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昔康
- 作品数:29 被引量:162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川崎病合并感染时临床特征及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被引量:13
- 2015年
- 目的探讨川崎病合并感染时的临床特征及淋巴细胞亚群、Ig水平的变化。方法收集29例合并感染的川崎病患儿为感染组,同期未合并感染的35例川崎病患儿为非感染组,21例腹股沟疝患儿为对照组。比较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儿临床特征、实验室结果、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及冠状动脉损伤情况,比较3组患儿外周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Ig水平。结果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及近期冠状动脉损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感染组远期冠状动脉损伤率高于非感染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2组川崎病患儿CD4+、CD4+/CD8+、CD19+T细胞比例较高且Ig G、Ig A、Ig M水平升高(P均<0.05),CD8+T细胞水平下降(P<0.05)。感染组与非感染组间外周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感染并未影响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结果、丙种球蛋白治疗反应及近期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可能与感染并未进一步影响机体免疫水平有关,但合并感染可能增加远期冠状动脉损伤的风险,需注意随访。
- 汤昔康陈泽楷李汝霞麦友刚覃丽君
- 关键词:川崎病免疫冠状动脉病变
- 肺炎支原体感染对手足口病患儿免疫及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分析被引量:12
- 2016年
-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对手足口病患儿免疫功能及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住院确诊为手足口病合并MP感染的患儿34例作为感染组,取同期住院确诊手足口病且未感染MP患儿40例作为未感染组,其中感染组根据MP滴度包括高滴度患儿(>1:160)和低滴度患儿(≤1:160);比较各组患儿间的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感染组CD_4^+、CD_8^+水平较未感染组低,而IgG水平更高(P<0.05);感染组IL-6、TNF-α水平较未感染组高(P<0.05);合并MP感染者中,高滴度患儿CD_3^+、CD_4^+、CD_8^+水平较低滴度患儿低,而CD_(19)^+、IgG水平更高(P<0.05);而高滴度患儿IL-6、IL-8、IL-10、TNF-α水平均较低滴度患儿高(P<0.05)。结论手足口病合并MP感染后,存在细胞免疫抑制,体液免疫激活,炎症反应剧烈,而且MP滴度越高者,免疫功能更为紊乱,炎症反应更剧烈,应引起临床重视。
- 汤昔康李庆彦李汝霞刘春华刘晶晶
- 关键词:手足口病肺炎支原体免疫细胞因子
- 分层管理模式在提高急诊儿科护理质量的效果分析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探讨分层管理模式在提高急诊儿科护理质量及家属满意度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实施分层护理模式前后共160例患儿资料,分为两组各80例。其中对照组未实施分层护理,干预组实施分层护理。对比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质量及家属满意度。结果干预组护理质量(包括专科护理、危重病人护理、急救药品及器械、护理记录、病房环境及安全)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家属满意度(包括危急情况处理、护理技术、护理服务、沟通能力及情感支持)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层管理模式可以明显提高急诊儿科护理质量及家属满意度。
- 李汝霞汤昔康
- 关键词:分层管理急诊儿科护理质量
- 川崎病并发心肌梗死5例报告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报告5例川崎病并发心肌梗死患儿资料,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分析该院5例川崎病并发心肌梗死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心肌酶谱、心电图、UCG)、治疗及预后。结果:4例患儿发生心肌梗死时表现为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等,1例患儿无任何临床表现。5例均有CK-MB升高、CTnI阳性,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ST-T段改变。UCG可见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其中2例合并冠状动脉瘤形成,2例冠状动脉扩张,另1例未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其中3例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5例均同时予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后抢救成功。对5例患儿均长期、规范随诊,至撰稿日未再出现心肌梗死,预后良好。结论:心肌梗死是川崎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发病时隐匿但凶险,可根据典型心电图、心肌酶谱及UCG明确诊断,治疗需给予及时溶栓,后期规范随诊,以防心肌梗死再发。
- 汤昔康覃丽君范毅敏
- 关键词:川崎病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
- 预防性护理干预在急诊输液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研究预防性护理干预在急诊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46例急诊输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7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取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护理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均出现了输液异常、患者自行调节滴速或中断输液等不良事件,但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出现率为4.11%,低于对照组的17.81%(P<0.01);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8.63%,高于对照组的84.93%(P<0.01)。结论预防性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输液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效率高,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荐。
- 李汝霞汤昔康
- 关键词:预防性护理干预急诊输液
- 四肢加压后外周血管在彩超下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研究
- 2015年
- 目的:研究健康成年人加压状态下血流动力学与心动周期的关系,为进一步诊断动脉病变提供超声依据。方法:选取60例健康人作为试验对象,记录静息状态下、远近端分级加压0、40、80、120HHmg时肱动脉(BA)、桡动脉(RA)、腘动脉(POA)和股总动脉(CFA),连续测定3个周期收缩期峰值流速(PSV)、阻力指数(RI)和舒张早期反向峰值流速(PRV),取平均值记录。收集远端加压不同程度的BA、PA、POA、CFA以及近端加压后BA、PA的数据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健康成人在静息状态下彩超曲线呈高波动性三相波形,即出现收缩期曲线快速上升至尖峰,舒张期快速下降,舒张中期维持稳定低速小波。远端加压后彩超血流速度曲线逐渐从三项波减为两项波。远端加压后PSV变化不显著,PRV变化显著,RI变化显著(P<0.05)。近端加压后RI变化不显著(P<0.05)。结论:正常人在静息状态下血液流动不连续,在外界加压条件下会随压力变化而呈规律性变化,为诊断动脉血管疾病提供了依据。
- 蔡遂娜汤昔康
- 关键词:肱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
- 极低体质量新生儿细菌感染相关因素的回归分析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分析极低体质量新生儿(VLBWI)细菌感染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在2012年2月-2015年5月产科出生VLBWI 262例为研究对象,观察VLBWI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VLBWI 262例,住院期间63例出现感染,感染率为24.05%,共发生感染174例次,例次感染率为66.41%,20例死亡,病死率为31.75%;单因素分析显示,孕母胎膜早破、胎龄小、体质量低等与VLBWI感染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28周、出生体质量<1 000g、机械通气、胎膜早破等是VLBWI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VLBWI细菌感染危险因素包括胎龄、留置导管等,需要加强管理,改善NICU条件,降低细菌感染率和病死率。
- 蔡江云汤昔康贾雁平刘玉凤张莉
- 关键词: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细菌感染
- 血液病儿童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 目的 对血液病儿童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 收集我科血液病儿童肺炎合并ARDS的临床资料,对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果、治疗及转归、死亡危险因素等进行...
- 麦友刚汤昔康陈泽楷方建培刘婷华
- 关键词:儿童血液病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BMMSC治疗儿童难治性aGVHD的疗效和治疗前后患儿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的相关分析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MSC)治疗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难治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疗效,通过动态监测输注BMMSC前后患儿体内细胞因子的变化,判断BMMSC的疗效并为BMMSC治疗GVHD的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allo-HSCT后难治性aGVHD患儿17例(II级GVHD 7例,Ⅲ级GVHD 6例,Ⅳ级GVHD 4例)。所有患儿经常规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在原有免疫抑制剂基础上联合静脉滴注BMMSC,观察GVHD的缓解情况及BMMSC治疗相关不良反应。通过化学发光法检测GVHD患儿输注BMMSC前及输注后d 7和d 14,血清细胞因子IL-2α、IL-6、IL-10、IL-8及TNF-α的水平。结果:BMMSC的累计中位使用剂量为5.5(3.4-11.1)×10^6/kg,平均使用次数3.7(1-13)次,距离确诊GVHD首次输注MSC中位时间为16.5(4-95)d。17例难治性GVHD中,14例治疗有效,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2.4%,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存活的14例患儿,距首次输注到BMMSC中位随访时间为944(559-1245)d。治疗前Ⅱ、Ⅲ、Ⅳ级GVHD患儿血清TNF-α浓度分别为9.5±4.3、16.3±10.9和35.8±21.2 pg/ml,Ⅱ级与Ⅳ级、Ⅲ级与Ⅳ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MMSC治疗有效与无效组间比较,治疗前血清TNF-α为10.8±5.6和40.6±14.8 pg/ml(t=-3.901,P<0.05)。BMMSC治疗有效组中,d 14 IL-10(20.0±17.4)pg/ml较治疗前(7.3±3.1)pg/ml明显升高(t=-2.850,P<0.05),而IL-2α,IL-6,IL-8和TNF-α浓度在治疗前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MSC治疗儿童难治性GVHD安全有效。TNF-α与GVHD的严重程度相关,可用于GVHD的病情监测。BMMSC可能通过上调体内细胞因子IL-10水平发挥抗GVHD的作用。
- 郭淑仪邱坤银汤昔康黄科徐宏贵黎阳翁文骏许吕宏方建培周敦华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物抗宿主病疗效
- 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合并心肌损伤的临床特点分析
- 2015年
-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CMV)肝炎患儿合并心肌损伤的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变化,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 48例CMV肝炎患儿以入院时未予治疗前血CMV-DNA拷贝数≤1×104为组Ⅰ(25例),>1×104为组Ⅱ(23例),同时选择同期行体检的35例健康婴儿作为正常组,分析三组婴儿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变化。结果 48例CMV肝炎患儿中合并心肌损伤35例,占72.9%。心电图异常15例,分别为窦性心动过速11例,ST-T改变3例,房性早搏1例。组Ⅰ、组Ⅱ患儿治疗前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组Ⅱ较组Ⅰ患儿AST、CK、CK-MB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Ⅰ、组Ⅱ患儿治疗后较治疗前AST、CK、CK-MB、LHD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与正常组心肌酶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MV肝炎患儿易发生心肌损伤,病毒负荷越大,心肌损伤越重;其心电图改变多为非特异性,可通过CK-MB等心肌酶检测早期发现。给予及时治疗,心肌损伤绝大部分可恢复正常。
- 汤昔康李汝霞
- 关键词:巨细胞病毒肝炎心肌损伤心电图心肌酶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