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久宇
- 作品数:9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内蒙古民族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与治疗(附3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 对肺栓塞(PE)的患者进行临床诊治,评价早期诊断及治疗的意义。方法 1999—03~2005—03,我院收治的肺栓塞患者36例。对16例患者采取溶栓或导管介入治疗。结果 36例肺栓塞的患者初诊总误诊率为41.7%,总死亡率为22.2%;溶栓或介入治疗有效率为81.3%。结论 肺栓塞的误诊率高,死亡率高,提高早期诊断意识和水平,进行早期有效的治疗,是临床医生当务之急。溶栓和导管介入治疗肺栓塞是有效、安全的措施之一,尤其介入治疗有良好的前景。
- 韩澎湃杨久宇
- 关键词:肺栓塞导管介入
- 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后合并心力衰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内蒙古民族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心内科2020年1—6月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双盲分组法将病例分为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试验组则将ACEI/ARB类药物替换为沙库巴曲缬沙坦,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段血浆N-末端前体B型钠尿肽(NT-proBNP)水平、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KCCQ评分,并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再次入院率。结果随访显示,试验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的NT-proBNP、LVEDD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4、6个月的KCCQ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试验组患者的再次入院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中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可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该方法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借鉴并推广。
- 马哲杨久宇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慢性心力衰竭
- 决奈达隆预防心房颤动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 2024年
- 目的系统评价决奈达隆用于预防心房颤动(AF)消融术早期复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WanFang Data和VIP数据库,搜集决奈达隆预防AF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疗效及安全性的临床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4年4月16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1项研究,其中3项随机对照试验和8项队列研究,包括153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决奈达隆组与胺碘酮组消融术后AF早期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5,95%CI(0.90,1.47),P=0.25];与胺碘酮组相比,决奈达隆组出血发生率[RR=2.28,95%CI(1.08,4.81),P<0.05]和消化道反应发生率[RR=3.87,95%CI(1.39,10.74),P=0.009]均较高,而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生率较低[RR=0.15,95%CI(0.06,0.40),P<0.001],两组消融术后心动过缓发生率、肝肾功能异常发生率及总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普罗帕酮组相比,决奈达隆组消融术后AF早期复发率较低[RR=0.31,95%CI(0.17,0.57),P<0.001],而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前证据表明,决奈达隆用于预防AF消融术后早期复发有效性与胺碘酮相当,但比普罗帕酮的疗效更好。在安全性方面,与胺碘酮相比,决奈达隆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的风险较低,但导致消化道不良反应和出血的风险较高。受纳入研究数量及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研究予以验证。
- 庞樱容梁帅孙欣萨日娜萨日娜杨丽丽
- 关键词:决奈达隆心房颤动消融术META分析
-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桡动脉痉挛的发生因素预测及措施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探讨并分析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I)中桡动脉痉挛的发生因素以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内蒙古民族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内蒙古林业总医院)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56例行TRI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过程中有无桡动脉痉挛,将其分为已发生桡动脉痉挛组和非桡动脉痉挛组,即RAS组和非RAS组。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行TRI治疗过程中,桡动脉痉挛发生的因素。结果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现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及吸烟史方面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特征,发现两组患者在中、重度前臂痛、桡动脉路径异常、桡动脉直径与身高比值、导管交换次数及桡动脉直径与导管外径比值方面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RAS组中的发生因素进一步分析,发现年龄、性别、吸烟史、中重度前臂痛、桡动脉路径异常、桡动脉直径与身高比值、导管交换次数以及桡动脉直径与导管外径比值可能是关键性的发生因素(P<0.05)。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桡动脉痉挛的发生因素比较多,其中女性、吸烟史、中重度前臂痛、桡动脉路径异常、桡动脉直径与身高比值、导管交换次数以及桡动脉直径与导管外径比值可能是比较关键的因素,因而在采取措施时,应给于高度的关注和重视。
- 杨久宇佟明琪徐国民
- 关键词:冠状动脉桡动脉痉挛
- 森林脑炎致心肌损害的调查研究
- [目的]:探讨森林脑炎致心肌损害的病理生理、解剖及电生理改变,总结其致病规律,完善该病致机体器官损害的理论基础,为有效地早期临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1年9月内蒙古林业总医院收治的206例...
- 杨久宇
- 关键词:森林脑炎心肌损害电生理改变心律失常
- 文献传递
- 森林脑炎病毒致器官损害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森林脑炎病毒所致的森林脑炎是一种致残率、病死率极高的急性传染病。本文对森林脑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繁殖、致病机制及多年来森林脑炎病毒致器官损害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杨久宇韩淑帧张晓光
- 关键词:森林脑炎病毒器官损害
- 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与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 2010年
- 目的分析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特征,以探讨青年AMI发病的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青年AM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显示:32例中,30例冠状动脉有病变,均成功接受介入治疗。结论青年人急性AMI多发病突然,症状典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单支病变比例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疗效显著。
- 韩澎湃杨久宇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
- 基于Pad在临床医学生精准教学的研究
- 2025年
- 本研究旨在探索如何通过基于Pad的智慧课堂模式,在临床医学生的教学中实现精准教学。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学生(60名)和教师(8名)的角度收集数据,分析现有智慧课堂的实施情况,了解其在实践中的效果与问题。结果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在Pad智能设备的应用过程中,虽然大部分医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提高了学习效率和互动性,但依然存在技术问题、师生互动不够、个性化教学方案不足等问题。通过改进教学模式和优化设备使用,可以提高精准教学的实施效果(P<0.05)。结论 Pad在临床医学生精准教学中的应用具有潜力,但其成功实施依赖于完善的硬件支持、教师培训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针对现有问题进行调整和优化,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 杨久宇丁颖韵吕小龙王强王大安
- 关键词:PAD临床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