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晓元

作品数:5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临床科研专项资助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线粒体
  • 1篇胆固醇
  • 1篇胆固醇逆向转...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心绞痛
  • 1篇型心
  • 1篇型心绞痛
  • 1篇血管
  • 1篇血压
  • 1篇炎症
  • 1篇胰岛
  • 1篇胰岛素
  • 1篇胰岛素抵抗
  • 1篇增生
  • 1篇增生程度
  • 1篇植入
  • 1篇植入后
  • 1篇致动

机构

  • 5篇哈尔滨医科大...
  • 3篇哈尔滨医科大...

作者

  • 5篇张晓元
  • 3篇杨光
  • 3篇杨爽
  • 2篇孟庆洋
  • 2篇马丹
  • 2篇于波
  • 2篇罗文婷
  • 1篇房绍红
  • 1篇闫朝岐
  • 1篇刘洋
  • 1篇赵兴鹃
  • 1篇郑志磊
  • 1篇孙大卫
  • 1篇谢芳
  • 1篇李丹丹
  • 1篇张雪
  • 1篇张中宇
  • 1篇付红梅

传媒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心血管病...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胰岛素对血管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胰岛素对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极为重要,当胰岛功能失调时可表现为胰岛素分泌减少及胰岛素抵抗。据统计,全世界每10秒钟就有1人死于胰岛功能失调相关并发症,在全球主要死亡疾病中排名逐年上升。不幸的是,约超过50%的患者没有意识到胰岛素对机体的重要性,导致死亡率也逐年增加。胰岛功能失调对动脉血管影响明显,可以导致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如心肌梗死、脑梗塞、肾功能衰竭等。因此,阐明胰岛素对动脉的影响,积极治疗是极其重要的。
孟庆洋马丹张晓元刘洋郑志磊杨光于波杨爽
关键词:胰岛素血管胰岛素抵抗
线粒体偶联因子-6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效应被引量:6
2013年
线粒体偶联因子6(mitochondrial coupling factor 6,CF6)在1998年由Osanai等首次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 hypertensive rat,SHR)组织中提取纯化,是线粒体ATP合酶的组成成分.CF6是目前体内发现的惟一的内源性前列环素合成的抑制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剪切力、高糖等均可以促进它的生成和释放,被释放入血的CF6可以与细胞膜表面ATP合酶β亚基结合,引起细胞内的酸中毒,抑制前列环素的生成,另外它还可以抑制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生成,促进致动脉粥样硬化分子的生成,从而可以对人体产生相应的临床效应.研究证实,CF6与高血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以及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张晓元马丹杨光孟庆洋杨爽
关键词:线粒体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偶联致动脉粥样硬化ATP合酶肿瘤坏死因子
糖尿病大鼠的视网膜和脉络膜中VEGFR-2的表达
2016年
目的:研究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中VEGFR-2的表达。方法: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实验组给予一次性静脉注射60 mg/kg STZ建立糖尿病模型。STZ注射后24 h,血糖水平超过250 mg/dL被认为是糖尿病模型。WB技术检测VEGFR-2在视网膜和脉络膜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用来定位VEGFR-2。结果:STZ注射14天后,糖尿病组的平均体重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糖尿病组:177±10 g,对照组:243±19 g,P<0.05),糖尿病组的平均血糖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糖尿病组的血糖为498±36 mg/m L,对照组的血糖为90±10 mg/m L,P<0.05)。VEGFR-2在糖尿病鼠的视网膜和脉络膜中表达较对照组增加,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分析显示:VEGFR-2在糖尿病组的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中表达显著增加,而在正常对照组中少量表达(P<0.05)。结论:VEGFR-2在试验诱导的糖尿病模型的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中的表达增加,VEGFR-2可能成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的诊断靶点。
罗文婷张晓元张中宇张雪闫朝岐谢芳付红梅李丹丹赵兴鹃孙大卫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VEGFR-2STZ
淋巴管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1年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相关并发症是目前全球发病和死亡最常见的原因。动脉粥样硬化病灶中的脂质和炎性物质的沉积与流出为动态的过程。淋巴管作为胆固醇逆向转运、炎症因子及坏死物质排出和组织液引流的重要通道,近年来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进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就淋巴循环、淋巴管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进展及消退中发挥的作用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蔡恒烜刘金鑫王善杰张晓元房绍红于波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淋巴管淋巴管内皮细胞胆固醇逆向转运
线粒体偶联因子-6(CF6)与冠心病患者支架植入后内膜增生程度的关系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研究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支架植入术后CF6浓度变化与支架内膜增生程度的关系。方法:筛选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20例,入组患者于造影前、造影后即刻、支架植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即刻、术后1天、术后3天、术后7天、术后12个月后检测体内CF6的浓度,并于术后12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测内膜增生程度。结果:造影前和造影术后即刻患者血浆CF6水平没有明显差别(造影前CF6:215.65+14.39pg/m L,造影术后即刻CF6:216.75+14.40 pg/m L,P>0.05)。PCI术后即刻血浆CF6浓度较造影前增高(231.75+13.2 pg/m L,P<0.05),术后1天可达到高峰(262.4+14.06 pg/m L,P<0.05),3天后有所下降(239.86+13.15 pg/m L,P<0.05),但仍高于造影前水平,7天后可以恢复至造影前水平(222.4+15.06pg/m L,P>0.05)。术后1年随访时,血浆CF6水平是221.05+14.82 pg/m L,平均内膜增生厚度为0.158+0.014mm,平均内膜面积为0.134+0.057 mm2,患者内膜增生厚度与支架植入1天后血浆CF6峰值呈正相关(r=0.819,P<0.05)。内膜增生面积与PCI术后血浆CF6峰值水平正相关(r=0.729,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术后CF6浓度峰值越高,其支架内膜增生越厚。
张晓元杨光罗文婷曹培刚杨爽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内膜线粒体偶联因子6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