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东
- 作品数:27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身体与心灵对话:个人天地中的文人朱自清
- 2014年
- 在最熟悉的地方,也许正含着陌生。任何一个存在都是繁复深邃的,而惯性的思维却常使对存在的认知停留于自己不察觉的盲点。一个焦距的改变、一处视点的调整都可能带来对景观的重新认识。关于朱自清,人们习惯说其文人学者的一面,这没有错,但诸多论说也常有因脱离具体背景而太过玄妙之局限。任何一个"我",都有许多个面,而且重要的是,这许多个面不是各自独立而是相互牵连着的。本文在较为素朴的语境中来摄录朱自清的侧面影像。别一个样子的朱自清可以补充既往的对他的言说,使朱自清的影像更加立体清晰。
- 张晓东
- 关键词:日记语体情色解构
- 中国现代小说中知识分子伦理图景考略——以现代文人的叙事为案例被引量:1
- 2012年
- 小说以自己的方式触及人类生活中的伦理问题。相对于抽象的理性伦理法则,小说则凭借叙事对包含伦理蕴含的人事进行讲述,借助描绘,被小说层层展开的世界更具象、真实,给人更切实的认知。文章辨析了现代伦理的艰难及小说家面对它所表现出来的智慧,通过对现代叙事文本的诠释探究了其中的伦理蕴含,借助对知识分子如何思考伦理问题的解读,辨析了"虚构"的艺术世界与"实在"的现象人生的相同相异之处。打探这些就是在探索艺术与人生中最真实的属于伦理范畴的道德、死、爱、忏悔、出路的问题。
- 张晓东
- 关键词:叙事伦理现代小说知识分子
- “台前”故事还需“幕后”解——曹禺及其《日出》的文化心理分析
- 2012年
- 本文以《日出》为主要案例,兼及《雷雨》,涉及作家的写作风格、美学趣味、主题意蕴等问题。曹禺的写作立根于自我的生命体验,是用"形象"来"呈现"生活、生命的成长"过程",而不是批评家们省略过程的"结论"。"诗意"是他最稳定的情感寻求,而"悲悯"是其人生、艺术思想的最核心概念。曹禺没有想象人应该如何存在,他呈现了人当下怎样在存在。"艺术家所揭示的真理避开了哲学家的概念结构。"曹禺的伟大是因为他总能把我们带入如幻实真的艺术人生之境。
- 张晓东
- 关键词:陈白露情色悲悯
- 从精神到身体:现代知识者精神历程的另一种描述——以中国现代作家为个案
- 2011年
- 文章用"另一种描述"尝试去揭示早已在现实中真实存在,却从未被清晰描述的世界。"从精神到身体"开辟的是一条新的理路,用身体去思想,照亮的是一个已被隐藏了太久且更真实的世界。以中国现代作家为个案的研究则表明:现代知识分子正是以打破由语词教义所构筑的精神世界为起点,后来才一步步走进更真实的人生世界的。描述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一个重要的临界点就是对语词世界的反思;一代知识分子的"行路史"表征的正是现代教义启蒙神话破灭的历史;然而,如果能丢弃幻象,敢于正视,新的生路也就隐含其间。
- 张晓东
- 关键词:道学家小说家身体
- 灵魂的行走——从语言之流中穿过
- 2017年
- 葛水平小说语言风格的形成,既得益于生活经验的锻造,又是语言本身与小说文本之间互文关系的反映,同时还是沈从文、赵树理对她创作影响的显现。尤为需要注意的是,此语言风格的延续,更是作者的有意建构,背后隐藏着作家身份认同的焦虑和她保护传统文化的价值倾向。
- 赵淼张晓东
- 关键词:方言小说身份认同
- 面对历史的不同书写(摘要)——巴金、杨绛朝拜历史的不同姿态
- 逻辑形态的历史和事实形态的历史常常不能重叠。小说虽用心于虚构,却时常能抵达历史的深处;而散文则描绘出更具个人个性色彩的历史影像。作为曾经的历史亲历者,巴金与杨绛朝向历史的姿态是不同的。面对历史,巴金早先摆出的是征服者对抗...
- 张晓东
- 文献传递
- 在历史镜像与文字记忆之间——由《随想录》而及当代文学写作诸问题
- 2013年
- 不管作家写作的外在形态是虚拟、想象、抑或写实,其实都是作家借助文字书写下的对历史镜像的个人记忆。作为身跨现当代文学的标志性人物,巴金写作的意义从不只局限于文学自身的范畴,他更适于用来做类型、典型的研究。本文以《随想录》为原点,但不拘泥于封闭的点校解读,而是发散开来,牵衍出一些在当代写作中具有同质同构的问题。本文表达了如下判断:因为"无诚、乏思、少智",所以当代文学缺失了经典的写实主义;因为"媚俗、依附"导致了当代作家主体世界的致命缺陷以及当代文学方向的迷失。而这些问题并不是各自独立,恰恰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当然值得关注。
- 张晓东
- 关键词:镜像记忆写实
- 梅洛-庞蒂的眼睛--《知觉现象学》视野中的当代文学图像
- 本文选择了几个视点——倾听与描述,呈现与判断,身体与存在,观念与欲望——结合现当代以及古典文本的解释,表达了对当代文学的观察与思考.现象学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回到事物本身'的认知理念,它理路清晰地引领人们来到思维的原点处....
- 张晓东
- 关键词:当代文学《知觉现象学》
- 文献传递
- 大地上的行吟歌者——读苗秀侠《农民的眼睛》《皖北大地》
- 2017年
- 本文以《农民的眼睛》《皖北大地》为阅读对象,从现代小说的叙事、抒情、思想三个层面梳理一下苗秀侠小说的基本状况,并对其价值做出一些论断。苗秀侠最新的这两个长篇可说是作家写作以来最美好的收获,其在小说各个层面的进步已让她踏进了当代中国先进作家的行列。当然,从她的潜质和当下的祈愿来看,她还有更大的拓展空间。
- 张晓东
- 关键词:叙事抒情
- 关于曹禺《雷雨》的断章
- 2001年
- 曹禺的悲剧经典之作《雷雨》一直是现代文学研究者给予持续关注的文本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侍萍、繁漪等形象的简要分析来透视《雷雨》的思想意蕴;并以此文本为基础,探讨作家内在的生命体验与其创作的渊源关系,表达了本人对人性、悲悯、叛逆等概念所包含的意味的理解。
- 张晓东
- 关键词:《雷雨》繁漪形象悲悯情怀思想意蕴生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