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磊

作品数:3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代谢
  • 3篇头痛
  • 3篇偏头痛
  • 3篇波谱
  • 3篇波谱研究
  • 3篇磁共振
  • 3篇磁共振波谱
  • 2篇代谢变化
  • 2篇头痛患者
  • 2篇偏头痛患者
  • 2篇丘脑
  • 1篇代谢影响
  • 1篇针刺
  • 1篇脑内
  • 1篇发作性
  • 1篇反复发作性
  • 1篇复发

机构

  • 3篇北京医院

作者

  • 3篇谷涛
  • 3篇丁瑞庆
  • 3篇林磊
  • 1篇焦晟

传媒

  • 1篇中医杂志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国临床保健...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针刺预防性治疗偏头痛脑内代谢变化的磁共振波谱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观察针刺预防性治疗偏头痛患者的脑代谢变化特征,探讨针刺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中枢神经取效机制。方法选取凤池、百会、行间作为预防性治疗穴位,对15例偏头痛患者和15例头痛患者进行连续5天的针刺治疗,应用磁共振波谱技术进行检测,观察分析针刺前后受试者左侧丘脑及中央旁小叶后部的脑代谢变化。结果针刺预防性治疗后偏头痛组左侧丘脑的NAA/Cr、Cho/Cr水平升高,头痛组减低,差值大于0.1,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偏头痛组中央旁小叶后部NAA/Cr水平升高,头痛组减低,差值小于0.1,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中央旁小叶后部Cho/Cr针刺前后无明显变化,两组之间无差异。结论针刺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镇痛作用可能靶点是左侧丘脑及中央旁小叶,针刺治疗可对局部大脑神经元能量及代谢重新分配、平衡协调,从而起到良性的治疗效果。
谷涛林磊焦晟丁瑞庆
关键词:针刺偏头痛磁共振波谱
针刺预防性治疗偏头痛患者左侧丘脑代谢变化的磁共振波谱研究被引量:9
2013年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多因素参与的慢性神经血管疾病,以反复发作性、多为偏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为特征,可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针刺治疗偏头痛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副作用小,其有效性已得到了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认同,但其治疗机制未明。磁共振波谱是目前唯一一种在活体内评估局部脑组织代谢的无创性检查技术。
林磊谷涛丁瑞庆
关键词:偏头痛患者磁共振波谱代谢变化丘脑反复发作性
电针对偏头痛患者右侧丘脑和扣带前回代谢影响的磁共振波谱研究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观察电针对偏头痛患者右侧丘脑和扣带前回代谢的影响,以探讨针刺治疗偏头痛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用风池、百会、行间穴,分别对15例偏头痛患者和15例头痛患者进行连续5天的电针治疗,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 min,每日1次。应用磁共振波谱技术对针刺前后两组患者右侧丘脑及扣带前回的代谢物N-乙酰门冬氨酸(NAA)、肌酸复合物(Cr)、胆碱复合物(Cho)分别在2.02 ppm、3.02 ppm、3.23 ppm位置的波峰进行检测,计算NAA/Cr、Cho/Cr治疗前后差值。结果治疗后偏头痛组患者右侧丘脑NAA/Cr值较前升高,而头痛组略降低;针刺治疗前后偏头痛组右侧丘脑NAA/Cr差值显著高于头痛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右侧丘脑Cho/Cr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治疗后偏头痛组扣带前回NAA/Cr、Cho/Cr与头痛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后偏头痛患者右侧丘脑代谢水平显著上升,可能为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之一。
林磊丁瑞庆谷涛
关键词:偏头痛头痛丘脑磁共振波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