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豪杰
- 作品数:16 被引量:40H指数:4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 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追加胃切除手术的时机选择及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追加胃切除手术的手术时机对于手术安全性的影响以及可在术前识别的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3年6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胃癌内镜下ESD治疗后追加手术的74例病人资料,分析不同手术时机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追加手术前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早期手术组(手术间隔≤33 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1.3%,显著高于延迟手术组(3.6%,P<0.001)。追加手术出现术后并发症的病人行追加手术平均在ESD后(20.8±16.9)d,显著早于无术后并发症的病人[(39.0±27.8)d,P=0.001];出现术后并发症的病人术前血浆前白蛋白水平为(0.210±0.065)g/L,显著低于无术后并发症的病人[(0.242±0.058)g/L,P=0.041];出现术后并发症的病人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指数(FARI)(8.48±2.06)显著高于无术后并发症的病人(6.73±1.84,P=0.001)。内镜术后早期追加手术、低血浆前白蛋白水平以及高FARI与ESD后追加胃切除手术出现术后并发症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SD后早期追加手术是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追加手术宜在ESD术后5周,最好术后8周进行,并且术中应常规先行包括小网膜囊在内的标准腹腔镜探查,明确ESD造成的炎性反应已基本消退后再行追加手术。
- 刘浩唐兆庆李豪杰沈振斌张轶群高晓东张恒汪学非孙益红
- 关键词:早期胃癌腹腔镜手术术后并发症
- 胃癌腹膜转移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及其预测价值被引量:19
- 2017年
- 目的 建立胃癌腹膜转移评估模型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5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通外科收治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排除18例出现非腹膜转移的远处部位转移患者后,最终710例患者被纳入研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方法分析影响胃癌腹膜转移的相关因素,将多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影响因素作为指标,通过R软件的"rms"包构建列线图(nomogram),构建胃癌腹膜转移的危险评估模型,并得到各项指标的评分。将每个患者的各项指标对应的分数相加,得到模型的总分;总分越高,对应的胃癌腹膜转移风险越高。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风险评估所建模型预测胃癌腹膜转移的准确性,用Delong. Delong. Clarke-Pearson检验比较AUC的差异,当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时,对应的风险阈值使模型具有最佳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710例患者中,腹膜转移者47例(6.6%),其中男性30例(30/506,5.9%),女性17例(17/204, 8.3%);≥60岁者31例(31/429, 7.2%);肿瘤≥3 cm者38例(38/461,8.2%)。Lauren分型为肠型者2例(2/245,0.8%),混合型者8例(8/208,3.8%),弥漫型者11例(11/142,7.7%),其余不详;糖类抗原(CA) 19-9≥37 kU/L者13例(13/61 ,21.3%);CA125≥35 kU/L者11例(11/36, 30.6%);CA72-4≥10 kU/L者11例(11/39, 28.2%);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NLR)≥2.37者26例(26/231, 11.3%)。多因素分析显示,Lauren分型(HR= 8.95 ,95%CI:1.32~ 60.59,P= 0.025)、CA125(HR= 17.45 ,95%CI:5.54~ 54.89 ,P= 0.001)、CA72-4(HR= 20.06,95%CI:5.05~ 79.68 ,P= 0.001)、NLR (HR= 4.16,95%CI:1.17~ 14.75,P= 0.032)是胃癌腹膜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列线图分析建立的腹膜转移风险评估模型总分为241分,包括弥漫型或混合型(54分)、CA125≥35 kU/L (66分)、CA72
- 赵骏杰周荣健张启束平李豪杰汪学非沈振斌刘凤林陈伟东秦净孙益红
- 关键词:胃肿瘤腹膜转移风险评估模型
- 一种胃癌类器官的培养基及胃癌类器官的构建方法
- 本发明属于类器官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胃癌类器官的培养基及胃癌类器官的构建方法。本发明胃癌类器官的培养基由基础培养基Advanced DMEM/F12、特异性添加因子和含BSA的PBS溶液构成;所述特异性添加因子包括:G...
- 薛子睿王昭明刘丹赵骏杰李豪杰汪学非孙益红
- 癌结节在胃癌预后中的意义及对AJCC第8版TNM分期的影响
- 陈昊唐兆庆陈凌李豪杰汪学非刘凤林孙益红
- 早发性胃癌的临床特征和生存预后分析:一项回顾性真实世界大数据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索早发性胃癌(EOGC)临床病理特征、复发模式及生存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真实世界大数据研究,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基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胃癌专病数据库,纳入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胃切除术(根治性胃切除和姑息性胃切除)、经术后病理明确为胃腺癌且完成5年随访的患者,排除残胃癌和资料不完整者,共5046例胃癌患者纳入分析。将年龄≤45岁者定义为EOGC组(425例),非EOGC组4621例。采用门诊及电话随访结合的方式,随访截止至2022年10月,中位随访时间60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及生存预后。结果与非EOGC组患者比较,EOGC组患者以女性为主[61.6%(262/425)比26.3%(1217/4621),χ^(2)=234.215,P<0.001],合并症较少[31.3%(133/425)比58.5%(2703/4621),χ^(2)=34.378,P<0.001],低-未分化比例更高[90.6%(385/425)比78.2%(3614/4621),χ^(2)=30.642,P<0.001],Lauren分型的弥漫型比例高[53.9%(229/425)比18.3%(846/4621),χ^(2)=274.474,P<0.001],T4分期比例高[44.7%(190/425)比37.5%(1733/4621),χ^(2)=17.535,P=0.001],淋巴结转移比例高[60.5%(257/425)比53.9%(2491/4621),χ^(2)=6.764,P=0.009],病理分期Ⅲ~Ⅳ期比例高[47.5%(202/425)比42.4%(1959/4621),χ^(2)=4.093,P=0.0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OGC组与非EOGC组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5.1%和49.1%,EOGC组患者总生存率显著优于非EOGC组(P<0.001)。亚组分析显示,病理分期Ⅰ~Ⅲ期EOGC患者的总生存率均优于非EOGC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的Ⅳ期总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0)。复发转移模式分析显示,EOGC组腹膜复发比例高[7.8%(33/425)比3.2%(146/4621),χ^(2)=23.741,P<0.001],而远处转移比例则相对较低[4.9%(21/425)比8.3%(385/4621),χ^(2)=6.247,P=0.012]。结论EOGC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复发模式,可根治性切除的EOGC预后更好,提示对EOGC应积极治疗干预并注重预防腹膜复发。
- 刘靖栋杨长乐金培莉李博森赵骏杰李豪杰汪学非孙益红
- 关键词: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分析
- 胃癌组织中辅助性T细胞因子1水平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辅助性T细胞(Th1)因子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08年1月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58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58例胃癌组织中Th1细胞因子TRAV10、IRF1、TBX21、CD3Z、GZMB、GNLY、GATA3和IFNG8种Th1细胞的mRNA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58例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的关系。结果58例胃癌患者中位随访期为42.5(1~64)个月。术后1年和3年生存率为84.5%和72.4%。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脉管癌栓、GNLYmRNA表达水平及Th1细胞8因子综合表达水平与胃癌术后生存有关(均P〈0.05)。GNLY的mRNA表达水平上调者和下调者3年生存率分别86.2%和58.6%.Th1细胞8因子任意上调和全部下调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79.6%和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和Thl细胞8因子综合表达水平是本组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均P〈0.05)。结论在Th1细胞因子中.GNLYmRNA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预后有关.但并不是独立因素。Th1细胞8因子综合表达水平可作为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 李豪杰沈振斌孙益红刘凤林王洪山陈伟东
- 关键词:胃肿瘤辅助性T细胞细胞因子预后
- 非治愈性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追加腹腔镜胃切除术的安全性分析
- 唐兆庆叶博天陈昊李豪杰汪学非刘凤林孙益红
- 基于单中心胃癌专病数据库的早发型胃癌临床分子病理特征分析被引量:5
- 2023年
- 目的探讨早发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 尤其是分子诊断特征, 并分析其治疗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基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胃癌专病数据库, 收集2020年7月至2021年10月期间, 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通外科行胃切除术的共2 506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 年龄≤45岁者198例, 定义为早发型胃癌(早发型胃癌组);另从2 308例非早发型胃癌患者按1∶2比例,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选择396例患者作为对照(年龄>45岁, 非早发型胃癌组)。对两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诊断特征以及治疗策略进行比较。结果早发型胃癌组中位年龄39岁, 非早发型胃癌组则为66岁。相较非早发型胃癌组, 早发型胃癌组以女性为主[59.1%(117/198)比27.8%(110/396), χ^(2)=54.816, P<0.001], 合并症较少[32.3%(64/198)比57.1%(226/396), χ^(2)=32.355, P<0.001], 低分化或未分化比例更高[93.9%(186/198)比74.5%(295/396), χ^(2)=30.777, P<0.001], Lauren分型弥漫型比例高[40.4%(80/198)比15.9%(63/396), χ^(2)=69.639, P<0.001], 远处转移比例更高[7.1%(14/198)比2.8%(11/396), χ^(2)=6.034, P=0.014];在治疗上, 远端胃切除比例高、近端胃切除比例低[分别为55.1%(109/198)比47.0%(186/396), 1.5%(3/198)比8.3%(33/396), χ^(2)=11.644, P=0.003]。两组在胃癌家族史、TNM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清扫数、神经侵犯、癌结节以及淋巴结清扫范围、消化道重建方式、是否腹腔镜手术、是否行合并切除和术前治疗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子诊断情况的比较, 相比非早发型胃癌组, 早发型胃癌错配修复基因缺陷比例更低[1.0%(2/198)比10.1%(40/396), χ^(2)=16.301, P<0.001], Claudin18.2阳性率较高[77.8%(154/198)比53.0%(210/396), χ^(2)=5.442, P<0.001]。两组HER-2阳性比例和EBV+阳性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发型胃癌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特殊类型胃癌, Claudin18.2可能
- 刘靖栋叶博天傅敏张启陈昊孙杰蔡天翼王昭明贺宏勇赵骏杰李豪杰汪学非孙益红
- 关键词:早发型分子诊断临床病理特征
-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十二指肠残端采用单荷包缝合加固的疗效观察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行单荷包缝合加固十二指肠残端预防十二指肠残端漏的效果.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通外科行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LTG,Roux-en-Y重建)与腹腔镜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LDG,Roux-en-Y或BillrothⅡ重建),并同时行腹腔镜下单荷包缝合十二指肠残端包埋加固的211例胃癌患者临床病例资料.男136例,女75例,年龄(57.5±11.1)(24~87)岁,肿瘤分布于胃上部1/3、胃中部1/3、胃下部1/3的患者分别为62、68和81例.其中83例行全胃切除术,128例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07例行Roux-en-Y重建,104例行BillrothⅡ重建.十二指肠残端行腹腔镜下单荷包缝合包埋加固具体操作步骤:(1)使用3-0单股可吸收缝线在距离十二指肠残端1.0~1.5cm处做浆肌层荷包;(2)将荷包线打一个活结;(3)使用腔镜下针持或抓钳将十二指肠残端塞入荷包;(4)将荷包线的活结收紧,再打4~5个结加固.术后并发症分级依据Clavien-Dindo分级标准,统计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腹腔镜下单荷包缝合加固十二指肠残端用时(5.1±1.6)(3.6~10.2)min.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31例(14.7%),其中外科相关并发症27例(12.8%),包括腹腔感染7例(3.3%)、胰漏6例(2.8%)、伤口感染4例(1.9%)、胃瘫4例(1.9%)、腹腔出血2例(0.9%)、肠梗阻2例(0.9%)、淋巴漏2例(0.9%),未发生十二指肠残端漏;内科相关并发症4例(1.9%),包括肺部感染3例(1.4%)、心血管事件1例(0.5%).1例腹腔出血患者经再手术治疗后痊愈,其他并发症患者经保守治疗后均顺利出院.Clavien-Dindo分级Ⅲa级以上并发症共4例(1.9%).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行Roux-en-Y或BillrothⅡ重建后十二指肠残端的单荷包缝合加固可以预防十二指肠残端漏的发生.
- 贺宏勇席艳峰李豪杰叶博天刘凤林
- 关键词:十二指肠残端漏
- 胃癌根治术后30d内非计划再手术26例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总结分析胃癌根治术后30 d内非计划再手术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行胃癌根治术的4587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30 d内非计划再手术病人26例,总结其临床治疗经验。结果胃癌根治术后30 d内非计划再手术26例病人中,腹腔出血11例(42.3%);吻合口相关并发症10例(38.5%),其中吻合口漏6例,吻合口梗阻1例,十二指肠残端漏3例;切口裂开5例(19.2%)。25例(96.2%)病人经再手术治疗后顺利出院,1例(3.8%)吻合口漏病人再手术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胃癌根治术后非计划再手术的原因主要包括腹腔出血、吻合口漏、吻合口梗阻、十二指肠残端漏以及切口裂开;规范精细的手术操作和合理有效的围手术期支持是减少胃癌根治术后非计划再手术的关键。
- 罗忆泓贺宏勇李豪杰唐兆庆汪学非刘凤林
- 关键词:胃癌根治术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