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兴
- 作品数:15 被引量:32H指数:4
- 供职机构:广东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项目广东省科技厅重点引导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B超干预下放置IUD的临床效果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评价在B超干预下放置IUD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 455例志愿放置IUD的育龄妇女随机分成两组,均在B超监测下放置Tcu-M型IUD。其中干预组985例,置器后IUD顶端与子宫外缘的距离(S-S)≤14 mm,如超过此范围需马上重置;对照组470例,只记录置器后的实际参数,不作干预。全部观察对象均于术后1、3、6、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临床使用效果。结果:放置满12个月时,对照组和干预组的带器妊娠率分别为36/470、5/985,二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脱落率分别为23/470、28/9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症取出率分别为3/470、44/985,累积续用率分别为67/470、93/9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B超干预下放置IUD具有脱落率低、带器妊娠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何小红钟小英张志兴王奇玲李庆琨卞瑞彩陈比红张云珍
- 关键词:B超IUD
- 高频超声在输精管结扎术后附睾淤积症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输精管结扎术后附睾淤积症诊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10年23例确诊为输精管结扎术后附睾淤积症患者的声像图特点,按照淤积附睾内部回声分为轻度淤积5例、中度淤积11例、重度淤积7例,观察其在临床治疗中的意义。结果:23例患者中14例显示双侧附睾体积增大,6例显示左侧附睾增粗,3例显示右侧附睾增粗,以体、尾增大为主;经过保守治疗,其中5例轻度淤积、11例中度淤积和2例重度淤积患者好转后出院,另外5例重度淤积患者保守治疗后联合输精管复通术症状明显减轻后出院。结论:输精管结扎术后附睾淤积症具有典型的声像图特征,高频超声对其临床分型、诊断和治疗有极为重要的应用价值。
- 张志兴刘晃唐运革杨慧郑厚斌欧淑琪钟安汤乐
- 关键词:高频超声输精管结扎术
- 无线射频子宫输卵管造影仪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新型无线射频子宫输卵管造影仪在子宫、输卵管、盆腔性不孕症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114例不孕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57例及对照组57例,实验组采用新型造影仪对患者实施子宫、输卵管、盆腔造影术,并以常规的人工方法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组的无障碍造影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失败率低于对照组(P<0.05);碘油逆入血管发生率、造影时腹痛发生率以及造影显示输卵管阻塞的假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本仪器用于输卵管造影安全、有效、准确性高,且能减少操作者和患者的辐射量,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 朱国平袁衡新谭智丰罗宁张志兴曾少颜
- 关键词:输卵管碘油造影不孕并发症无线射频技术
- 附睾输精管吻合术后男性生育力的临床评估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 临床评估显微附睾输精管吻合术后男性患者的生育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01~2011-12间在我院行内2-外4针法附睾输精管显微吻合术的120例附睾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术后随访2年的结果,观察术后患者精子质量恢复情况以及其配偶受孕状况.结果 120例附睾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采用内2-外4针法附睾输精管吻合术,手术历时(52.83±7.28) min.术后随访2年,在射出精液中检出精子67例,占55.83%,其中术后1个月内检出精子18例,3个月后检出精子35例,半年后检出精子14例;术后精液参数为:精子浓度均值14.11×106/ml(95% CI:12.54×106-17.73 ×106);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30.89%(95% CI:28.42%-33.04%);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5.21%(95%CI:4.55%-6.52%),与WHO精液分析手册(2010版)正常人群精液中精子参数相接近;2年内在检出精子的患者中随访其配偶自然受孕率为50.75%(34/67),比WHO男性不育诊疗手册(2004版)中育龄人群2年内的自然受孕率(81%)低(P<0.01),与使用ICSI技术行双胚移植的临床妊娠率44.5%类似(P>0.05).结论 显微镜下附睾输精管吻合术后部分男性患者的生育力能够逐步恢复到正常育龄男性的水平,再通后射出精液中精子参数可恢复到正常育龄人群水平,其配偶在2年内的自然妊娠可与ICSI技术下行双胚移植的临床妊娠率相当.
- 刘晃唐立新汤乐刘兴章郑厚斌张志兴王奇玲
- 关键词:男性生育力妊娠率
- B超、宫腔镜联合诊治输卵管性不孕症的临床研究
- 李素春张志兴程少霞曾凤珍林婵珠黄彩虹
- B超、宫腔镜联合应用系一项先进的妇科诊治技术,主要表面在直视下观察生殖器宫形态变化,对疾病做出准确诊断,同时直视下手术。其手术痛苦小、操作简单、安全、可反复操作,易被患者接受。操作技术容易掌握,目前已普及县级以上医院,因...
- 关键词:
- 关键词:B超宫腔镜联合诊治输卵管性不孕症
- 性激素联合超声对POF卵巢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 目的观察性激素联合超声对卵巢早衰患者卵巢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卵巢早衰患者40例,正常育龄妇女42例行性激素及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受检者以及POF患者不同闭经时间卵巢纤维化导致的功能变化指标:雌激素(E)、卵...
- 苗竹林张志兴崔蓉黄密琼杨慧李红梅王小兰张碧云
- 文献传递
- 经直肠超声诊断射精管梗阻性无精子症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transrectal ultrasonography,TRUS)诊断射精管梗阻性无精子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8~2013年广东省计划生育专科医院就诊的130例男性不育患者的TRUS资料,将62例射精管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纳入A组、同期68例有精子的患者纳入B组,对两组患者前列腺、双侧精囊及射精管的TRUS声像图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间前列腺结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精囊宽径(15.10±2.71)mm明显大于B组(10.46±1.71)mm,射精管直径(0.70±0.15)mm明显小于B组(1.02±0.27)mm(P〈0.05)。结论经TRUS检查可获得清晰的前列腺、射精管、精囊结构图像,可作为临床诊断射精管梗阻性无精子症的重要依据。
- 张志兴刘晃杨慧欧淑琪刘兴章
- 关键词:经直肠超声无精子症射精管精囊
- 精索静脉曲张不育患者精液参数与8-羟基脱氧鸟苷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 目的:分析精索静脉曲张不育患者外周血及精浆中的8-羟基脱氧鸟苷(8-OhdG)的水平与精子浓度、活动率及正常形态参数的相关性,探讨二者对男性生育力的影响及在不育症检查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41例精索静脉曲张不育患者、3...
- 江芳郑厚斌王奇玲唐运革邓顺美刘晃张志兴钟安汤乐唐立新
- 关键词:精索静脉曲张病理机制精液检测8-羟基脱氧鸟苷
- 文献传递
- 来曲唑联合金凤丸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低下不孕症的效果分析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探讨来曲唑联合金凤丸促排卵治疗对卵巢储备功能低下不孕症的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在我院门诊治疗的卵巢功能低下不孕症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以入院先后顺序进行分组,记作对照组、观察组,60例/组,对照组采用戊酸雌二醇片加地屈孕酮,观察组采用戊酸雌二醇片联合金凤丸加地屈孕酮治疗两周期后,对照组采用来曲唑促排,观察组采用来曲唑联合金凤丸促排。比较两组治疗前后AMH、FSH、LH水平,子宫内膜厚度、卵泡数和大小及妊娠率。结果:治疗后卵巢储备功能均有所改善,以观察组患者改善更为明显。治疗后两组子宫内膜厚度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妊娠率为61.67%,高于对照组的43.33%。结论:来曲唑联合金凤丸促排治疗卵巢功能低下不孕症的患者效果显著,可改善卵巢功能、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及卵泡成熟度,提高患者妊娠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何小红陈颖悦张志兴
- 关键词:来曲唑促排卵不孕症
- 卵巢早衰60例临床特征及自身免疫变化分析被引量:9
- 2008年
- 目的了解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 POF)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自身免疫状况。探讨自身免疫异常在POF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早期预测及临床治疗POF提供新途径。方法分析60例POF患者的临床特征。对POF患者(POF组)与70例健康育龄妇女(对照组)的临床数据进行比较。用酶联吸附实验测定两组性激素促卵泡生成素(FSH),雌激素(E2)及血清中InIrA,InIrB水平。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外周血CD4+、CD8+及CD4+/CD8+变化。结果POF组BIM大于对照组(P<0.05),POF组子宫及卵巢体积明显减小(P<0.01),POF组初潮年龄与对照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POF组CD4+低于对照组(P<0.05),CD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D4+/CD8+明显降低(P<0.01),POF组血清抑制素A、BCInhA、B下降(P<0.05)。通过线性相关性分析显示:CD4+、CD4+/CD8+分别与E2呈正相关,CD8+与E2呈负相关。结论遗传因素和自身免疫因素与POF的发病有关系,E2有免疫抑制作用,可抑制T细胞免疫应答,血清Ihn水平下降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可做为早期预测POF的参考指标。
- 李玉华许玉芳朱国平张志兴崔蓉杨宁
- 关键词:卵巢早衰抑制素T淋巴细胞自身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