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艳
- 作品数:86 被引量:363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 《当幸福来敲门》所传播的价值观被引量:9
- 2009年
- 电影作为影响社会公众日常生活模式媒介的同时,也传递着影片缔造者自身的社会阶层意识,体现了该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和文化信仰。影片《当幸福来敲门》从人之梦想的制造、生活信念的传播、教育理念的塑造、性别角色的体现、种族意识的模式等多元化的视角,在某种程度上,不仅延续了好莱坞的美国梦之旅,而且传递了美国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和生活信念。
- 曹文露李红艳
- 关键词:价值观美国梦
- 回应、缺席、放大与变异:政府议程与媒体议程关系研究——基于2013—2016年“两会”养老话题的分析被引量:2
- 2017年
- 本文以'两会'期间政府与媒体对养老问题的议程设置作为研究对象,以2013—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涉及的养老政策、凤凰网新闻后台抓取的73家媒体'两会'期间针对养老话题的1,144条新闻报道为分析样本,对政府议程和媒介议程的关系进行描述与解读。研究发现,新媒体环境下政府议程设置和媒介议程设置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如下特点:政府议程中的某些议题并未得到媒介议程的回应、政府议程忽视媒介议程中的议题、媒介议程会放大或变异某些政府议题、媒介议程对政府议程的回应有一定的时间规律。除此之外,政府'新'议题数量与媒介议题报道数量基本成正比。
- 李红艳葛瑶
- 关键词:媒介议程
- 信息来源与媒介从业人员的价值观被引量:3
- 2010年
- 对媒介产品生产过程而言,如何获取信息无疑是决定产品内容与倾向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信息来源渠道的研究,既可以折射出媒介从业人员自身的价值观,又可以反映出在社会变迁背景下媒介从业人员在市场化过程中,其价值观与职业身份、职业地位及其职业化之间的关系。
- 李红艳王刚
- 关键词:媒介从业人员价值观信息来源
- 如何建设媒介扶贫信息传播的新话语被引量:21
- 2016年
- 如何将国家战略与大众媒介传播结合起来,一直是政府、企业和大众媒介研究者和从业者关注的问题。针对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战略,作者从发展传播学的角度,认为媒体应从四个角度建设扶贫报道的新话语,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核心,展开媒介扶贫信息报道的时空化,发展和建设新的扶贫文化,培育专业的媒介信息传播者。
- 李红艳
- 关键词:大众媒介扶贫报道
- “照”“护”之间: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实践困境被引量:2
- 2022年
- 对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实践的过往研究多从人口数据出发,以定量方法探索长期照护的宏观路径,但是对照护实践中至为关键的职业群体及其潜在风险关注不足。文章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选取G老年医院作为案例场域,通过五年的追踪随访,对以护工为主的职业群体进行深入访谈,考察疫情前后照护群体的工作情境,从失能老人的照护过程、照护形式、照护对象等维度,探析了长期照护的实践特征及其内在困境。研究发现,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实践,蕴藏着多元化的职业关系和隐性策略:照护过程突出了双重体系下,照与护间的职业博弈;照护者在不同职业关系内部,展开应对性的行动策略;失能老人作为对象,在照护依赖的情境中,难免面临职业关系带来的风险。隐性策略的结构性作用,使原本一体的照护过程出现张力,加剧了职业关系的冲突表象。最后文章从制度及理念层面入手,对老年照护的职业角色及其发展进行了探讨。
- 牛畅李红艳张彩华
- 关键词:长期照护失能老人
- 主导者、回应者和游离者:移动传播时代家族微信群的信息传播研究被引量:4
- 2023年
-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家庭结构逐渐发生转型,核心家庭成为主导类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化媒体以各种形态对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产生影响的同时,也提供了重建家庭成员关系的可能性。本研究以家族微信群为例,通过对两个家族微信群的观察记录,并结合对家庭成员的线下访谈资料,试图回答:在微信群中,祖代、子代和亲代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角色如何?这些角色是否培育了子代对家族的亲近感,由此增加了他们对家族的认同感?研究指出,家族微信群中,信息传播的角色呈现出显著的代际属性,亲代成为微信群中的话题主导者和回应者,是家族微信群的信息强势群体。子代则是微信群中的话题观察者和游离者,是家族微信群的信息弱势群体。在家族微信群信息场域中,家庭成员之间沿袭了线下交流的习惯,同时也改变着线下交流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群内的部分信息成为子代对家族产生亲近感的节点,随着时间推移促使子代将这种亲近感转化为对家族的认同感。
- 李红艳
- 关键词:代际关系
- 感官秩序与媒介实践:一项短视频与乡村文化接触行为的实证研究
- 2022年
- 就人类文明史发展而言,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感官秩序,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就人类与媒介关系而言,不同的媒介与人类的感知之间,其比率不断发生变化,因而形塑了不同的身体实践。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短视频在乡村社会中的渗透与扩散,乡村社会的诸多社会活动,特别是乡村文化活动与新的媒介技术之间发生了多元化的关联:这种关联中的身体通过旁观者、参与者的身份进入了网络世界;在乡村文化活动中,身体通过生产与传播、旁观与参与、在场的观念性和不在场的观念性等形式,重塑了乡村社会中网络使用者的感官秩序。在这个过程中,触觉的位置凸显出来,与视觉、听觉合并起来,构成了感官的新的同一性;嗅觉与味觉则处在隐性或缺席状态,使得乡村网络使用者原有的感官一体化出现了位移和偏向现象,这种种新的感官现象,正在促成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品格的形成。
- 李红艳
- 关键词:乡村文化
- 当代乡村文化生产的实践特征及其理论价值被引量:12
- 2018年
-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与乡村社会相关的乡村文化生产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以当下乡村文化生产的实践逻辑为问题导向,从乡村文化组织员的职位设置、文化活动及经费问题、文化组织员在乡村中的身份等层面对乡村文化生产的实践过程进行田野考察,认为当代中国乡村文化生产实践呈现出行政性、重新秩序化与自组织性三种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乡村文化组织员的角色以及乡村文化再生产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 李红艳
- 关键词:行政性自组织性
- 以扩展可行能力复苏村庄秩序——基于晋南某贫困村的案例分析被引量:1
- 2020年
- 本文借助森的可行能力的概念,描述一个贫困村在外来者第一书记的引导下,通过活跃村庄生活、组织村民参与村庄事务、村务活动等形式,形塑了村庄秩序,激活了村民的潜在可行能力、扩展了村民的现实可行能力。在恢复乡村社会人际关系的同时,也改变了村庄的社会关系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村民个体的主体性逐渐建构起来,消除了可行能力视角下的贫困。最后对贫困村治理动力来源及其如何维持脱贫效力、通过外力改变村庄活力的行为方式普遍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 李红艳
- 关键词:村庄秩序贫困治理第一书记
- 污名抑或正名?——基于激活-应用框架的网络“污名化”现象研究被引量:1
- 2021年
- 新媒体的扩散为网络空间的"污名化"现象注入新变量,也使得被污名群体特征发生转变。为合理阐释网络"污名化"现象,本文构建了网络"污名化"的激活-应用分析框架进行分析。本研究认为,网民对女大学生群体的"污名化"建构主要经历了"激活"与"应用"两个阶段,网络媒体与意见领袖在其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网络舆论场的权力倒转,性别身份的内在冲突则构成了推动污名由"激活"到"应用"的中介因素。本研究为透视群体性网络"污名化"提供了微观解析视角,尝试将传播学与社会心理学理论引入对网络"污名化"的解读,并从网络"污名化"的角度对网络正名现象进行了讨论。
- 唐薇李红艳
- 关键词:网络媒体意见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