼胝
  • 1篇胼胝体
  • 1篇外皮细胞瘤
  • 1篇细胞
  • 1篇细胞瘤
  • 1篇淋巴
  • 1篇淋巴瘤
  • 1篇颅脑
  • 1篇颅内
  • 1篇颅内血管
  • 1篇颅内血管外皮...

机构

  • 4篇内蒙古医学院...

作者

  • 4篇李启
  • 4篇李在军
  • 4篇牛秀兰
  • 3篇冀刚
  • 2篇李德刚
  • 1篇王忠民
  • 1篇张军

传媒

  • 3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内蒙古医科大...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胼胝体原发颅脑恶性淋巴瘤的MRI诊断
2011年
目的:探讨胼胝体原发性颅脑恶性淋巴瘤的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试验性治疗证实胼胝体原发性颅脑恶性淋巴瘤的MRI表现,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胼胝体原发性颅脑恶性淋巴瘤病灶多呈蝴蝶状、团块状及斑片状,可对称分布,肿瘤周围水肿较轻。T2WI多呈高及略高信号,T1WI呈低或略低信号。增强扫描多为中高度明显均匀强化,占位效应较轻。结论:胼胝体原发性颅脑恶性淋巴瘤MRI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根据肿瘤生长部位、形态、信号及增强特征,有助于提高其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和客观的信息。
李在军李启牛秀兰
关键词:胼胝体核磁共振
脑多发性硬化的MRI诊断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脑内多发性硬化(MS)的核磁共振(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临床确诊为MS患者的MRI表现及相关资料。48例均行MRI常规平扫,46例加做增强扫描。结果:(1)病灶多发,主要分布于侧脑室周围及额、颞、顶、枕叶皮层下白质区,部分累及胼胝体、小脑、脑干、丘脑、基底节及大脑皮质;双侧侧脑室旁可见"垂直脱髓鞘征";(2)病灶主要以长和较长T2、略长和等T1信号为主;(3)增强扫描显示强化与不强化病灶同时存在,强化病灶呈点状、斑片及环形;少数急性起病病例病灶呈较均匀一致的强化。结论:MRI是临床诊断MS的敏感、直观、最有价值的检查手段。
牛秀兰李在军李德刚冀刚李启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核磁共振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MRI诊断价值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评价MRI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intracranial hemangiopericytoma,HP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6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的MRI影像资料,研究病变基本特征、信号特点及强化方式。结果:6例均位于颅内脑外,多为不规则分叶状软组织肿物,病灶大小平均为5.3cm,占位效应明显,瘤周水肿较轻,肿瘤内均可见迂曲流空血管。病灶以等高TW2、等低TW1信号为主,4例出现囊变、坏死及出血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囊变部分无强化。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肿瘤体积较大、多呈分叶状软组织肿块,以等TW1、等TW2信号为主,其内可见丰富血管流空、坏死及囊性变,有占位效应,但瘤周水肿不明显;增强扫描实体呈明显均匀强化,可出现"脑膜尾征"。
李在军王忠民冀刚李德刚李启牛秀兰
关键词: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核磁共振
成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脑部的MRI表现及临床分析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探讨成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的脑部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成人ADEM患者8例。8例均进行MRI平扫,7例进行增强扫描。采用自旋回波(SE)序列、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FLAIR序列及EPI序列扫描。常规行矢状面、横断面及冠状面扫描。结果:(1)病变主要位于双侧侧脑室周围及额、顶、颞、枕皮质下白质区,主要特点为多发且分布大部分不对称,双侧侧脑室旁白质可见"垂直脱髓鞘征",病灶部分呈对称分布,同时累及丘脑、脑干、胼胝体、小脑白质或大脑皮质。4例累及双侧丘脑,病灶呈对称性分布。(2)8例病变信号均以长及略长TW1信号、长TW2信号为主,3例在病变中心可见更长TW1、更长TW2信号。(3)7例平扫异常信号增强扫描均可见不同程度异常强化,急性期病灶多呈点、斑片状、环形、类圆形及索条状强化。结论:ADEM脑部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RI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李在军张军牛秀兰冀刚李启
关键词:脑脊髓炎急性播散性成人脑疾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