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艳
- 作品数:16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 隐身人的身份探寻
- 继1952年《看不见的人》出版发行仅一年以后,艾立森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若干年后,“隐身”这一概念如同“第22条军规”一样,成为英文中的一个常用词。因为《看不见的人》是一部现代主义的杰作,所以本论文重点探讨了贯穿全书的...
- 张树艳
- 关键词:《看不见的人》叙事手法
- 文献传递
- 大学英语课程设计改革——以内蒙古师范大学拓展型英美文学欣赏课为例被引量:2
- 2015年
- 目前,为适应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大学英语课程正处在新一轮的课程设置改革时期。以内蒙古师范大学大学英语拓展课程"英美文学欣赏"为例,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在教学目标定位、教材体系、教学模式三个方面重构课程设计,为大学英语的新课型与课程设计改革提供借鉴作用。
- 张树艳
- 关键词: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 后殖民语境下构建中国文化身份被引量:3
- 2015年
- 用后殖民主义理论为研究手段,以三位流散作家赛珍珠、林语堂、汤亭亭的作品为例,通过分析三位作家的文化立场与作品选题来研究他们的文化身份焦虑;通过分析作品艺术手法上的中国特征来研究他们的文化身份认同方式;最重要的是,通过分析作品中树立的中国女性形象来研究他们的中国文化身份。构建方式:"他者"认同、文化身份主体阐释书写、"混杂"改写三种方式。三位作家在文化全球化趋势下构建文化身份,破除了东方主义话语,同时为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 张树艳
-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文化身份
- 《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的审美再现被引量:3
- 2015年
- 林语堂的作品既发人深省,又别具一格,文章传神达意,作品不仅可读,又颇具美感。因此,其作品也广受读者喜爱。而林语堂除了创作外,翻译也是其写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主要是以林语堂对沈复作品《浮生六记》为研究蓝本,深入分析林语堂的审美再现和翻译手法,并以此更好的提升对作品的理解。
- 张树艳
- 关键词:审美再现《浮生六记》传神
- 从中国文化传播角度看赛珍珠的《大地》
- 2015年
- 美国作家赛珍珠的《大地》,作家以流散作家美国视角,用母语文化来审视中国文化,界定了她独特的叙事者角度。该书勾勒出的中国形象,说明当善意的西方观察者用眼睛过滤所见所闻后,捕捉到的多是与自己母体文化形成反差的成分。通过分析作品去发现哪些中国元素先进入西方人的视野,从而看出中国文化是怎样一步步被西方世界所了解的,进而反映出中国文化向西方世界传播过程中的一些特点。
- 张树艳
- 关键词:文化身份中国文化
- 以文学为中介传播中国文化
- 2015年
- 赛珍珠、林语堂、汤亭亭三位流散作家具有独特的文化身份,他们的英文作品在西方得到赞誉,其作品中众多的文化符号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文化。本文以跨文化传播特点和后殖民主义理论为基础,分析文学作品、流散作家对于文化传播的重要性,经典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具有传承性,英文原创作品的传播效应优于翻译作品,上述流散作家与英文文学作品的优势,有利于我们看到文学对于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中介作用。
- 张树艳
- 关键词:中国文化传播
- 从中国文化传播角度看林语堂的《京华烟云》
- 2015年
- 《京华烟云》以林语堂独特的离散作家的文化视角,勾勒出投射在西方读者心中的中国形象。使用前景化理论分析文本,透视这些中国形象,可以看出作者通过文学作品,在向欧美国家传播中国文化过程中表现出的特点是:既有把本民族文化他者化的倾向,又有正面传播母语文化的情结。
- 张树艳
- 关键词:前景化《京华烟云》
- 从中国文化传播角度看汤亭亭的《女勇士》
- 2015年
- 汤亭亭离散作家的独特文化视角,决定了作品中的中国形象有其独特性。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研究《女勇士》,在东方主义、混杂理论与第三空间理论下,通过分析作品中"模拟"的、重构的、改编的中国形象,可以看到汤亭亭在解构东方主义话语、利用传统文化来创新文化意向和处理中国文化与"世界小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所做的努力,为以文学为中介向欧美国家传播中国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 张树艳
- 关键词:《女勇士》中国文化东方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