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毕
- 作品数:19 被引量:53H指数:5
- 供职机构:赣州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赣州市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脊柱椎弓根钉道预警探测器
- 脊柱椎弓根钉道预警探测器,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包括透明握把、探测杆、探头和压力检测机构,探测杆设置在透明握把上,探头成型在探测杆末端,可由握把带动探头向椎弓根钉道内移动并密封钉道;压力检测机构包括气道、有色墨水和单向阀,气...
- 张毕方世兵刘宁徐灿华
- 经皮球囊扩张成形联合内固定微创治疗老年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探讨采取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与内固定技术相结合的微创治疗方案在老年人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们在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期间,在我们医院骨科接受了30名Schatzker II/III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并根据他们接受的治疗方案,我们把他们随机地划分成对照组(n=15)和研究组(n=15),对照组给予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内固定微创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在接受这种治疗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而且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也均明显减少。此外,病人的膝关节活动度和HSS功能也显著提升(P<0.05)。结论 采取经皮球囊扩张和内固定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于Schatzker II/III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病人来说,其有良好的治愈率,因此建议在临床中普遍使用。
- 张毕蓝玉萍胡玲
- 关键词:老年胫骨平台骨折疗效
- 抗结核药物与不同手术疗法对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脊柱后凸畸形的影响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评价抗结核药物与不同手术疗法对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脊柱后凸畸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30日—2016年1月20日间收治的脊柱结核病患者80例资料,根据其不同手术形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抗结核药物和常规手术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抗结核药物和改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脊柱功能的复常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以及术后脊柱后凸畸形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脊柱功能的复常率和脊柱后凸畸形的改善度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而其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则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抗结核药物与改良手术法治疗脊柱结核病患者,有效改善了其脊柱损伤程度,安全性较高。
- 张毕胡玲陈荣春游辉郭朝阳曾芳俊
- 关键词:抗结核药物手术脊柱结核病疗效评价
- 医学3D打印技术在手术治疗上颈椎疾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观察和评价分析医学3D打印技术在手术治疗上颈椎疾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行上颈椎疾病手术治疗56例患者的手术资料,按照是否运用医学3D打印建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8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功能评分优良率。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且术后功能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较术前下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均骨性融合。结论在上颈椎疾病患者手术治疗中运用医学3D打印技术可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手术风险,间接节约患者医疗费用,减轻社会及家庭经济负担;同时也能促进上颈椎骨折手术治疗的发展。
- 徐灿华陈荣春钟红发张毕叶书熙
- 关键词:手术
- 后路精准减压椎间融合结合3D打印技术指导椎弓根钉棒系统矫形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的效果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后路精准减压椎间融合结合3D打印技术指导椎弓根钉棒系统矫形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例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进行后路精准减压椎间融合结合3D打印技术指导椎弓根钉棒系统矫形治疗,手术采取后正中切口,使侧弯段充分暴露。根据内固定前患者的术前规划和拟定好的融合椎体,按照拟定的置入轴线和最佳位置,选择螺钉置入的最佳方向进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并植骨融合术。结果患者均有明显改善,术后较术前明显好转(P<0.05),术后6个月较术后2个月进一步改善(P<0.05)。JOA及ODI评分,术后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6个月较术后2个月进一步改善(P<0.05)。结论椎管精准减压能够极大缓解患者疼痛,结合3D打印技术能够精确治疗,提高手术安全性,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有效技术。
- 张毕陈云生谢宝辉陈荣春游辉曾芳俊张树芳
- 关键词:3D打印脊柱外科
- 肩胛下胸腔入路与后外侧入路治疗上胸椎结核疗效的对比研究
- 目的:比较肩胛下胸腔入路与后外侧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上胸椎结核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4年2月在我院接受肩胛下胸腔入路(A组)和后外侧入路(B组)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
- 张毕
- 关键词:上胸椎脊柱结核
- 文献传递
- TGF-β/Smads信号通路与脊髓损伤后胶质瘢痕形成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13年
- 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是医学领域致死率、致残率最高的创伤之一,可直接引起神经轴突中断、神经元坏死、脊髓结构严重破坏导致严重功能缺陷。脊髓损伤后小胶质细胞激活、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AS)增殖和胶质瘢痕的形成等是阻碍损伤脊髓轴突有效再生和生长的主要因素。国内外学者先后利用药物治疗、体外诱导及基因技术等实验手段,调控AS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fibrillaryacidicprotein,GFAP)的表达,抑制AS的过度增殖以及阻止瘢痕组织形成,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效果有限,仍在实验中。目前各种信号通路对脊髓损伤后胶质瘢痕的研究也层出不穷,
- 张毕林斌卢志有
- 关键词:TGF-ΒSMADS信号通路脊髓损伤胶质瘢痕
- 一期经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被引量:14
- 2014年
- 目的 探讨一期经单一后入路行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42例脊柱结核患者,记录后凸角、神经功能及融合率,监测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结果手术时间为75~140 min,术中出血量为500~1 000 ml.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7~41个月.后凸角度矫正率术后为85.5%,末次随访时为79.8%.21例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情况:2例A级恢复至B级1例、D级1例;5例B级恢复至C级2例、D级1例,2例未恢复;6例C级恢复至D级4例、E级1例,1例未恢复;8例D级恢复至E级6例,2例未恢复.术后3个月ESR为5.0~14.0 mm/1 h、CRP为4.0~9.0 mg/L.随访1年后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 一期经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能有效矫正后凸畸形,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林斌何勇张毕许洋何永志何明长
- 关键词:脊柱结核后路病灶清除植骨椎间融合
- 全脊椎整块切除治疗原发性胸腰椎肿瘤的疗效分析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总结15例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otalenblocspondylectomy,TES)治疗原发性胸腰椎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月至2013年1月,我科采用TES治疗原发性胸腰椎肿瘤15例。其中行单一后路全脊椎切除12例:T11浆细胞性骨髓瘤、L1骨肉瘤、L1浆细胞性骨髓瘤、L3组织细胞肉瘤各2例,L2骨巨细胞瘤、L2单发浆细胞瘤、L2软骨肉瘤和T7骨肉瘤各1例;行后前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3例:L4骨巨细胞瘤并椎旁巨大肿块2例、L4纤维肉瘤1例。15例Tomita分期为Ⅲ-Ⅵ期,均有TES手术适应证。肿瘤切除后均一期脊柱重建。对所有病例进行术前、术后神经功能测评,监测术后生存情况、并发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15例肿瘤均完整切除,平均手术时间36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500ml。本组15例术后均获12~60个月的随访,平均29个月。除1例复发外,其他14例均未发现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且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复发的1例于术后1年死亡,其余14例均无瘤生存,总生存率为93.33%。神经功能评分由术前平均(3.81±0.98)分改善至术后(4.89±0.19)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19,P<0.05)。1例L1浆细胞性骨髓瘤者术中出现淋巴管瘘,此患者术后1年出现断棒,导致脊柱不稳。所有病例未出现脑脊液瘘及切口感染。结论对于有手术适应证的原发性胸腰椎肿瘤,行TES术方法可靠、疗效满意、复发率低,但仍须进一步随访,提高手术技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林斌张毕许洋何勇何永志何明长郭志民
- 关键词:脊椎肿瘤胸椎腰椎脊柱
- 脑血管开窗畸形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 2020年
- 目的:探讨脑血管开窗畸形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7~2019年7月进行头颅以及颈部血管CTA、CTV、MRA、MRV后发现有脑血管开窗畸形的患者,详细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开窗畸形的部位、形态、大小、合并动脉瘤及其他血管性病变情况,结合临床资料,对合并脑梗死患者的梗死灶与开窗血管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92例开窗畸形患者中共发生脑梗死9例,以裂隙型最常见。结论:脑血管开窗畸形与脑梗死的发生可能存在相关性。
- 胡玲张毕曾宏亮曾国勇曾祥俊
- 关键词: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