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西峰
- 作品数:4 被引量:12H指数:1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复发性家族性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附13例报告)被引量:1
- 2012年
- 家族性颅内动脉瘤(familial intracranial aneurysm,FIA)被认为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先天性疾病。与散发颅内动脉瘤相比,FIA破裂率高。随访研究发现,在复发动脉瘤患者中,30%的患者其家族中有一个或多个家族成员出现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甚至存在2次以上的动脉瘤复发。回顾分析1999年3月至2010年7月,我院神经外科13例复发性FIA的诊治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张炘段传志李铁林何旭英李西峰Tamrakar Karuna罗斌龙霄翱顾大群苏世星赖凌峰
- 关键词:复发血管内治疗
- 18例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后出血分析
- 2013年
- 脑动静脉畸形(AVM)血管内栓塞术后继发颅内出血因其病死率、致残率高而被认为是脑AVM栓塞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8例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继发颅内出血的脑AVM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危险因素并总结相应的处理措施,为今后预防栓塞术后颅内出血的发生提供经验性指导。
- 苏世星段传志张炘赖凌峰何旭英李西峰顾大群刘彦超
- 关键词: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后血管内栓塞治疗血分脑AVM
- 破裂动脉瘤栓塞术中再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处理方法被引量:10
- 2012年
- 目的 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术中再破裂(IPR)的危险因素、破裂后的处理方法,评估术后临床效果,为今后术前评估IPR的风险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IPR的治疗策略提供经验性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1 628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破裂动脉瘤IPR的危险因素,并总结IPR的治疗策略,术后所有IPR患者定期接受临床及影像学随访,评估该治疗策略的临床疗效.结果 IPR的发生率为0.98%,死亡率为37.50%.存活的10例患者中有8例得益于发生IPR后立即快速完成动脉瘤栓塞以及静脉注射鱼精蛋白中和肝素钠逆转抗凝,2例得益于急诊脑室外引流.但是7例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3例完全康复.微小动脉瘤(直径≤3 mm)( OR 21.086,95% CI 2.009 ~ 221.333,P=0.011)、颅内动脉粥样硬化(OR 39.246,95% CI 2.949~522.373,P=0.005)、FisherⅢ级(OR 127.139,95%CI 3.340~4 839.744,P=0.009)、脑血管痉挛Ⅰ级(OR 111.888,95%CI 4.154 ~3 013.480,P=0.005)和Ⅱ级(OR 93.024,95%CI 5.256~1 646.527,P=0.002)为颅内破裂动脉IPR的危险因素;颈内动脉分叉近端和基底动脉主干处(OR 0.003,95% CI 0.000~0.101,P=0.001)以及Hunt - HessⅡ级(OR 0.003,95% CI 0.000~0.316,P=0.015)为IPR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微小动脉瘤(直径≤3 mm)、颅内动脉粥样硬化、FisherⅢ级以及存在脑血管痉挛(Ⅰ级和Ⅱ级)的患者容易发生IPR;颈内动脉分叉近端和基底动脉主干处以及Hunt - HessⅡ级的动脉瘤较少发生IPR.IPR发生后立即快速完成动脉瘤栓塞,同时予静脉注射鱼精蛋白中和肝素钠逆转抗凝是急诊救治的关键.
- 张炘段传志李铁林汪求精龙霄翱罗斌Tamrakar Karuna何旭英李西峰刘晓平权涛顾大群苏世星赖凌峰
- 椎基底动脉系统复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总结椎基底动脉系统复杂瘤血管内治疗的经验。方法对134例椎基底动脉系统复杂动脉瘤患者中的92例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治疗方法包括:载瘤动脉闭塞术26例,单纯弹簧圈栓塞术56例,支架加弹簧圈术10例。结果本组死亡7例。所有患者进行4个月至2年的复查或随访,2例第一次栓塞术后复发,行二次治疗。结论椎基底系统复杂动脉瘤仍然是血管内治疗的难点,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施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郭炜段传志何旭英李西峰钱东翔
-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复杂动脉瘤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