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纪茹

作品数:29 被引量:93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 7篇生物学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基因
  • 6篇杆菌
  • 4篇病毒
  • 3篇糖尿
  • 3篇糖尿病
  • 3篇糖尿病患者
  • 3篇耐药
  • 3篇鲍曼不动杆菌
  • 3篇2型糖尿
  • 3篇2型糖尿病
  • 3篇2型糖尿病患...
  • 3篇病患
  • 3篇不动杆菌
  • 3篇肠道
  • 2篇单增李斯特菌
  • 2篇多态
  • 2篇多态性
  • 2篇手足
  • 2篇手足口
  • 2篇手足口病

机构

  • 28篇西安交通大学
  • 6篇西安市疾病预...
  • 5篇陕西省疾病预...
  • 3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北京市第二医...
  • 1篇陕西中医药大...
  • 1篇浙江中医药大...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西安市儿童医...
  • 1篇商洛市疾病预...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西安医学院附...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陕西省安康职...
  • 1篇西安市北方医...
  • 1篇陕西省肿瘤医...
  • 1篇陕西国际旅行...

作者

  • 28篇徐纪茹
  • 9篇韩蕾
  • 7篇吴晓康
  • 6篇余鹏博
  • 4篇张旭燕
  • 3篇陈艳炯
  • 3篇马超锋
  • 3篇王娟
  • 2篇李薇
  • 2篇辜依海
  • 2篇侯轩
  • 2篇周爱萍
  • 2篇王香玲
  • 2篇郑媛
  • 2篇陈海龙
  • 2篇许晶
  • 2篇关路媛
  • 2篇李妙羡
  • 2篇马超峰
  • 1篇宋土生

传媒

  • 6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中华医院感染...
  • 2篇西北医学教育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北京医学
  • 1篇遗传
  • 1篇病毒学报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现代检验医学...
  • 1篇中国生物工程...
  • 1篇检验医学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中国疫苗和免...
  • 1篇实验与检验医...
  • 1篇中华疾病控制...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 1篇器官移植
  • 1篇纪念中国微生...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与基因型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研究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与基因型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平板法对42株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进行半定量检测,并以肠杆菌基因间重复序列为引物的聚合酶链反应(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consensus PCR,ERIC-PCR)技术对其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42株鲍曼不动杆菌中,22株(52.4%)具有生物被膜形成能力,20株(47.6%)未形成生物被膜。42株鲍曼不动杆菌分为12个基因型,生物被膜形成阳性株散在分布于各种基因型中,未发现明显集中趋势及规律。结论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与基因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生物被膜的形成可能受其他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调控。
张旭燕马德贵张世达韩蕾徐纪茹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基因型
艾滋病相关肺孢子菌肺炎复合感染状况与CD_4^+ T细胞数的关系被引量:15
2017年
目的分析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相关肺孢子菌肺炎(PCP)患者复合感染的情况及与CD_4^+ T细胞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2016年在杭州市西溪医院感染二科住院的AIDS患者147例,其中AIDS合并PCP感染患者60例,AIDS未合并PCP感染患者87例;将AIDS合并PCP患者中复合感染组与无复合感染组CD_4^+ T细胞数、CD_8^+ T细胞数以及CD_4^+ T/CD_8^+ T细胞比值进行比较,并进一步分析不同CD_4^+ T细胞数水平发生复合感染情况。结果 60例PCP患者中有47例发生复合感染,感染率为78.33%;其主要的复合感染是口腔念珠菌病、巨细胞病毒感染、细菌性肺炎、梅毒、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率分别为41.67%、31.67%、31.67%、30.00%、11.67%;AIDS相关PCP患者CD_4^+ T细胞数均<200×10~6/L,且绝大多数≤50×10~6/L;复合感染组CD_4^+ T细胞数、CD_4^+ T/CD_8^+ T细胞比值显著低于无复合感染组(P<0.01,P<0.05);CD_4^+ T细胞数≤50×10~6/L组患者复合感染率为90.91%,显著高于CD_4^+ T细胞数51~100×10~6/L组(57.14%)、101~200×10~6/L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 AIDS相关PCP患者复合感染率高,AIDS合并PCP患者感染的病原体多种多样,且CD_4^+ T细胞数与AIDS合并PCP患者复合感染关系密切,随着CD_4^+ T细胞水平降低,机体免疫力下降,合并多种机会性感染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
叶宁李茜茜朱明利师金川叶荣夏喻剑华刘寿荣徐纪茹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肺孢子菌肺炎机会性感染CD4+
2014-2015年商洛市流感病毒H3N2亚型血凝素(HA1)基因进化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分析2014-2015年度商洛市流感监测病毒血凝素(HA)基因变异情况并研究与推荐疫苗的匹配性。方法收集2014-2015年商洛市流感监测平台用狗肾传代细胞(MDCK)培养分离的H3N2亚型毒株,利用RT-PCR方法扩增分离HA片段,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应用clustax2.1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后,用Mega6.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系统进化树采用Neighboring-joining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4-2015年度分离的流感H3N2毒株同源性在97.2%~99.9%,与推荐疫苗株A/Texas/50/2012同源性为97.3%~98.5%;将分离毒株的HA1基因氨基酸与疫苗株比较,发现2014年毒株主要抗原决定簇氨基酸变异点有B区Y159F、S198P;2015年主要抗原决定簇氨基酸变异点有A区G142R,B区S159F、S198P。结论2014-2015年度商洛市流感H3N2亚型毒株关键抗原决定簇已经出现改变,A/Texas/50/2012作为疫苗组分已经不是最佳,亟需对我国流感H3N2亚型疫苗组分进行更新,应密切关注流感H3N2基因进化趋势。
齐延亮史伟段勇波徐纪茹戴侃记张芳芳余鹏博
关键词:流感病毒H3N2亚型基因进化
肠道病毒EV71感染后标志物变化特点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 观察分析手足口病常见病原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71)早期检测效果及其随病程进展感染标志物变化特点.方法 整群抽样手足口病住院病例249人及健康对照50人,调查信息,跟踪采样,采集肛拭子和血清标本,分别检测EV71、柯萨奇病毒A16组(coxsackie virus 16 0f groups A,CA16)病毒RNA和免疫球蛋白M(immuoglobulin M,IgM)抗体,录入数据库后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入院诊断手足口病249人中肠道病毒检出者167人(67.1%),EV71和CA16双重感染14人(5.6%),未检出肠道病毒者51人(20.5%);早期检测患儿肛拭子EV-RNA和血清IgM,其中EV71感染检出效果两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P=0.928);病程第3 d EV71-IgM检出超过80%,第6d可达100%,第6~7d抗体滴度达峰值,第8d以后低度下降,检出率降低.结论 手足口病早期实验室病原检测中,EV71-IgM在病程第3d后的检出与病毒RNA检出率符合性较高.
余鹏博马超锋关路媛陈海龙郑媛魏菁许晶李慎徐纪茹王敬军邓慧玲
关键词:手足口病COXSACKIE
4313份血样细菌培养结果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收集血培养阳性标本的实验室参数和临床参数,结合临床随访和抗感染治疗转归,分析真正致病菌的构成和实验室特征。方法前瞻性研究2013年3月到2015年3月我院4 313份临床送检血培养标本中分离出的483株病原菌,对每份阳性培养结果进行实验室及临床感染参数的收集,并跟踪进行临床随访,了解临床责任医生的经验判断及针对性抗生素治疗的临床转归。综合分析后确定真正的致病菌与污染菌。结果 483株阳性分离菌中,最终判定为致病菌的331株(68.5%),污染菌97株(20.1%),不确定致病与否的55株(11.4%),其中,致病菌中大肠埃希菌所占比例最高,为41.2%,污染菌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比例最高,为75.3%;仅从需氧瓶或厌氧瓶中检出的病原菌为253株(占52.4%),其中大肠埃希菌在厌氧瓶中检出率(23.9%)高于需氧瓶(13.8%)(P<0.05);判定为污染的97株阳性分离菌中,仅从1瓶中分离的90株(92.8%),两瓶以上分离的7株(7.2%)(χ2=142,P<0.05),24h内报阳的34株(35.1%),48h内报阳的77株(79.4%),48h内报阳污染菌的比例高于24h(χ2=38.935,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培养中污染菌的确立不能简单依靠实验室或临床参数,要同时结合临床医生经验及临床治疗反应综合判断;对于实验室判断污染与否的指标,报阳瓶数和报阳时间依然是2个具有重要价值的因素;重视厌氧瓶的送检更有利于大肠埃希菌的检出。
侯轩徐纪茹辜依海陶浚齐邓明慧王辉
关键词:血培养污染菌
结核杆菌DnaA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免疫血清的制备和检测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重组结核杆菌DnaA蛋白,对表达产物进行纯化、鉴定后制备DnaA蛋白特异性免疫血清并进行Western blot检测。方法以结核分枝杆菌标准菌株H37Rv基因组为模板,PCR扩增DnaA基因,构建DnaA原核表达质粒pET-DnaA,转化表达宿主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重组蛋白表达,非变性条件下镍琼脂糖凝胶亲和层析纯化重组蛋白pET-DnaA,并用Western blot检测和鉴定重组蛋白,用纯化得到的重组蛋白制备特异性免疫血清。结果成功构建了结核杆菌pET-DnaA重组质粒,并在大肠杆菌中得到高效表达;用分离纯化后的重组蛋白免疫动物,获得高效价的特异性免疫血清。结论结核杆菌DnaA蛋白及其特异性抗体的成功制备,为进一步研究该蛋白在结核菌DNA复制机制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周爱萍韩蕾王娟段艳吴晓康徐纪茹
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原核表达
临床感染肠球菌的分型、耐药基因筛选及质粒消除研究
采用API 20系统和16S rRNA PCR分型方法、K-B法和微量稀释法和多重PCR方法对我校第一附属医院2008-2009年临床分离的90肠球菌进行分型、耐药性和耐药基因分析,并对耐药性质粒进行了消除实验.
王娟Muhammad Nawaz吴晓康张宁黄君华徐纪茹
肝脏灌洗液中单个核细胞的抗菌作用研究
2017年
目的明确肝脏灌洗液中的单个核细胞(MC)的抗菌作用。方法体外实验:收集SD大鼠肝脏灌洗液中的MC细胞并分为两组,一组在培养液中添加白细胞介素(IL)-15,另一组不添加IL-15。将两组细胞分别与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共培养4 h后收集上清并裂解细胞。以LB平板培养检测裂解液中细菌负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干扰素(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体内实验:将40只SD大鼠自气管注入P.aeruginosa菌液(1×109 CFU/m L)并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对照组,生理盐水灌胃;免疫抑制组,他克莫司(FK506)灌胃;MC细胞组,应用FK506后自尾静脉注射MC细胞1.0×108;IL-15预处理MC细胞组,应用FK506后自尾静脉注射IL-15预处理的MC细胞1.0×108。收集各组大鼠肺组织及肺泡灌洗液,以LB平板培养检测肺组织及肺泡灌洗液中的细菌负荷,ELISA、Western blot检测肺泡灌洗液、肺组织中IFN-γ和TNF-α含量。结果与单纯MC细胞比较,IL-15预处理的MC细胞体外抗菌能力显著提高,CFU仅为前者35%,且合成、释放IFN-γ、TNF-α的能力更强。与对照组大鼠比较,免疫抑制组大鼠肺脏内免疫细胞数量减少,肺组织和肺泡灌洗液中的细菌负荷量明显升高,而IFN-γ和TNF-α含量呈下降趋势。输入IL-15预处理MC细胞后可显著提高肺组织内免疫细胞数量,减轻细菌负荷量并增加IFN-γ和TNF-α分泌。结论肝脏灌洗液中的MC细胞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在免疫抑制条件下可有效提升机体对机会性致病菌的免疫防御能力。
曹薇薇李霄徐纪茹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肝脏灌洗液单个核细胞抗感染
2016年-2019年西安市流感样病例流感病毒、腺病毒感染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分析2016年-2019年西安市流感监测哨点医院收集的流感样病例样本中流感病毒、腺病毒分型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2019年西安市流感监测网络涵盖的5家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样本1 903份,经荧光PCR筛查流感病毒和腺病毒,对于腺病毒阳性标本对六邻体基因扩增、测序、分型,与参考序列进行比对。结果流感病毒Victoria、Yamagata、季H3、新甲型H1、腺病毒阳性率分别为4.4%、5.4%、8.7%、22.6%、5.7%;108份腺病毒阳性标本经对六邻体基因扩增出82份,其中腺病毒-3型占73.2%,腺病毒-7型占26.8%;经基因进化分析显示腺病毒各型别与下载参考株的同源性较高,未发生明显变异。结论应加强对易感人群流感疫苗的接种,以及腺病毒疫苗的开发,并对中国腺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进行监测。
曹敏娟曹敏娟陈海龙李焱徐纪茹
关键词:流感病毒腺病毒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病原学快速诊断方法的应用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分析16S rRNA通用引物PCR检测方法及临床常规细菌培养方法检测疑似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腹水标本中潜在病原菌的病原学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套适用于临床的可检测常见菌株的特异性引物多重PCR体系。方法首先采用16S rRNA通用引物PCR检测方法,检测并分析113份疑似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腹水标本中潜在的病原学感染及特点。其次,统计同期送检腹水培养标本的检测结果。在上述研究和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建立适用于临床的可检测腹水常见菌株的特异性引物多重PCR体系,并测试其检测灵敏度及特异性。结果 113份腹水标本16S rRNA通用引物PCR检测的阳性率为33.6%,其中检出的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39.47%)、肠球菌(21.05%)、葡萄球菌属(18.42%)、鲍曼不动杆菌(10.53%)、肺炎克雷伯菌(5.26%)、阴沟肠杆菌(5.26%)。2013年及2014年腹水培养的阳性率分别为16.1%和14.3%,显著低于上述16S rRNA PCR检测法(P<0.01),且检出的细菌种类大致相同。针对16S rRNA通用引物PCR和腹水培养两种检测方法检出的致病菌进行特异性引物设计及反应体系优化,建立多重PCR体系,可快速准确检出腹水标本中的常见菌种。结论 16S rRNA通用引物PCR方法用于腹水常见致病菌检测具有较好的检出率,可用于临床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快速诊断。本研究初步建立的腹水常见致病菌检测特异性引物多重PCR体系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张宁马燕粉胡健杨波张凯歌徐纪茹王晓琴
关键词:RRNAPCR腹水培养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