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亚岩

作品数:37 被引量:237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环境科学与工...
  • 8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13篇沉积物
  • 11篇长江口
  • 10篇近海
  • 9篇重金
  • 9篇重金属
  • 9篇近海域
  • 9篇海域
  • 7篇影响因素
  • 7篇生态风险
  • 5篇营养化
  • 5篇潜在生态风险
  • 5篇富营养化
  • 5篇附近海域
  • 4篇电泳
  • 4篇引物
  • 4篇凝胶
  • 4篇凝胶电泳
  • 4篇邻近海域
  • 4篇牡蛎
  • 4篇近江牡蛎

机构

  • 29篇中国水产科学...
  • 7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海环境科技...
  • 3篇上海船舶运输...
  • 2篇上海海洋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宝山钢铁股份...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34篇徐亚岩
  • 14篇尹艳娥
  • 7篇宋金明
  • 7篇徐兆礼
  • 7篇王云龙
  • 6篇平仙隐
  • 6篇康伟
  • 4篇全为民
  • 4篇程起群
  • 4篇吕浩
  • 3篇李学刚
  • 3篇蒋玫
  • 3篇纪炜炜
  • 3篇袁华茂
  • 3篇柏育材
  • 3篇阮雯
  • 3篇张海燕
  • 3篇郑亮
  • 2篇段丽琴
  • 2篇李宁

传媒

  • 3篇海洋渔业
  • 3篇海洋科学
  • 3篇环境科学
  • 2篇水处理技术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2篇生态环境学报
  • 2篇中国水产学会...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上海船舶运输...
  • 1篇渔业信息与战...
  • 1篇中国水产学会...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19
  • 2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6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6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大西洋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来源及风险评估
2015年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2011年采自南大西洋18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中的16种多环芳烃(16PAHs)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显示:南大西洋研究区域表层沉积物中16PAHs的含量范围为89.48×10^-9~508.69×10^-9,均值为234.41×10^-9,该区域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污染水平与国际类似水体对比处于低等程度。经特征PAHs组分分析,判定该区域表层沉积物中PAHs主要来源于石油及其产品。由于苊、芴、蒽等化合物含量超过了风险评价低值,可能存在对生物潜在的不利影响。
杨佩华朱志伟徐亚岩韩彬杨东方郑立王小如
关键词:南大西洋多环芳烃风险评估
海水无机碳对过量无机氮输入引起的富营养化响应的模拟研究被引量:6
2008年
模拟研究了在添加过量无机氮造成海水的富营养化条件下,水体pH、无机碳体系、海-气CO2通量的变化过程,探讨了海水无机碳对过量无机氮输入引起的富营养化响应机制.结果表明,NO3-添加组中,当浓度≤37.60μmol.L-1时,HCO3-、p(CO2)增加,pH、CO32-下降;当浓度≥188μmol.L-1时,则正好相反.NH4+添加组中,当浓度≤25.20μmol.L-1时能够明显促进水体HCO3-、p(CO2)减少,pH、CO23-增加,水体表现为吸收大气CO2;当浓度≥126μmol.L-1时,水体表现为向大气释放CO2,且强度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NO2-添加组中,当NO2-浓度在7.90μmol.L-1时,HCO3-、p(CO2)呈明显的下降趋势,pH、CO32-则随时间明显增加,水体表现为吸收大气CO2且强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强,而当NO2-高于和低于此浓度时,无机碳变化不明显.水体Chl-a较对照组的增加量(ΔChl-a)与Δp(CO2)具有很好的负相关关系(r=-0.87,p<0.000 1,n=16),表明造成以上差异的原因与水体中浮游植物在不同形式不同浓度无机氮作用下对水体无机碳利用性不同有关.
张乃星宋金明贺志鹏郑国侠张蓬徐亚岩
关键词:无机氮
长江口临近海域沉积物中Cu和Zn赋存形态的分异及对潜在生态风险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研究了长江口临近海域沉积物中Cu和Zn的地球化学特征、赋存形态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沉积物中Cu和Zn的分布自北向南有增加的趋势,在南部外海的泥质区富集。活性形态Cu和Zn的含量顺序为铁锰氧化物结合态(L3)>碳酸盐结合态(L2)>有机结合态(L4)>可交换态(L1),活性形态高值区位于长江口和杭州湾近岸,表现较强的陆源属性。各活性形态中,粒度与有机结合态Cu、铁锰氧化物结合态Zn相关性好,说明有机结合态Cu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Zn是受物源影响最大的活性形态。聚类分析表明,水化学环境对可交换态和有机结合态Zn有显著影响,而自然沉积环境对Cu和其它形态的Zn含量起决定作用。富集因子(EF)表明,EF(Zn)>1>EF(Cu),富集因子的高值区多在杭州湾近岸。总的来说,虽然Cu和Zn总量在长江口和杭州湾不高,但其活性形态含量较高,说明其具有相对较高的生态风险。
徐亚岩柏育材王云龙
关键词:生态风险沉积物长江口
一种分子鉴别近江牡蛎和熊本牡蛎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子鉴别近江牡蛎和熊本牡蛎的方法,包括:提取近江牡蛎和熊本牡蛎的基因组DNA;利用上游引物和下游引物对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得到目的片段的PCR产物;其中,上游引物为5’?GATTATTATGCTGG...
程起群全为民 逄娇慧徐亚岩吕浩
长江口邻近海域沉积物中V、Cr、Co、Ni的形态特征及潜在风险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为补充长江口邻近海域沉积物中V、Cr、Co、Ni分布研究的历史基础数据,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数据对比和参考,对2011年9月长江口邻近海域28个站位沉积物中重金属V、Cr、Co、Ni的分布特征、赋存形态、影响因素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沉积物中V、Cr、Co、Ni总含量在杭州湾北部(金山沿海)和舟山群岛附近(浙江省钱塘江入海口外)有两个明显的高值区。形态分析表明,各重金属主要以残渣态存在,其中V和Cr的活性形态远小于残渣态。各金属元素活性形态的高值区出现在北部近岸和南部外海,其在北部海域有随离岸距离的增加而显著降低的趋势,而在南部海域变化不明显,说明这些金属活性形态受陆源和海源共同影响。各金属的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呈现出随离岸距离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表现为陆源属性;而碳酸盐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在外海海域含量相对较高,表现为海源属性。V和Co的活性形态以碳酸盐结合态为主,易受酸碱度的影响;而Cr和Ni的活性形态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为主,易受氧化还原条件的影响。富集因子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物中各金属元素基本没有富集。次生相与原生相分布比值法评价可知,V、Cr为无污染,Ni为基本无污染,Co为轻度污染。
柏育材张海燕郑亮纪炜炜阮雯徐亚岩
关键词:沉积物长江口
长江口及其附近海域富营养化的时空分布特征
依据2007~2009年春季(5月)和夏季(8月)在长江口及其附近海域调查监测资料,运用富营养化指数法、涉及N/P比值的潜在性富营养化法和有机污染指数法,对该海域近3年的富营养化水平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富营养化的时空分布特...
尹艳娥平仙隐徐亚岩
关键词:富营养化影响因素
东海近海沉积物铜和锌的活性形态对潜在污染风险的影响
2015年
根据2011年8月对东海近海海域的调查,通过对沉积物分级萃取的实验方法,结合环境因子的分析,采用总量和分形态风险评价的手段,重点研究了沉积物中Cu和Zn的活性形态、影响因素和潜在污染风险。结果表明,沉积物中Cu和Zn在细粒度的南部外海泥质区富集,且Cu和Zn的含量与粒径明显负相关,和粘土、粉砂等细粒度含量强烈正相关,说明自然来源是控制Cu和Zn含量和分布的主要因素。Cu和Zn活性形态高值区在长江口和杭州湾近岸,Cu的优势活性形态是碳酸盐结合态,Zn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相差不大,是其活性形态的主要部分。水化学环境对各形态Cu和Zn没有明显影响,自然沉积环境是影响Cu和Zn活性形态和总量的主要因素。富集因子研究表明,富集因子Zn>Cu,Cu和Zn的富集高值区在南部外海。Cu富集因子小于1,属于陆源,受外界污染影响不大;Zn富集因子接近于1,属于轻度污染。从形态角度评价,Zn和Cu平均都属轻度污染,但各站位污染程度相差较大,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域污染较重,Zn在C5(P=369.14%)甚至出现重度污染。综合评价得出,Cu和Zn在外海总量高、活性形态低,说明具有较高的本底值;在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域容易受人为污染影响,存在相对较大的污染风险。
徐亚岩柏育材尹艳娥平仙隐王云龙
关键词:影响因素沉积物
渤海主要渔业资源结构的演变分析被引量:14
2010年
通过对现有资料的系统分析,简化了渤海生态系统食物网,并剖析了近50年来渤海主要渔业资源结构的变化特征,这对进一步阐明渤海生态系统动力学的变化特征以及研究渔业资源衰退的原因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研究表明,渤海主要鱼类可聚为4类:游泳动物食性鱼类、底栖动物食性鱼类、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和腐屑食性鱼类,在此基础上渤海生态系统食物网可简化为3条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浮游动物食性鱼类→游泳动物食性鱼类(第一条食物链);浮游植物和碎屑→底栖动物→底栖动物食性鱼类和头足类→游泳动物食性鱼类(第二条食物链);碎屑→腐屑食性鱼类(第三条食物链)。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第一条食物链渔业资源已取代第二条食物链渔业资源成为最主要的渔业资源,第三条食物链渔业资源生物量百分比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已成为继第一条食物链渔业资源的第二大类渔业资源。渔业捕捞、渤海次级生产力结构的变化以及各渔业资源生物自身生长和繁殖特点的不同是导致渤海主要渔业资源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许思思宋金明段丽琴吴晓丹徐亚岩
关键词:渔业资源食物链
长江口南支宝山近岸水域水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为探明不同潮水环境条件下长江口南支宝山近岸水域水环境的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于2015年5—6月期间在大潮、小潮及涨潮、落潮不同潮期条件下进行水环境监测。监测结果表明,调查水域水质除总磷、总氮部分站位劣于二类水质标准,氨氮符合二类水质标准外,其他参数均符合一类水质标准。Cu,Zn,Pb,Cr和悬浮物明显表现出大潮期含量高于小潮期的特征,其他参数在不同潮期含量差别不大。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物源输入是影响该水域水环境的主要因素,其次是生态环境的影响,人为污染也不可忽视。
柏育材耿立志李红红徐亚岩
关键词:近岸水域水环境影响因素
东海近海沉积物自然粒度中镉和铅的赋存特性及潜在生态风险被引量:3
2015年
根据2011年8月对长江口和杭州湾附近东海海域的调查,采用沉积物分级萃取及风险评价的方法,研究沉积物中镉和铅的地球化学特征、赋存形态、影响因素和潜在生态风险,揭示镉和铅各赋存形态的环境学特征和影响其存在形态的主要环境因子,以及不同形态特征条件下生态风险的差异,为今后进一步的生态风险评估与调控提供重要依据。结果表明,海水中不同站位间,Pb质量浓度差异较大,高值区出现在杭州湾和长江口,平均质量浓度为1.42μg·L-1;Cd质量浓度则变化不大,南部海域略高于北部,平均质量浓度为0.085μg·L-1。沉积物中Pb高质量分数区在外海泥质区G2(44.64 mg·kg-1),平均质量分数为32.29 mg·kg-1,与黏土、粉砂等细粒度呈显著正相关;Cd的高质量分数区在北部近岸镇海甬江河口附近E1(0.83mg·kg-1),平均质量分数为0.29 mg·kg-1,与粒度无明显的相关性。说明以大气沉降为重要来源的Pb易在细粒度的泥质区富集,Cd较易受人为输入的影响。形态分析表明,Cd和Pb的活性形态明显大于残渣态,且优势形态都是碳酸盐结合态。风险评价表明,富集因子的平均值EFPb>EFCd>2,Cd在各站位的富集因子差异较大,在长江口近岸A1(EF=3.59)和杭州湾近岸E1(EF=6.11)出现极大值。从形态角度评价,Cd在长江口和杭州湾的个别近岸站位有重污染,外海无污染;Pb在南部外海属中度污染,其他基本上属轻度污染。综合评价得出,Pb以大气沉降为主要输入途径,平均污染较为严重,整体上Pb污染的潜在风险程度较高;而个别近岸站位达到重度污染的Cd,受人为污染的影响较大。
徐亚岩柏育材王云龙尹艳娥蒋玫袁骐徐兆礼
关键词:生态风险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