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气管
  • 2篇弯头
  • 2篇OSAS
  • 1篇低氧
  • 1篇低氧血
  • 1篇低氧血症
  • 1篇血液动力
  • 1篇血液动力学
  • 1篇血液动力学现...
  • 1篇血症
  • 1篇氧气
  • 1篇氧气管道
  • 1篇液动
  • 1篇一体式
  • 1篇右美托咪啶
  • 1篇气管拔管
  • 1篇气管插管
  • 1篇气囊
  • 1篇呛咳
  • 1篇呛咳反应

机构

  • 5篇青岛大学医学...

作者

  • 5篇徐晓林
  • 2篇衣选龙
  • 1篇黄霞
  • 1篇傅蓉
  • 1篇殷积慧
  • 1篇璩竹玲
  • 1篇赵洋
  • 1篇刘显珍
  • 1篇褚海辰
  • 1篇栾瑞红
  • 1篇武贞芝
  • 1篇刘素丽

传媒

  • 1篇内蒙古中医药
  • 1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齐鲁医学杂志

年份

  • 3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一体式两用简易呼吸囊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体式两用简易呼吸囊,包括弯头,弯头上连接设有盖子和贮气囊,弯头上设有第一弯头开口、第二弯头开口和第三弯头开口,盖子上设有塞子,贮气囊上设有第一贮气囊开口和第二贮气囊开口。其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技...
徐晓林赵洋武贞芝
文献传递
右美托咪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对OSAS病人清醒气管插管的影响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病人清醒气管插管的影响。方法全麻下行腭咽成型术OSAS病人12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右美托咪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组(C组)、氯胺酮组(K组),每组40例。D组插管前10min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8μg/kg(10min泵注完),C组以同样方式泵注右美托咪定,同时给予氯胺酮15 mg;K组插管前10 min静脉泵注氯胺酮15 mg(10min泵注完)。记录病人麻醉前(T0)、气管插管前(T1)、插入气管导管即刻(T2)的血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同时记录插管过程中Ramsay评分和呛咳反应例数。结果 C组T2时间点HR、MAP较D组及K组明显降低(F=13.33、6.37,q=4.37~6.32,P〈0.05);C组插管过程中Ramsay评分明显高于D组、K组(F=30.05,q=9.85、9.09,P〈0.05),发生呛咳例数明显少于D组、K组(χ2=6.275、8.658,P〈0.05)。结论插管前泵注右美托咪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可降低OSAS病人清醒气管插管呛咳反应的发生,可使病人血流动力学指标更加平稳,提高病人Ramsay评分。
衣选龙刘素丽徐晓林殷积慧
关键词:氯胺酮
肌松监测在麻醉恢复期的应用体会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通过比较应用肌松监测后麻醉恢复期患者氧饱和度及低氧血症发生率的改善情况,为肌松监测在麻醉恢复期的应用提供临床指导。方法:120例全身麻醉下行择期腹部手术,术毕自主呼吸恢复后带气管导管入麻醉恢复室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肌松监测组(N组)。C组40例,接受持续低流量吸氧,动态心电监护,体温,无创血压及氧饱合度监测。N组80例患者除常规监测外,给予持续肌松监测,肌松监测指标为四个成串刺激(TOF)。C组根据潮气量、呼吸频率等呼吸参数及抬头睁眼等主观指标决定拔管时机,拔管后即刻测定TOF值,N组根据肌松监测结果,当TOF≥90%时拔管,两组患者拔管后均持续监测氧饱和度及观察低氧血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拔管时TOF值C组明显低于N组。拔管后5min及10min氧饱和度C组明显低于N组,拔管后30min及60min氧饱和度两组无明显差异。低氧血症发生率C组明显高于N组,且多集中于拔管后5-10min内。结论:在麻醉恢复期应用肌松监测,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拔管时机,有效降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提高护理监测质量,为患者顺利度过麻醉恢复期提供帮助。
徐晓林
关键词:肌松监测麻醉恢复期低氧血症并发症
一种安全型氧气吸入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安全型氧气吸入装置,包括面罩和与面罩相连接的氧气管道连接件,面罩包括罩体,罩体上部设有透视孔,罩体的下部设有连接台,连接台上设有中空的连接管,连接管与罩体的内部相连通,氧气管道连接件包括一端与连接管相连...
徐晓林黄霞栾瑞红璩竹玲傅蓉
文献传递
右美托嘧啶对OSAS病人全麻拔管期呛咳反应的影响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观察右美托嘧啶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病人全麻拔管期呛咳反应影响。方法在全麻下行腭咽成形术(UPPP)OSAS病人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右美托嘧啶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D组于术毕前0.5h泵注右美托嘧啶0.8μg/kg(10min泵注完),后以0.4μg/(kg.h)速度持续泵注至术毕;C组以同样方式泵注生理盐水。记录病人入室后(T0)、泵注右美托嘧啶即刻(T1)、泵注5min(T2)、泵注10min(T3)、拔管即刻(T4)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病人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拔管时Ramsay评分和呛咳反应程度。结果 D组HR、MAP的变化较C组平稳,T3、T4时间点HR、MAP较C组明显降低(t=1.968~6.558,P<0.05)。D组苏醒及拔管时间较C组长(t=3.551、3.743,P<0.05),Ramsay评分明显高于C组(t=5.765,P<0.05)。D组呛咳发生率及剧烈程度明显低于C组(χ2=8.076,Hc=6.778,P<0.05)。结论术毕前半小时泵注右美托嘧啶,可减少拔管期的心血管反应,提高拔管的安全性和病人的配合度。
刘显珍衣选龙徐晓林褚海辰
关键词:右美托咪啶血液动力学现象气管拔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