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 作品数:10 被引量:48 H指数:5 供职机构: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 上海市卫生局科技发展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病死原因分析 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分析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病死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34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围手术期病死原因。结果:343例患者中,存活331例(存活组),围手术期病死12例(病死组),死因以肺部感染所致的心肺功能衰竭以及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为主。病死组隐性失血量、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评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发病率均高于存活组。其中,COPD患病率与病死有显著相关性(r=3.703,P=0.003)。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死因多为肺部感染诱发的心肺功能衰竭以及心脑血管疾病,在围手术期内对这些疾病的积极防治有重要意义。 张旭 范永前 林伟龙 刘伟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 围手术期 病死原因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FNAII术后骨密度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分析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PFNAII内固定术后髋关节骨密度的变化情况,为防止术后内固定失败和再发骨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40例符合条件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在术后1天应用双能X线吸光测定法(DXA)分别测定其健侧和患侧髋关节骨密度,嘱患者术后6周开始在助步器辅助下功能锻炼并坚持服用钙剂和维生素D3。对术后3个月按时到诊随访的患者再次测量双侧髋关节骨密度,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3个月较术后1天的患侧髋关节分区BMD除了粗隆间内区(R3)、粗隆间外区(R4)和全患侧髋关节区(RG)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各区(R1、R2、R5、R6、R7、R8、R9)均有显著性下降,其下降幅度分别为6.982%、4.447%、10.483%、11.810%、8.624%、8.017%和8.342%,下降速度的顺序依次为R6>R5>R7>R8>R9>R1>R2。健侧髋关节除Ward’s三角区(Ward’s)的BMD值有显著升高外,股骨颈区(Neck)、股骨大粗隆区(Troch)、股骨粗隆间区(Inter)和健侧全髋部区(Total)的BMD值均无显著性改变。结论 PFNAII术后可能由于应力遮挡造成了髓内钉周围骨量丢失,积极地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并根据患者个体情况指导其在术后尽可能早地开始功能锻炼对减少内固定失败和预防再骨折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张旭 林伟龙 程群 朱晓颖 张雪梅 范永前关键词:老年 股骨粗隆间骨折 术后 骨密度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血骨代谢指标变化及其相关研究 目的:分析研究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前后血骨代谢指标的变化规律,从而为更有针对性地指导患者术后骨质疏松症治疗、降低老年再发骨折的发生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在患者入院后及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II)内固定术后... 张旭 范永前关键词:老年 股骨粗隆间骨折 内固定术 股骨粗隆间骨折血骨代谢生化指标测定 目的 测定血骨代谢生化指标以期预测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生的危险性.方法 对142 例60岁以上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和141 例老年非骨折对照组进行血骨代谢测定,包括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1NP)、甲状旁腺素(PTH)、2... 范永前 张旭 朱炯 林伟龙关键词:甲状旁腺素 骨钙素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外科治疗进展 被引量:1 2013年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是骨质疏松病人最常见的骨折类型,尤其在老年女性中。严重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会引起严重的疼痛,使患者失去进行日常活动的能力,伴随着患者死亡率的增加。近年来,针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外科手术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主要针对其进展进行综述。 张旭 范永前关键词:骨质疏松症 椎体 骨折 外科治疗 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死亡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死亡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降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死亡率的有效措施。方法:收集自2010年1月至2012年4月经我院骨科收治的所有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病案信息,并在术后3个... 张旭 范永前股骨粗隆间骨折骨代谢生化指标测定 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测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血骨代谢生化指标以期预测骨折发生的危险性。方法对142例60岁以上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骨折组)和141例老年骨质疏松但非骨折患者(对照组)进行血骨代谢测定,测定指标包括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1NP)、Ⅰ型胶原羧基端β特殊序列(β-CTX)、骨钙素(OC)、甲状旁腺素(PTH)、25(OH)D3。结果骨折组P1NP、β-CTX、OC和PTH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5(OH)D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血骨代谢测定中P1NP、PTH、β-CTX和OC增高,可能预测股骨粗隆间骨折风险增高,由此可以识别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风险人群并给予及时的抗骨质疏松治疗。 范永前 张旭 林伟龙 朱炯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 骨代谢指标 骨质疏松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血骨代谢指标 被引量:14 2014年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髋部骨折的发病率日趋增高。据报道,到2050年全世界的髋部骨折人数将达到626万,其中亚洲将占50%以上。此类骨折继发于严重的骨质疏松,尤其是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常合并较高的死亡率及致残率。目前国内外学者均主张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且已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张旭 林伟龙 李慧林 刘伟 朱晓颖 张雪梅 范永前关键词: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骨折患者 骨代谢指标 围手术期 髋部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前后骨代谢、骨密度和骨强度变化研究 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观察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前后骨代谢、骨密度和骨强度的变化,指导术后骨质疏松及骨折的治疗。方法 40例女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纳入研究,测定入院后次晨及术后3个月的骨代谢指标(Ⅰ型前胶原基端前肽、血清Ⅰ型胶原C端肽、血清骨钙素、甲状旁腺激素、25-羟基维生素D),同时行髋关节骨密度、髋关节骨强度测定,应用SPSS18.0分析软件,对术前及术后3个月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3个月Ⅰ型前胶原基端前肽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血清Ⅰ型胶原C端肽和甲状旁腺激素较术前下降,三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髋关节骨密度、骨强度轻度下降,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后3个月,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骨代谢虽然较术前增加,成骨明显,但是骨密度、骨强度无明显改变,仍应加强抗骨质疏松治疗,同时注意防护,避免发生再次骨折。 刘伟 张旭 范永前 朱炯 沈海敏 林伟龙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 骨代谢 骨密度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骨密度及骨强度指标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比较老年股骨粗降间骨折患者与无骨折人群的骨密度及骨强度指标,分析导致骨折的可能危险㈥素,寻找预防骨折发生的可靠指标,方法分别将6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及65例未发生骨折患者分为骨折组和对照组,存其人院后应用双能X线吸光测定法(DXA)测定其骨密度,随后应用髋关节结构分析软件(HSA)计算所有患者的骨强度指标,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校正年龄后两组间股骨颈和股骨粗隆间骨密度BMD值以及骨强度指标中的横截面转动惯量、截面模量Z值、屈曲比率、皮质骨厚度以及髋关节轴线长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髋关节辅线长度P=0.021,其余各项指标p值均=0.000),而股骨颈干角存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7),继续加入相应部位骨密度BMD值校正后两组间所有的骨强度指标都失去了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年龄的增加以及体质指数(BMI)、股骨颈截面模量Z值、股骨颔皮质骨厚度的减小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正相关(P值分别为0.013、0.032、0.001、0.000)。结论骨强度指标联合骨密度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风险预测有重要意义。年龄的增加以及BMI、股骨颈截面模量Z值、股骨颈皮质骨厚度的减小会增加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生的风险。 张旭 林伟龙 程群 朱晓颖 张雪梅 范永前关键词:老年 股骨粗隆间骨折 骨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