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菲
- 作品数:12 被引量:33H指数:4
-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天津市教育系统重点调研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 单亲医学生非理性信念内观认知疗法干预效果评价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评价内观认知疗法对医学生非理性信念干预效果,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提供参考。方法将招募的自愿参加研究的100名天津医科大学在读本科生,根据实际情况分为单亲组(32名)和双亲组(68名),同时进行7 d内观认知疗法心理干预,干预前与干预后采用非理性信念量表及元认知问卷,比较该疗法对医学生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两组的非理性信念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得分较干预前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干预后单亲组元认知总分和除认知和自我意识外的各因子得分、双亲组元认知总分和各因子得分较干预前均有显著性降低(P值均<0.05)。内观认知疗法对单亲医学生非理性信念水平、元认知水平改善程度较双亲医学生更为显著。结论内观认知疗法对医学生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对单亲医学生效果更好。
- 柳雷刘宏伟毛富强刘霞刘佩佩侯筱菲张晓菲张勇辉
- 关键词:内观精神卫生单亲
- 内观认知疗法疗效影响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 目的:评估内观认知疗法的效果及分析影响内观认知疗效的相关因素。
方法:对77名医学生志愿者进行7天内观认知治疗,治疗前采用基本情况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我信念量表(IBS)、惧怕否认量表(FNE...
- 刘佩佩刘丹毛富强刘霞刘宏伟张晓斌李申高艳杰张晓菲侯筱菲
- 关键词:内观认知疗法疗效观察影响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
- 文献传递
- 内观认知疗法纠正非理性认知个案报告
- 目的:分析内观认知疗法纠正非理性认知个案报告。
方法:根据大学生的课业特点,内观认知疗法分为集中内观和分散内观,第1-2天为集中内观,每天内观10小时,第3天由于学生作息制度的限制调整为半集中内观,每天集中内观...
- 邱良雪毛富强王晓雪张晓菲王菁
- 关键词:医学大学生心理健康内观认知疗法
- 医学生内观认知疗法疗效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分析影响内观认知疗法疗效的相关因素,为改善和促进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对77名医学生志愿者进行7 d内观认知治疗,根据前后SCL-90的差值改变,以变化差值的平均分为界将其分为强效组(n=40)和弱效组(n=37)。对两组间的基本情况、心身症状(SCL-90)、自我信念(IBS)、惧怕否认(FNE)、情感平衡(ABS)、领悟社会支持(PSSS)、自尊(SES)和元认知(MCQ)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非条件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显示,SCL-90总分、自我信念总分、自尊水平、元认知总分等25个因素与治疗有效率显著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0.029)、父母健康(OR=0.262)、出勤(OR=1.627)、强迫(OR=11.727)、恐怖(OR=9.725)等5个因素进入拟合主效应模型。结论男性、父母健康、出勤率高、强迫和恐怖症状是内观认知疗法的显著性有效因素。
- 刘佩佩毛富强刘霞刘宏伟高艳杰张晓菲侯筱菲
- 关键词:内观
- 内观认知疗法纠正非理性认知个案报告
- 本文首先对内观疗法、贝克认知疗法和内观认知疗法进行了介绍。其次,对参加内观认知疗法的大学生进行心理治疗,并对其结果进行评估。最后,对心理治疗前后结果进行了说明。
- 邱良雪毛富强王晓雪张晓菲王菁
-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内观认知疗法心理干预大学生
- 文献传递
- 内观认知疗法与内观疗法医学生心理干预对照研究
- 目的:评价内观认知疗法与内观疗法心理干预效果,比较两疗法疗效差异。
方法:将招募的100名医学生按性别、年龄和心身症状程度配对,随机分成两组,分别进行7天的内观认知疗法和内观疗法心理干预,干预前后采用症状自评量...
- 刘霞刘丹毛富强刘宏伟张晓斌李申高艳杰张晓菲刘佩佩侯筱菲
- 关键词:内观疗法内观认知疗法医学生心身症状
- 内观认知疗法对医学生非理性信念干预研究被引量:11
- 2013年
- 目的评价内观认知疗法对改善大学生非理性信念疗效。方法对78例医学生采用非理性信念量表及元认知问卷,评价非理性信念情况,分别予以内观认知疗法、内观疗法干预,在干预结束时和1年后进行复测,与治疗前数据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干预后,内观认知组非理性信念总分(t=7.632,P=0.000)及概况化评论分(t=4.516,P=0.000)、低挫折忍耐(t=6.007,P=0.000)、绝对化要求(t=3.571,P=0.001)、糟糕至极(t=3.457,P=0.001)显著性降低,内观组非理性信念总分(t=2.721,P=0.010)及低挫折忍耐分(t=3.303,P=0.002)量表分有显著性降低。干预1年后,内观认知组非理性信念(t=5.955,P=0.000)及概况化评论分(t=2.440,P=0.019)、低挫折忍耐(t=4.945,P=0.000)、绝对化要求(t=5.569,P=0.000)、糟糕至极(t=3.140,P=0.003)与干预前有显著性差异,与干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内观组概括化评论分量表分(t=-2.603,P=0.013)较干预前升高且有显著性差异,两组间非理性信念总分(t=-3.932,P=0.000)及概况化评论分(t=-3.250,P=0.002)、低挫折忍耐(t=-2.603,P=0.013)、糟糕至极(t=-2.706,P=0.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内观认知组干预后元认知总分(t=3.096,P=0.004)、认知自信(t=2.726,P=0.010)、失控和危险感(t=3.409,P=0.002)、思维的控制需要(t=3.673,P=0.001)显著降低,内观组干预前后元认知失控和危险感(t=3.224,P=0.003)分量表分显著降低。结论内观认知疗法能矫正医学生非理性信念,降低元认知水平。
- 刘霞毛富强刘宏伟张晓菲刘佩佩侯筱菲柳雷
- 关键词:内观认知疗法医学生非理性信念元认知
- 精神分裂症患者迟发性运动障碍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 2025年
- 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dyskinesia,TD)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后引发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疾病复发率和死亡率。遗传因素对于TD的发生发展不容忽视,目前报道较多的相关易感基因包括DRD2,DRD3,COMT,SLC18A2,HTR2A和HTR2C等,但大多数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在不同的种群研究中未得到一致的结果。因此,本文系统归纳TD遗传学研究的关键方向与争议,为解析TD发生机制及个体化用药提供更加准确的理论线索。
- 鲁成好李申张晓菲王丽莉
-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迟发性运动障碍易感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
- 内观认知疗法纠正非理性认知个案报告
- 文章简要介绍了内观疗法、贝克认知疗法和内观认知疗法的概念。以一例内观认知疗法纠正非理性认知的个案为例,选取对象为天津医科大学自愿报名参加的学生,完成7天的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心理治疗。该案例表现为自动式思维较明显,指日常生活...
- 邱良雪毛富强王晓雪张晓菲王菁
- 关键词:内观认知疗法临床疗效精神疾病
- 单亲医学生心身症状及内观认知疗法干预效果分析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评价内观认知疗法对单亲医学生心身症状及心理行为问题干预效果,为改善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将自愿参加本研究的天津医科大学108名本科生分成单亲组33名和双亲组75名,同时进行7 d的内观认知疗法心理干预,干预前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惧怕否定评价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情感平衡量表及自尊量表评价医学生的心身症状及多项心理功能情况,比较两组医学生的疗效差异。结果干预后两组学生SC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较干预前均显著降低;干预前后的变化差值单亲组SCL-90总分和除强迫症状、敌对、偏执、附加项目之外的其余各因子双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的惧怕否定评价量表得分较干预前均显著降低;干预前后的变化差值单亲组较双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分较干预前均有显著性提高;干预前后的变化差值单亲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总分和家庭支持分量表得分与双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单亲组情感平衡量表总分和正负情感分以及双亲组情感平衡量表总分和负性情感分较干预前均有显著性改善;干预前后的变化差值单亲组情感平衡量表总分和正负情感分与双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的自尊得分较干预前均显著降低;干预前后的变化差值单亲组较双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内观认知疗法对单亲医学生的心身症状以及各种社会心理功能水平的改善程度较双亲医学生更为显著,应用前景值得期待。
- 张勇辉刘宏伟毛富强刘霞张晓菲刘佩佩侯筱菲柳雷
- 关键词:内观精神卫生单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