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慧林 作品数:84 被引量:163 H指数:7 供职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哲学宗教 文学 文化科学 语言文字 更多>>
中西“经文辩读”的可能性及其价值——以理雅各的中国经典翻译为中心 被引量:26 2011年 "经文辩读"通常是对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经典的平行比较,人们在其中发现:神圣的显现可能有不同方式,多元的声音也不会融为任何一种独白。但是,亚伯拉罕传统内部的"经文辩读"或许忽略了另一种丰富的资源,那就是基督教传教士对中国经典进行的翻译和注疏。通过理雅各这一翻译个案,特别是《圣经》之"道"与《道德经》之"道"的联系、《圣经》之"虚己"与《道德经》之"虚用"的联系,我们可以理解中西"经文辩读"的可能性及其潜在价值。 杨慧林关键词:理雅各 否定性思维 杨慧林题词 2020年 杨慧林“经文辩读”与“诠释的循环” 被引量:8 2012年 西方学界的"经文辩读"必然涉及一系列根本的诠释学命题,将"经文辩读"从亚伯拉罕传统内的宗教对话扩展到中西之间,传教士对中国经典的译解活动则堪称最为典型的案例。要破解其中"意义的确定性"和"文化身份"之难题,就必须彻底摆脱"建构性主体"与"投射性他者"的话语逻辑;而"诠释的循环"以及"不可能的可能性"恰好可以为目前的"经文辩读"理论提供必要的补充;传教士在译解中国经典过程中的身份游移,西方概念既为中国思想"命名",又使中国思想进入西方概念系统的悖论,则是在多元处境中重新理解价值共识的生动经验。 杨慧林"人类命运共同体"与sharability的内在逻辑 杨慧林思想链条上的《骰子一掷》——萨特、布朗肖、德勒兹、巴丢解读马拉美的一个诗句 被引量:1 2022年 马拉美《骰子一掷》始终受到欧陆哲学家的特别关注,萨特、布朗肖、德勒兹、巴丢都曾直接论说其中的一个关键诗句。以这些哲学家的相关解读为线索,或可通过“什么也没有发生”的“发生”、“不存在”从而“发生”、并非“因果逻辑”的“发生本身”等议题,解析马拉美对哲人的可能启发以及哲人从马拉美重构形而上学的努力。用布朗肖的话说:文学并不“存在”,却启发着没有任何对象形式的“发生”。 杨慧林关键词:马拉美 形而上学 早期教会大学的两种授课语言及其价值归宿 “教会大学曾经是中国新式高等教育的先驱”,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是另一方面,基督教差会以教会大学“作为传教媒介”的初衷当然也是不言而喻的。问题在于:基于对“本源文化”(original culture)和“目的文化”(t... 杨慧林文献传递 “远读”的选择与比较的意义——《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读后 2023年 近年有三部英文版《中国文学史》先后被译为中文。((1))牛津大学出版社自1995年开始编辑“牛津通识读本”(Very Short Introductions),凡300种,从非洲历史到美国移民,从无政府主义到埃及神话,几乎无所不包。桑禀华(Sabina Knight)的《中国文学》亦于2012年列入这套丛书出版。 杨慧林关键词:《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 美国移民 无政府主义 赛珍珠在抗战时期的政论短文及其特别关注 被引量:1 2015年 本文以赛珍珠在抗战时期的政论短文《日本:你把事情看错了》(《多谢日本》)、《白种人在远东的未来地位》、《东方与西方》为对象,研究发现:作为对中国有着直接经验、以中国为题材的作家,她仅凭文化的理由就始终确信中国不可能被灭亡,甚至早早就去预言战争所能带来的积极结果;作为久居中国、亲身体验过中外关系的外国人,她深知如何善待这头"脚掌扎了刺的狮子",并且力陈西方所应汲取的教训;作为虔诚的传教士后代,她将中国式的生活观念理想化,从而使宗教的"灵性"转换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需要。究其所属,其政论从未离开过文化的判断依据,又不断将国家关系的政治抉择引向文化间的可能交融。 杨慧林关键词:抗战时期 政论 早期基督教文学概说 被引量:5 2000年 中世纪欧洲文学是基督教与西方文学发生关联的最初形态 ,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欧洲各民族俗语形成时期 ,标志着欧洲文学本土化的族群独立时期 ,欧洲文学走向成熟及文化转型时期。早期基督教文学是指第一个阶段 (大约 5- 11世纪 )。本文主要对中世纪基督教文学的缘起、早期基督教文学的代表作家、拜占庭文学以及西欧最早的俗语文学等进行探讨 ,并涉及基督教戏剧的传承、罗丝维萨的作品、欧洲东部与西部文学的各自特征等问题。目前关于基督教与西方文学之关系的研究正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拟从其源头入手 。 杨慧林关键词:基督教文学 从“差异”到“他者”——对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的神学读解 被引量:2 2004年 海德格尔的《同一与差异》,德里达1990年代以后的著述,以及西方学界近年编辑出版的有关文献,始终潜在着一种“差异”与“他者”之间的逻辑关联。其中可能蕴涵的意义,在西方常常是从神学的角度予以读解。海德格尔和德里达在这一问题上的相关论说对文学研究的影响极为深刻,然而如果缺少神学的解说,则很难把握其中的根本意蕴。 杨慧林关键词:德里达 延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