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志辉
- 作品数:42 被引量:71H指数:5
- 供职机构:上海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 现代性问题与启蒙视域——作为中国现代哲学的“中国哲学史”被引量:1
- 2005年
- 本文认为,“中国哲学史”作为一个学科,本身是中国现代哲学的产物,是中国现代哲学家构建自己哲学体系的本土思想资源的精神谱系,是在现代性问题与启蒙视域下构建出来,是现代性学问建制与本土思想资料结合的产物。
- 樊志辉
- 关键词:哲学问题哲学史哲学思想
- 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的历史互动之探析被引量:3
- 2002年
- 基督信仰和中国本土文化的关系的问题 ,是基督宗教进入中国以后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从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及传教方式、中国文化对基督宗教的反应、非基督运动与本土化运动等三个层面可以看出 ,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的矛盾冲突 ,源于不同思想理念的混淆 。
- 樊志辉
- 关键词:基督宗教中国文化
- 对话式教学的理论探讨被引量:8
- 2005年
- 目前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方式日益面临着挑战.中国加入WTO所带来的冲击,不仅体现在经济体制和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上,也体现在教育理念上.在此情形下,传统的以"独白"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大众化教育时代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相互的理解、沟通与互动.对话式教学是将教学模式由独自式的讲授变为对话式的互动传授,通过问答的形式与学生形成良好的沟通,步步推进达到引导传授的目的.
- 樊志辉栾芳
- 关键词:对话式教学人文社会科学大众化教育经济体制传授讲授
- 主体“意欲”与文化路向——梁漱溟文化主体性思想探微
- 2025年
- 主体性问题是现代新儒家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主体性概念在西方哲学史中经历了从思维形态、意志形态、欲望形态到实践形态的演进历程。面对主体性的问题,现代新儒家的开山之人梁漱溟根据儒家哲学的生命性特点,反思主体性概念的演进历程中的问题,通过对主体性的概念界定展开了本体论的思想建构,建立其文化保守主义的跨文化哲学体系。文章从梁漱溟建立在“意欲”主体基础上的文化哲学来反思这种观点,以推进学界对梁漱溟的文化主体性理论的研究。
- 樊志辉樊志辉
- 关键词:主体性跨文化比较研究
- 坚守·融通·期盼——梁漱溟后期思想的精神旨归被引量:1
- 2016年
- 梁漱溟后期思想是理解现代儒家历史命运的重要向度。在1949年以后的时代变迁和命运沉浮中,梁漱溟秉承儒家知行合一传统,坚守生命的独立性,同时在新时代语境下以独立思考方式对其他意识形态进行理性融合,其晚年著作《人心与人生》融通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他立足于儒家传统的性善论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性、历史理性,对人类前途持乐观判断和期盼,相信"这个世界会好"。坚守、融通、期盼共同构成了梁漱溟后期思想的精神旨归。
- 樊志辉刘晶
- 关键词:儒家思想马克思主义
- 开放与创新——毛泽东文化观之主导精神
- 1991年
- 毛泽东是中国现代史上的巨人,他的存在使整个中国现代史的面貌发生了变革,他整整影响了几代人,并将以这种或那种方式继续影响下去,这点在其思想文化观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因而在今天,立足于改革开放的当代中国,研究毛泽东的文化观是十分有益的。
- 樊志辉王逢云
- 关键词:晚年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反对教条主义读书生活中国新文化
- 世界的去魅化与人的谦虚及傲慢——世俗化处境中的人与上帝的关系探微被引量:2
- 2004年
- 立足于汉语语境,从基督宗教的视阈出发,世俗化并不意味人与上帝的疏远,而意味着人的最为本真的处境。在此情景下,人必须做出抉择,投身上帝,还是置身虚无。
- 樊志辉
- 关键词:世俗化上帝基督宗教
- 论《圣经·旧约·诗篇》在马丁·路德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引量:2
- 2013年
- 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一位重要而又富有争议的人物,相较于学界对改教时期的路德的神学思想及实践、他的政治态度以及他的影响这三方面的热切关注,《圣经·旧约·诗篇》对路德的整个思想体系和行为实践的奠基作用却很少有人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评价。本文从路德的音乐价值观、圣经观及其圣经解经法和路德神学思想中心的"因信称义"说三个方面归纳了《诗篇》在其中分别扮演的角色和作用,指出《诗篇》不仅是路德之许多重要神学思想观念的肇始,更是他推行宗教改革的重要工具和精神支柱。
- 明晓旭樊志辉
- 关键词:马丁·路德《诗篇》宗教改革因信称义
- 心性与社会批判——从徐复观看现代儒家社会批判理论的建立及局限被引量:2
- 2006年
- 樊志辉
- 关键词:社会批判理论儒家理想心性之学徐复观观看
- 实践哲学的域限及对实践的自明性的质疑——后实践哲学论纲被引量:8
- 2000年
- 樊志辉
- 关键词:实践哲学后实践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