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嘉熠

作品数:35 被引量:116H指数:6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9篇艺术
  • 13篇文化科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学

主题

  • 11篇表演
  • 5篇戏剧
  • 5篇媒体
  • 4篇电影
  • 4篇影像
  • 4篇真人
  • 4篇真人秀
  • 4篇视频
  • 4篇媒介
  • 4篇沉浸
  • 3篇叙事
  • 3篇社会
  • 3篇社会表演
  • 3篇身体
  • 3篇教育
  • 3篇后现代
  • 3篇《学徒》
  • 3篇沉浸性
  • 2篇学习型
  • 2篇质感

机构

  • 33篇华东师范大学
  • 6篇上海戏剧学院
  • 4篇上海广播电视...
  • 1篇北京电影学院
  • 1篇中国美术学院
  • 1篇浙江传媒学院

作者

  • 35篇沈嘉熠
  • 4篇范金慧
  • 2篇刘建宏
  • 1篇侯克明
  • 1篇于帆
  • 1篇王垚
  • 1篇张岩
  • 1篇刘智海
  • 1篇叶航
  • 1篇万传法
  • 1篇赵斌
  • 1篇向宇
  • 1篇朱敏

传媒

  • 5篇当代电影
  • 4篇戏剧艺术
  • 3篇北京电影学院...
  • 3篇现代传播(中...
  • 2篇教师教育研究
  • 2篇上海艺术评论
  • 1篇当代电视
  • 1篇人民论坛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东北师大学报...
  • 1篇中国高等教育
  • 1篇中国电视
  • 1篇上海戏剧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电影评介
  • 1篇南方电视学刊
  • 1篇高等学校文科...
  • 1篇中国编辑
  • 1篇中国数字电视
  • 1篇上海文化

年份

  • 2篇2025
  • 2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5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7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融而不同——关于电影《十二公民》的跨文化解读
2017年
国产影片《十二公民》(201 5)改编自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典电影《十二怒汉》,是创作者向原片致敬之作,更是一次成功的跨文化改编。本文从思想主旨改编、表演文化交叉以及跨越媒介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了导演在各元素上对影片进行不同程度的在地化(Localization)处理,使作品呈现一种融合东西文化的效果。
沈嘉熠
关键词:跨媒介
上海三网融合视听媒体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被引量:1
2013年
一、上海网络视频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全球网络视频运营商业模式大致分为:UGC(用户生成内容)模式、P2P模式和Hulu(正版视频)模式以及Net—flix(流媒体播放服务商)模式四种。
沈嘉熠范金慧
关键词:媒体产业三网融合视听网络视频P2P模式
新媒体时代上海广播电视产业的机遇与挑战被引量:1
2010年
沈嘉熠范金慧刘建宏
关键词:广播电视产业新媒体时代广告市场广播电视台
真人秀——景观化社会下的产物
2007年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电视荧屏总有引领潮流、吸引眼球的媒介事件的频繁上演;新栏目开张,老栏目退场,你方唱罢我登场,跟风克隆风气长;在制度层面,改革轰轰烈烈地开展,但步履艰难滞态显。在热热闹闹的繁荣表象下,在喧嚣的媒介活动中,掩盖不了中国电视普遍存在的“疲态”。
沈嘉熠
关键词:景观化真人秀社会媒介事件中国电视制度层
短视频媒介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被引量:17
2018年
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和4G网络技术的成熟,消费者日常碎片化时间的商业价值越发凸显,而短视频作为填补碎片化时间的内容产品消费之一,已成为传播领域中不可忽视的新兴行业。本文以短视频的内容产品发展趋势及驱动因素为核心,分析了网络短视频的内容生产模式和商业变现模式,并对该行业发展机遇与瓶颈从互联网生态角度进行了阐述和研究。
沈嘉熠
关键词:UGCPGC
视角的解放——浅析宽银幕在视听语言上的拓展被引量:3
2007年
本文将着重讨论电影宽银幕是怎样导致创作者对电影视听空间的拓展,电影技术的革新是如何从画面空间、景深镜头和特写镜头等逐步解放创作者的表现手段。叙事作品主题内涵的传达一定是要借用媒介本身的形式力量。电影不是哲学,形式上它更注重对技术和材质的依赖。只有掌握其媒介特点,才能更自由的创作。
沈嘉熠
关键词:宽银幕画框
从体验到沉浸:表演的叙事性转变被引量:10
2018年
戏剧表演正以不断变幻的姿态呈现出当下中国别样的文化消费景观。各种沉浸式、消费性表演以后现代的形式在不同的媒介环境中出场,其背后所承接的是与现代表演理论一以贯之的叙事内核。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到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从即兴表演到独具后现代性的沉浸式戏剧,后现代戏剧家理查·谢克纳在重新阐释现代与后现代表演的过程中把其推向更为宏观的人类表演学层面。然而,在这些看似纷繁复杂的现代/后现代表演派系背后,是戏剧表演叙事方式的改变和转向。斯式体系和布莱希特被认为是现代性表演,他们的叙事性结构依赖于剧本,是稳定的,戏剧叙事的进程依赖表演推进;后现代表演中戏剧叙事在表演的时刻产生,每一次表演即创造一次新的叙事;当前各种形式的沉浸性表演,建构出与观众新的观演关系,其戏剧叙事是浸润在表演场域中,与观众的消费过程、表演环境共同完成。
沈嘉熠
关键词:叙事性
沉浸性:表演在后现代语境的另一种探讨被引量:6
2022年
伴随着戏剧范式从文本到事件的转向,表演从以叙事为核心中跳脱出来,游走于戏剧与生活的边界,生发出观众与演员互为主体的沉浸性。这是一种过程的表演,是由观众与演员共同完成的、幻与戏的结合。沉浸性表演中观众的身体感知引发深刻的体验,使他们成为主体而参与,但戏剧时空又给观众提供弥散的场景,使他们迷失其中。在身体感知与弥散幻境之间,观众与场景(包含演员)产生“看”与“被看”的关系,身体的核心与场景的松散因“凝视”而共生,沉浸由此发生。
沈嘉熠
关键词:沉浸性凝视
影像时代理想范本的塑造被引量:1
2011年
现代社会,影像媒介不断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在这种现实背景下,我们应该以相适应的视角来重新审视理想范本的塑造,其核心内容应该关注影像媒介特殊的交流语言以及社会表演学中自我与角色之间的关系。对于制作者来说,塑造这样的理想范本应该观照其贯穿动作和不同层次空间的设计,这样才能与社会主流人群的意向共同作用。
沈嘉熠
关键词:自我角色
质感的交流:从社会表演学看教育传播特性被引量:4
2012年
本文从时下流行的名校网络公开课谈起,以身体哲学和社会表演学理论对教师教育特性进行新视角的探析,提出了教师教育的本质是产生质感的交流活动,教师、学生应该进行整体剧班表演,从而双向地推动教学良性的发展。
沈嘉熠
关键词:质感社会表演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