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蕴达
- 作品数:14 被引量:17H指数:3
- 供职机构:山西省眼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注射康柏西普后前房液及玻璃体液中VEGF-A及VEGFB的含量变化
- 目的:检测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前房液及玻璃体液中VEGF-A、VEGF-B的含量,明确玻璃体液中VEGF-A、VEGF-B含量的变化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生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 张蕴达高晓虹马涛栗改云
- 关键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潜性视力与增视治疗被引量:1
- 2006年
- 本文将视力分为显性视力与潜性视力两个相连续的视觉过程。潜性视力是机体“能量储备”规律在视觉方面的体现,它能使显性视力保持持续与稳定和在特殊情况下以应急需。疾病时潜性视力是增视的能量仓库。疾病的康复实为储备能量的释放与发挥。对眼病增视治疗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沙洛张蕴达
- 关键词:自觉能动性
- 胚眼“囊泡”性发育和其生物学价值被引量:3
- 2007年
- 精析眼的进化、胚胎和机能解剖学等知识及一些临床资料、实验研究,本文提出一新的学术概念:在眼胚胎的发育过程中,充满着一种“囊泡”性结构发育特点,存在着一种自体“净化”的功能。这种特性对后天眼生理状态的维持和病理过程的发展、转归与康复有着规律性评估的意义。更开辟了“治病先治囊”的新医疗思路。
- 沙洛张蕴达
- 原花青素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形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抑制研究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讨原花青素(PC)对C57小鼠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5只7日龄C57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组、阴性对照组(PBS)组、低剂量PC组、中剂量PC组、高剂量PC组和Lucentis组(阳性对照组),每组15只。将实验组小鼠在高氧分压环境下饲养5 d后,于出生后第12天(P12)移出氧箱。正常组:未进氧箱饲养。各组小鼠置于的常氧空气环境中继续饲养5 d,直到出生后第17天,接下来的实验根据所设的不同的组别和时间点处死小鼠并取材。P12-P16,各实验组给予相对应的干预。P17,摘除各组小鼠眼球行视网膜铺片,进行Isolectin GS-IB4荧光染色,并用image pro plus软件分析。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中VEGF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根据各组P17小鼠视网膜铺片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在OIR小鼠P12~P16注射PC,能显著减少OIR中视网膜病理性新生血管簇的形成及星形胶质细胞的损害,并呈PC剂量依赖型,高剂量PC组效果最佳。P17,小鼠视网膜VEGF的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OIR组、PBS组表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OIR组比较,PC组下调与Lucentis组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PC组与Lucentis组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以剂量依赖的方式下调氧OIR小鼠视网膜组织中VEGF的表达,从而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产生。
- 杨璐李冬平杨芬杜淑芳牛红蕾刘小燕董京艳高昭张蕴达
- 关键词:原花青素氧诱导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新生血管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外伤性眼内炎临床特征及影响术后视力因素的分析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分析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临床特征及影响术后视力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眼科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外伤性眼内炎246例(246只眼)的病例资料。观察外伤性眼内炎的临床特征,并对影响术后视力的有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患者年龄为5~84(41.67±15.51)岁,男女比值为8.1∶1,职业以工人占比最多。眼外伤类型以眼球穿孔伤多见,眼内异物以金属性者为主,外伤分区以Ⅰ区最多见,Ⅲ区的基线视力最差。细菌培养阳性率为40.7%(90/227)。患者的中位基线视力(logMAR)为2.3(2.3,2.7),治疗后明显提高至1.8(0.9,2.3)(Z=-10.398,P<0.001)。眼内异物是影响术后视力的因素。结论眼内异物的存在是影响外伤性眼内炎术后视力的独立因素。不同的治疗方式与就诊时间有相关性。外伤性眼内炎致病菌阳性率为40.7%,最常见致病菌为表皮葡萄球菌。
- 王晶晶高昭张蕴达张喜梅
- 关键词:眼内炎眼损伤致病菌
- 病理性近视继发黄斑部视网膜劈裂的研究进展
- 2011年
- 继发性黄斑部视网膜劈裂是病理性近视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相干光断层扫描可直观地显示其特征及视网膜组织的微细结构,它对黄斑部视网膜劈裂的诊断、分型和发病机制研究有重要意义。黄斑部视网膜劈裂可分为外层劈裂、内层劈裂及内外层劈裂三种。后巩膜葡萄肿对病理性近视继发黄斑部视网膜劈裂和视网膜脱离起着重要作用。玻璃体、视网膜上增生组织及视网膜血管对视网膜牵引与黄斑部视网膜劈裂的发病有关。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改进后的后巩膜加固术的适应证、远期效果均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 张蕴达贾亚丁
- 关键词:病理性近视视网膜劈裂黄斑裂孔后巩膜葡萄肿
- 病理性近视继发黄斑部视网膜劈裂的研究进展
- 继发性黄斑部视网膜劈裂是病理性近视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相干光断层扫描可直观地显示其特征及视网膜组织的微细结构,它对黄斑部视网膜劈裂的诊断、分型和发病机制研究有重要意义。黄斑部视网膜劈裂可分为外层劈裂、内层劈裂及内外层劈裂三...
- 张蕴达贾亚丁
- 关键词:病理性近视视网膜劈裂黄斑裂孔后巩膜葡萄肿
- 数字化远程医疗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筛查中可持续发展的应用
- 2022年
- 探讨数字化远程医疗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数字化远程医疗通信技术,建立社区卫生机构与对口专科医院的合作技术平台。入组患者:长治市黎城县城内社区卫生中心管辖常住居民,其中108例216眼(男59例,女49例)经内分泌科确诊的糖尿病患者。由卫生院工作人员采集入组者双眼DFP、OCT及FFA等结果的图像资料,并将各项采集图像资料通过互联网上传至山西省眼科医院服务器。由山西省眼科医院相关专业医生集中阅片,随后将阅片结果通过互联网反馈传输给社区卫生院,打印报告结果交给入组者,相关全部数据导入入组者个人档案,最终完成对社区受检居民的DR筛查。结果:在入组的糖尿病患者中,正常眼底组有52眼(24.07%);NPDR组有98眼(45.37%),其中I期42眼,Ⅱ期32眼,Ⅲ期24眼;PDR有66眼(30.55%),其中Ⅳ期30眼,Ⅴ期24眼,Ⅵ期12眼。DFP及FFA可以直观、客观及准确地显示出DR各期特征的变化,OCT提示DR患者黄斑区病变的超微改变及水肿程度,有效规避了主观文字描述产生的可能性偏差。结论:定期有序地进行相关眼部检查,开展数字化远程DR筛查是提高DR检出率的有效方法,大大降低筛查的经济成本,使DR筛查成为糖尿病患者负担得起的个性化医疗。
- 杨璐李冬平杨芬杜淑芳张蕴达
- 关键词:数字化远程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 眼底自发荧光检查在特发性黄斑裂孔诊断及视力预后判定中的应用
- 2020年
- 眼底自发荧光(fundus autofluorescence,FAF)作为一种操作简便、非侵入性的成像技术,可通过判断视网膜中脂褐质及黑色素的变化,以高/低荧光呈现视网膜功能状况。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的FAF图像表现为黄斑裂孔高荧光区及孔周围的环形低荧光。术后裂孔完全闭合,高荧光区消失,否则表现为持续高荧光状态。FAF图像表现与相干光断层扫描图像及视力有相关性。(国际眼科纵览,2020,44:413-418)
- 岳慧芳张蕴达张喜梅
- 关键词:眼底自发荧光特发性黄斑裂孔
- 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疗效观察
- 2020年
- 探究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分析对象为笔者单位2018年6月到2019年5月收治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共计54例(54眼),依据电脑抓阄方式划分小组,常规组27例,予以玻璃体切除术,试验组27例,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术治疗。结果:试验组黄斑孔封闭率、视力矫正情况异于常规组(P<0.05)。结论:于特发性黄斑裂孔治疗中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术,疗效确切。
- 张蕴达
- 关键词:玻璃体切除术特发性黄斑裂孔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