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涛 作品数:6 被引量:50 H指数:3 供职机构: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中低剂量糖皮质激素影响新型冠状病毒清除时间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21 2020年 目的研究中低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病毒清除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9日至2月17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72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接受阿比多尔和/或联合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达芦那韦/考比司他抗病毒以及对症支持治疗,其中51例使用甲泼尼龙(0.75~1.50 mg·kg-1·d-1)抗炎治疗作为糖皮质激素治疗组,21例未使用糖皮质激素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及普通型患者痰液病毒核酸转阴时间和肺部影像学改善时间。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糖皮质激素治疗组与对照组中位年龄分别为52(45,62)和46(32,56)岁,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5,P<0.05)。两组临床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皮质激素治疗组中重型患者占52.0%,而对照组中普通型占71.4%。两组患者从发病至痰液病毒核酸转阴中位时间分别为15(13,20)和14(12,2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从发病至肺部影像学好转中位时间分别为13(11,15)和13(12,17)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普通型患者中,糖皮质激素治疗组与对照组从发病至痰液病毒核酸转阴中位时间为13(11,18)和13(12,15)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发病至肺影像学好转中位时间分别为12(10,15)和13(12,17)d,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同临床类型的COVID-19患者中,中低剂量糖皮质激素使用对病毒清除时间未见明显影响;普通型患者中未观察到激素可以加快肺损伤的改善,故不建议使用。 倪勤 丁丞 李永涛 赵宏 刘骏 张旋 陈燕飞 郭永征 俞亮 居红珍 陶晶晶 易萍 郎关晶 苏俊威 石鼎 吴文瑞 吴晓鑫 俞伶 盛吉芳 徐凯进关键词:冠状病毒感染 糖皮质激素 病毒清除 细菌性脑膜炎动物模型的脑脊液早期细菌动力学变化 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建立细菌性脑膜炎动物模型,了解细菌感染后48h内脑脊液(CSF)细菌载量变化规律,为疾病的诊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新西兰大白兔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小脑延髓池穿刺建立细菌性脑膜炎动物模型,观察不同菌量的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建立模型时动物的死亡情况,明确CSF感染菌量与动物死亡率间的对应关系。选择合适的接种菌量,进行脑膜炎CSF细菌载量观察实验。将实验动物分为4组(每组12只):大肠埃希菌脑膜炎模型组、大肠埃希菌脑膜炎+头孢曲松治疗组、金葡菌脑膜炎模型组、金葡菌脑膜炎+万古霉素治疗组,在建立模型后0、12、24、36和48h分别进行CSF细菌定量培养、CSF及外周血WBC计数,进而分析细菌性脑膜炎CSF细菌载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动物早期死亡率、抗菌药物治疗、CSF的WBC计数间的关系。CSF细菌载量、WBC计数曲线的显著性检验采用协方差分析,相关性检验采用偏相关分析。结果CSF感染菌量与动物死亡率间呈现s型曲线关系,CSF细菌载量在蛛网膜下腔接种细菌12~24h达到高峰,而后逐步下降,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可显著加快下降过程,大肠埃希菌脑膜炎模型组与大肠埃希菌脑膜炎+头孢曲松治疗组相比(F=27.10,P〈0.01),金葡菌脑膜炎模型组与金葡菌脑膜炎+万古霉素治疗组相比(F=5.97,P=0.0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大肠埃希菌脑膜炎模型组和金葡菌脑膜炎模型组中的CSF的WBC计数与CSF细菌载量之间存在正相关性(r=0.89、0.84;p=0.046、0.049)。结论在细菌性脑膜炎的治疗中,应早期、足量地使用有效抗生素,以控制CSF细菌载量,降低死亡率。CSF的WBC计数可作为反映CSF细菌载量的指标,指导临床治疗。 徐凯进 王华英 红珍 陈云波 魏泽庆 李永涛 盛吉芳 李兰娟关键词:大肠埃希菌 脑脊髓液 菌药 微生物学技术 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脏穿刺活组织检查对甲胎蛋白阴性肝占位性病变诊断的价值 被引量:23 2019年 对115例甲胎蛋白(AFP)阴性且有肝实质性占位病变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经皮肝脏穿刺活组织检查,经病理学证实原发性肝细胞型肝癌(HCC)59例、胆管细胞型肝癌(CC)30例、混合型肝癌11例、鼻咽癌肝转移8例、胃癌肝转移7例,肝癌阳性检出率为100%。病理学检查结果与超声诊断相对比,其灵敏度和准确度均为100%,超声诊断灵敏度和准确度均为77.4%。全组无一例出现肝内血管及胆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随访3个月亦未发现针道肿瘤种植转移。结果显示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脏穿刺活组织检查对AFP阴性肝占位性病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安全性高、操作简便、阳性检出率高、微创、并发症少等优点,适宜临床应用。 郑捷 王勇 樊国芳 徐伍洪 李永涛 黄建荣关键词:活组织检查 甲胎蛋白 结核潜伏感染诊治进展 被引量:4 2022年 全球约有四分之一人口曾感染结核分枝杆菌,5%~10%结核潜伏感染者会向活动性结核病患者转化,正确诊治结核潜伏感染是终止结核病流行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结核潜伏感染的诊断方法如结核菌素皮肤试验、γ干扰素释放试验等存在无法区分结核潜伏感染和活动性结核病的局限性,通过检测一些特征性生物标志物(如外周血转录组基因)将有助于区分两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使用免疫制剂者、器官移植者以及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者等高危人群有必要进行结核潜伏感染监测。对于结核潜伏感染人群,应根据进展为活动性结核病的风险大小及获益程度来决定是否治疗。预防性结核潜伏感染治疗方案通常包括异烟肼单药治疗6或9个月、利福平单药治疗4个月、每周一次服用异烟肼+利福喷丁3个月(3HP方案)、每日一次服用异烟肼+利福平3个月(3HR方案)。每日一次异烟肼+利福喷丁1个月方案(1HP方案)的成功提示超短疗程具有可行性,但其疗效仍需进一步评估。与耐多药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的结核潜伏感染人群如何进行预防性治疗仍在探索中,包括使用抗结核新药,如贝达喹啉、德拉马尼及氟喹诺酮等药物及组合方案。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防治指南及相关研究进展,总结了当前结核潜伏感染的诊治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应池清 何畅 徐凯进 李永涛 张颖 吴炜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研究进展 2024年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引起的蜱传染病,主要症状为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和胃肠道症状。自2010年中国首次报告SFTS患者以来,日本、韩国等国家相继报道此类患者,且发病地区和发病人数不断增加。除蜱虫叮咬外,与家养动物或SFTS患者密切接触,也可感染SFTSV。SFTS进展迅速,重症患者可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导致死亡,病死率高达5%~30%。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对该疾病的研究增加,病死率逐年下降,但SFTS暂无特效药物和有效的疫苗,抗病毒和免疫治疗的应用时机、临床效果存在争议,故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早诊断、早治疗可减少重症率和病死率。 李娜 李娜 徐凯进 徐凯进关键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流行病学 大肠埃希氏菌性脑膜炎的脑脊液早期细菌动力学变化研究 医疗技术的进步,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大肠埃希氏菌(E.coli)性脑膜炎的发病率已明显下降,目前为10/10万,但E.coli性脑膜炎仍然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凶险疾病,一旦发病就有>5%的死亡率,有10%的病人会留下永久性的中... 徐凯进 王华英 居红珍 陈云波 魏泽庆 李永涛 盛吉芳 李兰娟关键词:病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