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研
- 作品数:4 被引量:14H指数:3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 应用微型计算机实现气体渗碳工艺的突破被引量:3
- 1990年
- 应用SJTU-560微型计算机系统同时采集CO_2,CO和CH_4红外仪的讯号,实现气相碳势的精确控制.该法有很强的适应性。甚至在直接通入煤油与空气进行渗碳的条件下也可达到很高的控制精度.籍助于非稳态最优扩散条件数学模型开发的微型计算机碳势动态控制技术,能在最短时间内获得理想的碳浓度分布,并能随机处理由于一些偶然事故引起的偏差,从而保证了渗碳的质量.
- 潘健生胡明娟张研单克明王洪绵王克武
- 关键词:微机气体渗碳碳势
- 吸热式气氛渗碳气/固界面碳传递特性的研究
- 司鹏程张研青松
- 关键词:渗碳气体-固体界面吸热式气氛传递系数(流体)
- 气体渗碳的平衡问题与碳势控制方法的讨论被引量:3
- 1992年
- 本文根据约250组实测数据证明在实际生产条件下气体渗碳反应常常不能完全达到平衡,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平衡条件制约。气体渗碳是一种在多组份体系中几个反应同时进行的复杂过程,但在计算实际炉气的碳势时可以把一氧化碳反应(2CO=CO2+[C])作为主要反应。在不同渗碳条件下,实测含碳量与2CO=CO_2+[C]反应的平衡含碳量之间的偏差各不相同,并且有一定的规律,可用数学回归法求得各自的修正因子,使精度明显提高。多因素碳势控制方法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碳势控制技术。单因素法则必须符合其它气体成分稳定不变的条件,局限性较大。
- 潘健生胡明娟张研张伟民
- 关键词:碳势控制气体渗碳
- 碳传递特性及其在气体渗碳中的作用被引量:8
- 1992年
- 本文研究了气体渗碳气/固界面碳传递的基本特性。测定了用发生炉制备的吸热式气氛和用丙酮+甲醇滴注法裂解气氛的碳传递系数,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对比表明,这两种气氛的碳传递速度均随渗碳温度和炉气碳势的提高而增大,后者是前者的3~4倍。根据钢件表面渗碳与脱碳反应的热力学数据解释了碳传递模型,指出了碳传递规律在渗碳工艺控制中的应用。
- 司鹏程张研青松孔颖洁
- 关键词:气体渗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