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汤惟杰

作品数:8 被引量:16H指数:3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轻工技术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2篇文学
  • 2篇小说
  • 1篇档案
  • 1篇电影
  • 1篇电影空间
  • 1篇都市
  • 1篇都市写作
  • 1篇新诗
  • 1篇艺术
  • 1篇艺术博物馆
  • 1篇意图
  • 1篇咏物
  • 1篇咏物诗
  • 1篇月刊
  • 1篇政治
  • 1篇政治小说
  • 1篇中国传统小说
  • 1篇中国电影
  • 1篇中国现代性
  • 1篇诗人

机构

  • 7篇同济大学

作者

  • 7篇汤惟杰

传媒

  • 2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文艺争鸣
  • 1篇艺术评论
  • 1篇城市建筑
  • 1篇枣庄学院学报
  • 1篇现代中文学刊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1998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重勘早期上海电影空间——以公共租界档案为线索被引量:2
2010年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史、文化史视角引入中国电影研究领域,“都市文化”、“现代性”、“白话现代主义”等概念业已成为我们考察中国电影的有效标尺。随着更多研究越来越潜入到深部,大概会有更多的影史碎片会渐次浮出水面,最终被拼合成一幅理解中国现代性的影像地图。
汤惟杰
关键词:租界档案电影空间中国电影中国现代性
怎样记忆一座城市?——纽约三题
2015年
本文作者来自建筑与城市规划领域之外,以纽约市博物馆(MCNY)、高线花园(High Line)和现代艺术博物馆PS1分馆(Mo MA PS1)以及在其中的游历体验为分析对象,试图从人文学的角度对"城市—记忆—建筑"这一主题做一番解读。
汤惟杰
关键词:城市记忆
海上梦语两生花——论《海上花列传》中的苏白策略与张爱玲的翻译意图被引量:5
2008年
从1892年2月创刊的《海上奇书》半月刊连载起[1],到1983年台北皇冠出版社正式推出张爱玲的国语注译本[2],91年里,小说《海上花列传》在汉语世界里两度湮灭,两度还魂。
汤惟杰
关键词:《海上花列传》意图翻译半月刊小说
阅读城市——香港诗人梁秉钧及其都市写作被引量:3
1998年
二战后生长在香港的新一代本土作家中,梁秉钧的写作具有颇为独特的风貌。这代作家亲历了香港新旧交替的变革,目击了东方之珠如何冉冉升上中天。他们的成长史、写作史。
汤惟杰
关键词:咏物诗都市写作漫游者香港文学罗兰·巴特
“小说界革命”与文类格局的重构——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文学观念中比较意识的兴起被引量:2
1998年
19世纪90年代中叶至20世纪最初10年;被有的学者称为中国近代思想变化的“重要的分水岭”,“在这一过渡时期,梁(启超)是一位关键人物,…其思想成为中国意识形态运动的一个重要的和永久的组成部分”.
汤惟杰
关键词:文学观念中国传统小说政治小说
《小团圆》二题被引量:1
2009年
张爱玲的小说《小团圆》在近期发表,引起了很大反响。这部写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作品,相较已被众多文学读者熟悉的张爱玲40年代经典,在风格上呈现了较大的差异。《小团圆》中"执子之手"意象与全篇"梦中之梦"的结构,可以放置在张爱玲重要作品的系列中加以梳理,由此读解出这部作品的内在意蕴。
汤惟杰
关键词:《小团圆》
《一颗星儿》、“毛瑟架”与“新”的政治——胡适与早期《晶报》关系新探被引量:3
2010年
新文学倡导者胡适的白话诗“一颗星儿》在上海“小报之王”《晶报》首发,引发该报一场有关新诗的论争,这是近年来现代文学研究的新发现。本文综合已有研究成果,佐以《小日报》上新发现的材料,考证《一颗星儿》确由胡适本人供稿且由《晶报》首发;同时以《晶报》“毛瑟架”栏新诗论争为线索,通过对论争双方话语的考掘,探讨“五四”至1920年代初“新”“旧”文学场域间的文化政治因素。
汤惟杰
关键词:《晶报》白话新诗文化政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