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喜
- 作品数:44 被引量:265H指数:9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无锡市卫生局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右位主动脉弓胎儿临床预后分析
- 2016年
-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右位主动脉弓的产前超声声像图特征、并发心内外畸形、染色体异常及围产期结局.方法对 69 例产前诊断为右位主动脉弓的胎儿的超声图像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9例右位主动脉弓的胎儿中,34例(49%,34/69)为镜像型右位主动脉弓,31例(45%,31/69)为右位主动脉弓并迷走左锁骨下动脉,4例(5%,4/69)为双主动脉弓,34例镜像型右位主动脉弓的胎儿中,32例(95%)合并其它心内外畸形;31例右位主动脉弓并迷走左锁骨下动脉的胎儿中,3例(10%)合并其它心内外畸形,4例双主动脉弓的胎儿均不合并其它心内外畸形.产前共37例胎儿行染色体核型分析,2例异常.69例中,27例引产,6例失访,36例活产儿;36例活产儿中,20例行产后超声心动图检查或CT检查,证实为右位主动脉弓,3例经产后磁共振检查证实为双主动脉弓,2例经外院手术证实.结论镜像型右位主动脉弓的胎儿常合并心内外畸形,右位主动脉弓并迷走左锁骨下动脉及双主动脉弓合并心内外畸形的概率低;右位主动脉弓合并其它心内外异常的预后取决于所合并畸形的严重程度,孤立性右位主动脉弓的预后较好.
- 杜星星刘俊梁喜张屹辉张大娟王巧云王云芙
- 关键词:产前超声右位主动脉弓超声心动图心脏畸形
- 胎儿左头臂静脉走行异常的超声诊断及其与染色体异常相关性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讨左头臂静脉走行异常的声像图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胎儿左头臂静脉走行异常的病例,对其声像图进行分析,随访其预后。以同期100例正常胎儿为对照,分析其染色体异常的意义。结果:71例胎儿中,左头臂静脉缺失32例,主动脉弓下头臂静脉27例,左头臂静脉胸腺内走行10例,左头臂静脉食管后走行1例,双头臂静脉1例。其中8例有染色体异常。对照组胎儿有2例染色体异常。异常组不良结局18例,对照组不良结局2例。结论:产前超声筛查能及时发现胎儿左头臂静脉走行异常,判断胎儿预后,为临床提供参考。
- 丁洁施海建梁喜刘俊
- 关键词:胎儿头臂静脉产前超声
- 超声诊断妊高症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价值分析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正常分娩的62例妊高症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另选取本院同期正常的60例产妇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超声诊断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发生情况并监测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妊高症孕妇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χ^2=2.381,P<0.05),并且随着妊高症的严重程度,HIE的发生率以及严重程度也相应提升。妊高症组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Vs及Vd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I、RI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期诊断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并提供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参数,提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发生率与妊高症有一定的关联。
- 杨淳玮梁喜刘俊王丽春
- 关键词:超声检查妊高症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 绝经前后三阴性乳腺癌超声特征的对比研究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对比分析绝经前后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超声特征。方法选取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TNBC患者66例,包括绝经前女性40例(绝经前组)和绝经后女性26例(绝经后组),对比分析两组超声及临床病理特征。结果两组肿瘤最大径、位置、组织学等级、Ki-67表达、腋窝淋巴结转移、肿瘤边界、微钙化、内部回声、后方回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肿瘤形态、生长方式、边缘、血流分级及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绝经后组比较,绝经前组TNBC表现为形态规则、水平生长、边缘微分叶、血流Adler 3级及BI-RADS分类3~4类的占比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绝经前后TNBC声像图特征具有显著差异,超声可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 朱萍刘俊梁喜
- 关键词:绝经
- 彩色像素密度作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指标价值的探讨被引量:1
- 2011年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占乳腺癌的50%,占乳腺浸润性癌的60%~80%。肿瘤组织中新生血管的形成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前提,对其形成程度的估计,可以成为判断恶性肿瘤预后的重要依据[1],也为多普勒超声预后评估提供病理学基础。
- 张大娟梁喜
-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指标CARCINOMA乳腺浸润性癌病理学基础
- 胎儿生物物理项监测临床意义的探讨
- 2002年
- 我们利用B型超声显像诊断仪,通过对胎儿运动(FM)、胎儿肌张力(FT)、胎儿呼吸样运动(FBM)及羊水定量(AFV)的胎儿生物物理现象进行观察评分。目的:为评定胎儿所处危境,提供依据。结果:评分为8分的围产儿无1例出现新生儿窒息,1例胎儿生物物理评分0分,胎儿出生时重度窒息后死亡。结论:胎儿生物物理评分越低与胎儿宫内窒息的相关性越大,围产儿预后越差。
- 陶静西金红张兰萍梁喜
- 关键词:胎儿围产儿预后
- 脐动脉舒张末期血流缺失与胎儿畸形的关系
- 2006年
- 超声多普勒在产科中的应用,为胎儿血流动力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方法。脐动脉舒张末期血流缺失(Absence end-diastolio Veiocity,AEDV)是胎儿循环高阻力的表现,与胎儿的脐动脉、胎盘组织生理病理改变相吻。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自1996年1月~1998年8月来我院检查的孕妇中,查出脐动脉 AEDV13例,年龄23~36岁,平均27 岁,孕周在26~40周,平均为31周。用20例相应年龄、孕周的正常妊娠妇女作为对照组。1.2 方法:用 AUS-01C 型及 EUB-525型多功能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分别为3.3MHz,3.5MHz。首先用 B 型超声作常规检查,寻找到离胎盘最近端一段脐带,再用彩色多普勒确定血流最佳方向,然后,用脉冲多普勒取样容积置于脐动脉处尽量与声束平行,校正角<30°。
- 陶静西梁喜
- 关键词:超声多普勒胎儿畸形
- B超对不同分期宫颈癌宫旁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探究B超在诊断不同分期宫颈癌宫旁浸润和淋巴转移中的意义。方法将212例宫颈癌患者根据术前检查方式不同分为CT组和B超组,每组106例。对2组患者在术前的宫旁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CT组检查患者有无宫旁浸润的灵敏度为69.2%,特异性为89.2%,Youden指数为0.585,CT检查患者宫旁浸润有19例呈阳性,而病理检出13例,高估6例;B超组检查患者有无宫旁浸润的灵敏度为63.6%,特异性为95.8%,Youden指数为0.594,病理检查与B超检查结果一致。CT组检查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69.2%,特异性为95.0%,Youden指数为0.642,CT检出22例,病理检出26例,低估4例,20例重合;B超组检查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39.3%,特异性为96.2%,Youden指数为0.354,B超检出14例,病理检出28例,低估14例。结论 B超在诊断不同分期宫颈癌患者宫旁浸润时检出率高,临床应用价值高。
- 尤丹晔陶静西梁喜
- 关键词:宫颈癌淋巴结转移B超
- 早孕期NT增厚联合鼻骨异常在筛查胎儿染色体异常中的价值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探讨早孕期胎儿颈项透明层(nuchal translucency,NT)增厚和鼻骨异常在诊断胎儿染色体异常中的价值。方法取头臀长在45~84mm的胎儿的正中矢状切面,测量胎儿NT厚度和观察鼻骨情况,结合孕妇血清学筛查及孕妇年龄评估染色体异常的风险,得出高危病例,建议其做羊膜腔穿刺术,与染色体检查结果比较,评估NT增厚、鼻骨异常在筛查胎儿染色体异常中的价值。结果以NT增厚预测胎儿染色体异常的阳性预测值是15.93%,以鼻骨异常预测胎儿染色体异常的阳性预测值是40.00%,两者联合预测胎儿染色体异常的阳性预测值55.5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胎儿NT增厚和鼻骨发育异常与胎儿染色体异常有较高的相关性,是早孕期超声检出染色体异常的重要指标,两者联合,可进一步提高胎儿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对胎儿染色体异常的筛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王丽春梁喜张屹辉郭彩琴张大娟刘俊
- 关键词:早孕期NT鼻骨染色体异常
- 阴道超声联合改良宫腔声学造影诊断宫腔病变的价值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TVS)联合改良宫腔声学造影(SHG)在宫腔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96例TVS提示宫腔病变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SHG诊断为黏膜下肌瘤者再作穿刺活检术,诊断为内膜息肉、内膜癌、内膜增生过长的患者再行诊刮术。所有组织做病理检查。结果 TVS与TVS联合改良SHG的诊断子宫内膜息肉、黏膜下肌瘤、内膜增生过长、子宫内膜癌符合率分别为66.7%、85.7%、41.2%、16.7%和97.1%、93.9%、88.2%、75.0%;TVS与TVS联合改良SHG诊断宫腔病变准确性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5),TVS联合改良SHG较单纯TVS诊断率明显提高。结论TVS与改良SHG联合对宫腔病变诊断,操作简便、安全、无创伤,可明显提高超声对宫腔病变的诊断准确率,能指导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
- 崔琪张屹辉俞红英梁喜
- 关键词:宫腔病变介入性超声黏膜下肌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