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黛力新治疗伴焦虑抑郁的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疗效观察
- 2013年
- 目的观察黛力新辅助治疗伴焦虑抑郁的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伴焦虑抑郁的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根据个体化原则应用传统药物,治疗组加服黛力新片1片,每天1次口服,2组疗程均为8周,入组者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测评,同时进行胃镜检查。结果治疗8周以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3%,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8周后焦虑、抑郁等躯体和精神症状评分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黛力新能显著改善伴有焦虑抑郁症状的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精神和躯体方面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 张洁
- 关键词:黛力新消化性溃疡
- 胃壁血肿误诊胃间质瘤1例
- 2013年
- 1病历摘要
72岁男性患者因"上腹痛一周"入院。既往有阑尾及胆囊切除手术史20余年;体格检查:腹平,见手术疤痕,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包块。查三大常规及肝肾功能电解质正常。血淀粉酶:136U/L↑、胰淀粉酶:109U/L↑、脂肪酶:227U/L↑。腹部B超:腹腔实质包块,考虑MT,胰腺实质回声增粗。腹部MRI:急性胰腺炎可符合,肝脏多发囊肿,胃角切迹后上方异常信号影,考虑间质瘤。胸部+全腹部CT(平扫+增强)示纵隔多发轻度肿大淋巴结;腹腔(肝胃之间)占位,间质瘤?肝脏右叶囊肿。超声内镜:
- 张洁
- 关键词:胃间质瘤误诊血肿胃壁多发囊肿腹部MRI
- 丹参酮ⅡA联合美沙拉嗪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炎症因子及结肠黏膜组织中MHC-Ⅱ水平的影响
- 2020年
-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对炎症因子、结肠黏膜组织中MHC-Ⅱ水平的影响。方法: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研究组采用丹参酮ⅡA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炎症因子各项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MHC-Ⅱ水平的阳性表达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丹参酮ⅡA联合美沙拉嗪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
- 张洁
- 关键词:美沙拉嗪溃疡性结肠炎
- RAD50,IL-33和IL1RL1基因与汉族人群过敏性哮喘发病的相关性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CDHR3,GSDMB,IL-33,RAD50和IL1RL1等基因多态性位点与汉族人群过敏性哮喘及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共纳入516例儿童过敏性哮喘患者和552例健康对照人群。对上述5个基因等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包括CDHR3的rs6967330,GSDMB的rs2305480,IL-33的rs928413,RAD50的rs6871536和IL1RL1的rs1558641。比较患者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包括FEV1%和总IgE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有显著较高频率的rs928413等位基因G和rs6871536等位基因C(P<0.001)。患者组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降低的rs1558641等位基因G(P=0.007)。相比与其他基因型,患者rs928413基因型GG和rs1558641基因型GG与低FEV1%和高水平的血清总IgE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IL-33,IL1R1和RAD50基因与中国人群的哮喘风险相关。
- 陈杰斌张洁胡浩忠金英姬薛梅
- 关键词:哮喘基因多态性
- 美沙拉嗪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及SDS评分分析
- 2021年
- 探讨美沙拉嗪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及SDS评分。方法:将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使用美沙拉嗪,观察组使用美沙拉嗪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结果:观察组在临床疗效、DAI评分及IDBQ评分、心理状态、炎性因子水平等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美沙拉嗪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显著,能明显减轻炎症,降低疾病活动性,改善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张洁高怡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美沙拉嗪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SDS评分
- 自身免疫性肝炎和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血清胆汁酸成分变化及其对治疗应答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和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血清胆汁酸(BAs)成分变化及其对治疗应答的影响。方法2020年1月~2023年1月我院诊治的28例AIH患者和55例PBC患者,分别接受醋酸泼尼松或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MS)检测血清BAs成分,包括游离胆酸(CA)、去氧胆酸(DCA)、鹅去氧胆酸(CDCA)、熊去氧胆酸(UDCA)和石胆酸(LCA),甘氨结合型BAs包括糖胆酸(GCA)、糖去氧胆酸(GDCA)、糖去氧胆酸(GCDCA)和糖去氧胆酸(GUDCA)和牛磺结合型BAs包括牛磺酸胆酸(TCA)、牛磺酸去氧胆酸(TDCA)、牛磺酸去氧胆酸(TCDCA)和牛磺酸石胆酸(TLCA)。结果在治疗6个月末,AIH患者获得应答20例(71.4%),PBC患者获得应答42例(76.4%);AIH应答组血清CA、CDCA、UDCA和LCA分别为(1.6±0.5)ng/ml、(2.6±0.4)ng/ml、(2.0±0.3)ng/ml和(0.7±0.4)ng/ml,均显著低于未应答组【分别为(2.4±0.7)ng/ml、(2.9±0.4)ng/ml、(2.4±1.0)ng/ml和(0.9±0.7)ng/ml,P<0.05】,血清GCA、GDCA、GCDCA和GUDCA水平分别为(1.3±0.5)ng/ml、(2.6±0.3)ng/ml、(2.9±0.3)ng/ml和(1.6±0.5)ng/ml,均显著低于未应答组【分别为(3.0±1.0)ng/ml、(3.2±0.6)ng/ml、(3.8±0.8)ng/ml和(2.6±1.2)ng/ml,P<0.05】,血清TCA、TDCA、TCDCA和TLCA水平分别为(0.5±0.1)ng/ml、(2.6±0.2)ng/ml、(2.5±0.3)ng/ml和(0.1±0.0)ng/ml,均显著低于未应答组【分别为(2.1±1.2)ng/ml、(3.3±0.6)ng/ml、(2.7±0.4)ng/ml和(0.4±0.1)ng/ml,P<0.05】;PBC应答组血清CA、CDCA、UDCA和LCA水平分别为(1.7±0.4)ng/ml、(2.7±0.4)ng/ml、(2.1±0.4)ng/ml和(0.8±0.4)ng/ml,均显著低于未应答组【分别为(2.3±0.9)ng/ml、(3.0±0.4)ng/ml、(2.5±0.7)ng/ml和(1.3±0.7)ng/ml,P<0.05】,血清GCA、GDCA、GCDCA和GUDCA水平分别为(1.4±0.7)ng/ml、(2.6±0.4)ng/ml、(3.0±0.5)ng/ml和(2.0±0.9)ng/ml,均显著低于未应答组【分别为(2.9±0.9)ng/ml、(3.2±0.5)ng/ml、(3.8±0.7)ng/ml和(3.0±1.1)ng/ml,P<0.05】,血清TCA、TDCA、TCDCA和TLCA水平分别为(0.5±0.2)ng/ml
- 高怡沈小雪夏素芹张洁朱先兰
-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肝炎胆汁酸
- 槲皮素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细胞ATP结合框转运子A1 mRNA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探讨植物化学物质槲皮素(quercetin)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细胞三磷腺苷结合框转运子A1(ABCA1)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人肝L-02细胞脂肪变性模型,以不同浓度的槲皮素处理细胞后,用RT-PCR检测ABCA1 mRNA的表达。结果:槲皮素可以增加NAFL细胞ABCA1 mRNA的表达,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槲皮素能上调胆固醇转运中的重要蛋白ABCA1的表达。
- 张洁陈杰斌
- 关键词:槲皮素非酒精性脂肪肝
- 中西药合用治疗慢性结肠炎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104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加用补中益气汤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腹痛消失时间、腹泻消失时间、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结肠炎的效果较好,症状改善明显,且速度快。
- 张洁
- 关键词:慢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对照治疗观察
- 泮立苏治疗应激性溃疡出血26例临床分析
- 2010年
- 目的探讨泮立苏治疗应激性溃疡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应激性溃疡出血患者26例,除常规治疗外,使用泮立苏治疗,观察其各种临床表现的缓解情况。结果 26例患者显效18例(占69.23%),有效8例;胃镜检查见胃黏膜糜烂好转5例(占19.23%),无效3例(占710%),总有效率88.46%;无不良反应。无效的3例转行胃大部切除手术,治愈2例,死亡1例。结论应用泮托拉唑可有效地治疗急危重症患者发生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出血。
- 张洁陈杰斌
- 关键词:泮立苏应激性溃疡
- 手术室保温护理预防腹腔镜直肠癌术中低体温的效果分析
- 2021年
- 对手术室保温护理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治疗中对患者低体温的预防效果进行探讨分析。方法:在本院收治需进行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选取54例作为观察对象(选取时间范围:2018.01-2019.12)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并对最终护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在两组患者不同时段的鼻咽温度以及最后的护理满意度对比中发现,除手术前温度无较大差异外,其与各组数据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手术室保温护理应用于腹腔镜直肠癌患者的手术治疗当中,对预防患者低体温状况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及实际价值。
- 张洁
- 关键词:保温护理腹腔镜直肠癌术中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