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一栋

作品数:21 被引量:78H指数:5
供职机构:宁波市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宁波市医学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直肠
  • 6篇手术
  • 5篇切除
  • 5篇肿瘤
  • 5篇腹腔
  • 5篇腹腔镜
  • 4篇切除术
  • 4篇肠癌
  • 3篇直肠癌
  • 3篇术后
  • 3篇吻合器
  • 3篇细胞
  • 3篇结肠
  • 3篇结直肠
  • 2篇低位直肠
  • 2篇低位直肠癌
  • 2篇钉合术
  • 2篇造口
  • 2篇直肠肿瘤
  • 2篇痔病

机构

  • 17篇宁波市第二医...
  • 3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宁波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上海市东方医...

作者

  • 21篇徐一栋
  • 12篇戴晓宇
  • 8篇余永明
  • 7篇董明君
  • 7篇曹益晟
  • 6篇周海萍
  • 4篇赵坚培
  • 4篇林玲莉
  • 3篇任元满
  • 3篇于骅
  • 2篇蔺春芳
  • 2篇谢阳阳
  • 1篇刘忠臣
  • 1篇吴周
  • 1篇王永坤

传媒

  • 2篇浙江临床医学
  • 2篇现代实用医学
  • 2篇浙江创伤外科
  • 2篇临床医药实践
  • 1篇中国内镜杂志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中国初级卫生...
  • 1篇肿瘤学杂志
  • 1篇癌症
  • 1篇浙江实用医学
  • 1篇中国高等医学...
  • 1篇中国微创外科...
  • 1篇肿瘤基础与临...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 1篇2010年浙...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8
  • 1篇2007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回肠袢式造口及回纳的手术技巧初探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回肠袢式造口及回纳的手术技巧及时机。方法对2009年4月~2012年4月本院75例施行低位、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术同时行回肠袢式造口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回肠袢式造口术后发生并发症16例,术后2个月~1年行回纳术,回纳术后发生并发症15例,无手术死亡。结论回肠袢式造口术安全简单有效,回纳时机应个体化,灵活运用相关手术技巧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
徐一栋戴晓宇林玲莉董明君余永明曹益晟于骅周海萍
核因子-κB中介的TNF-α与胃癌细胞侵袭力的相关性
2008年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诱导胃癌细胞侵袭力的相关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在TNF-α不同浓度、时间诱导下的NF-κB活性、uPA蛋白表达强度;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SGC-7901细胞在不同浓度的TNF-α、PDTC(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NF-κB特异性抑制剂)孵育下的细胞增殖情况;构建侵袭小室,检测不同浓度TNF-α对SGC-7901细胞侵袭力影响,并用PDTC预先处理细胞后,检测其对细胞侵袭力的改变。结果随着TNF-α浓度的增加和时间延长,SGC-7901细胞NF-κB活性明显增强,90 min为高峰;TNF-α明显上调SGC-7901细胞中的uPA蛋白表达水平;一定范围浓度的TNF-α、PDTC对SGC-7901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随着TNF-α浓度增加SGC-7901细胞侵袭数也随之增加,具有明显浓度依赖性(TNF-α5、10、20μg/L vs 0μg/L,84.33±3.786、108.33±6.110、121.330±4.163 vs 63.330±4.933,F=126.282,P<0.001),PDTC明显抑制TNF-α诱导的SGC-7901细胞侵袭力(42.330±4.041 vs 63.330±4.933,F=126.282,P<0.05)。结论TNF-α能够增强胃癌细胞的侵袭力,可能是通过NF-κB信号转导路径,激活uPA等蛋白水解酶而实现的。
徐一栋任元满蔺春芳
关键词: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核转录因子-KB胃癌肿瘤浸润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后尿潴留原因分析及防治被引量:5
2008年
徐一栋任元满蔺春芳
关键词: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术后尿潴留吻合口狭窄手术病例
经腹肛门内括约肌切除直肠癌根治保肛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观察经腹肛门内括约肌切除直肠癌根治保肛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前瞻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本院确诊为低位直肠癌的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开腹手术,实验组采取经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进行治疗。统计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对于保留有肛门的患者进行肛门功能评分,并统计优良率。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经研究发现,两组术后出血量和首次排气时间比较,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在手术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优良率分别为87.5%,6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肛门内括约肌切除直肠癌根治保肛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今后在临床实践中推广。
张龙潭徐一栋施红余泽徐美章
关键词:低位直肠癌腹腔镜内括约肌切除术
结直肠癌肝转移瘤切除术后早期肝内复发相关因素分析和预测模型构建被引量:2
2024年
背景与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肝转移瘤(colorectal cancer liver metastases,CCLM)切除术后肝内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预测复发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2月,行手术或(和)射频消融治疗肝转移瘤的258例结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采用单因素Cox回归、LASSO回归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导致早期肝内复发的危险临床病理因素,并构建累计事件发生概率线图,建立列线图模型预测患者早期肝内复发风险,并采用一致性指数(index of concordance,C-index)、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校准曲线及决策分析曲线(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全方位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单因素Cox分析显示,肝转移瘤数量[风险比(hazard ratio,HR)=1.305,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65-1.461,P<0.001]、肝转移瘤最大直径(HR=1.664,95%CI:1.154-2.397,P=0.006)、原发肿瘤N1分期(HR=1.531,95%CI:0.974-2.406,P=0.065)、原发肿瘤有远处转移(HR=1.429,95%CI:0.965-2.115,P=0.075)、原发肿瘤位置为右半结肠(HR=1.759,95%CI:1.213-2.551,P=0.003)、CRS评分大于3分(HR=1.616,95%CI:1.126-2.319,P=0.009)、KRAS基因突变(HR=2.845,95%CI:1.97-4.108,P<0.001)、未行新辅助化疗(HR=1.415,95%CI:0.966-2.073,P=0.074)是肝内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而原发肿瘤T4分期(HR=0.426,95%CI:0.169-1.071,P=0.070)、未行靶向治疗(HR=0.713,95%CI:0.497-1.023,P=0.066)是复发的预防因素,上述变量继续用LASSO回归分析发现有7个变量与患者术后早期肝内复发相关,危险因素为术中输血(系数0.012)、肝转移瘤数量(系数0.149)、肝转移瘤最大直径(系数0.173)、原发肿瘤为右半结肠(系数0.366)、KRAS基因突变型(系数0.765)、未行新辅助化疗(系数0.174),保护因素为原发肿瘤T4分期(系数-0.095)。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右半结肠癌(HR=1.828,95%CI:1.232-2.712,P=0.003)、肝转移瘤数量(HR=1.203,95%CI:1.030-1.406,P=0.020)、
徐一栋俞甲子张佳健章梅武冯丹丹曹跃鹏李通张明元郑舒淳戴晓宇戴晓宇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复发列线图
肛瘘栓填塞术治疗高位肛瘘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观察应用生物材料“肛瘘栓”治疗高位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高位肛瘘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生物材料“肛瘘栓”经手术处理瘘道内填塞,对照组采用传统肛瘘低位切开并高位挂线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术后愈合时间、肛门失禁评分、住院时间、治愈率。结果观察纽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术后愈合时间、肛门失禁评分、住院时间均少或短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治愈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肛瘘塞”在减轻患者疼痛、降低肛门失禁率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徐一栋赵坚培林玲莉周海萍戴晓宇谢阳阳
关键词:高位肛瘘填塞
microRNA-371-5p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通过检测microRNA-371-5p在结肠癌患者血浆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结肠癌患者血浆50例作为实验组,另选择年龄、性别及种族与实验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的血浆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血浆中microRNA-371-5p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在不同临床病理资料间的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并利用曲线下面积(AUC)估计肿瘤标志物的诊断价值。结果 microRNA-371-5p在结肠癌患者血浆中的相对表达量为3.03±0.55,显著低于健康体检者血浆中的相对表达量(3.98±0.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93,P<0.05);结肠癌患者血浆中的microRNA-371-5p与年龄、性别以及CEA水平无相关性,而与临床病理分级(TNM分级)、淋巴结转移与否成正相关(P<0.05)。miR-371a-5p作为结肠癌生物标志物(AUC)的曲线下面积为0.894,特异度为87%,灵敏度为86%。结论 microRNA-371-5p在结肠癌患者血浆中呈低表达水平,推测microRNA-371-5p可能参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有望成为预测结肠癌的检测指标之一。
赵坚培谢阳阳徐一栋戴晓宇周海萍吴周
关键词:结肠癌血浆
日间病房模式的内镜息肉冷切除术治疗老年人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
2023年
目的探讨日间病房模式下,采用内镜息肉冷切除术治疗老年人结直肠息肉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满意度。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在该院行肠息肉切除术的454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3组:日间病房冷切除组、日间病房热切除组和普通病房冷切除组。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并发症、息肉复发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住院满意度。结果3组患者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和术后并发症(出血、穿孔和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冷切除组的即刻出血率较高,电凝综合征为热切除组独有,热切除组的金属夹使用人数最多,普通病房冷切除组使用最少;日间病房组的住院时间短于普通病房组,费用低于普通病房组,但患者满意度方面,日间病房组低于普通病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日间病房模式下,采用内镜息肉冷切除术治疗老年人结直肠息肉,安全、经济和有效。但是,由于在短时间内缺乏与患者的病情沟通,反而会导致患者住院满意度下降。
徐一栋沈忠磊冯丹丹赖福记
关键词:结直肠息肉日间病房
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49例低位、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应用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比较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与传统开腹直肠癌根治术在直肠癌保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1年2月在宁波市第二医院确诊为直肠癌的患者101例,分为腹腔镜组(49例)和开腹组(52例)。[结果]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留置导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50.4±30.2min、2.6±0.2d、2.8±0.7d及9.5±2.6d,开腹组分别为168.1±41.3min、3.8±0.7d、4.9±0.6d及15.4±3.7d,腹腔镜组均短于开腹组P<0.05。术中出血量腹腔镜组(92.7±24.1ml)少于开腹组(144.8±23.6ml)(P<0.05)。肿瘤大小、切除标本长度、清扫淋巴结数目及肿瘤远端切缘长度方面与开腹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腹腔镜组手术费用、住院总费用要高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术后切口感染(2.0%)、肠黏连(2.0%)、术后尿潴留(4.0%)明显少于开腹组(P<0.05)。吻合口瘘发生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TME技术应用于低位、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疗效确切,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余永明王永坤戴晓宇董明君曹益晟徐一栋
关键词: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直肠肿瘤保肛手术
结直肠腺瘤分布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7
2018年
目的了解宁波地区结直肠腺瘤检出率和分布特征,并探讨腺瘤发生的危险因素,从而为结直肠腺瘤的筛查提供参考。 方法对2016年1—12月间在宁波市第二医院接受结肠镜检查的8660例受检者进行横断面调查,调查问卷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肿瘤家族史、喜食红肉、喜食果蔬、腌制食品进食频率、每日运动量以及有无肠道预警症状。肠镜检查中所发现息肉原则上均予内镜下切除并送病理检查。根据组织学结果将息肉分为非腺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和锯齿状腺瘤)。分析不同部位腺瘤的病理特征,并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结直肠腺瘤的危险因素。 结果7077例完成问卷的受检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633例,女性3444例,年龄17~83(中位数53)岁。腺瘤检出率为15.6%(1103/7077),其中男性和女性腺瘤检出率分别为21.0%(762/3633)和9.9%(341/3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按年龄段,〈 30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和≥70岁患者腺瘤检出率分别为6.2%(29/469)、8.0%(87/1086)、12.1%(148/1222)、16.8%(272/1623)、20.4%(326/1601)和22.4%(241/1076),腺瘤检出率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P= 0.000)。本组1103例腺瘤患者共检出腺瘤1521枚,其中管状腺瘤1455枚,管状绒毛状腺瘤33枚,绒毛状腺瘤9枚,锯齿状腺瘤24枚;腺瘤位于右半结肠671枚(44.1%),左半结肠593枚(39.0%),直肠257枚(16.9%)。锯齿状腺瘤和高危腺瘤(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直径≥10 mm或含有绒毛成分的腺瘤)在右半结肠腺瘤中的比例显著高于左半结肠和直肠[2.5%(17/671)比0.8%(5/593)和0.8%(2/257),P= 0.029;9.2%(62/671)比5.2%(31/593)和6.6%(17/257
周海萍沈忠磊赵坚培周振东徐一栋
关键词:结直肠腺瘤结肠镜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