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
- 作品数:8 被引量:41H指数:3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 《民法典》视域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运行困境与出路被引量:10
- 2022年
- 在我国法律体系“绿色化”的趋势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之发展路径成为治理生态环境的核心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234条和第1235条的规定,一方面体现出欲统合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确立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之立法意图,另一方面暗含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乃公法层面环境治理的举措之要义。这种立法安排不但会造成同一环境公益侵权行为面临两次被诉的风险,而且还会导致同一环境公益侵权责任请求权之行使主体庞杂混乱。之所以出现如此困境,主要是因为2021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58条的规定既无法与环境公益侵权责任调整“违反国家规定”的侵权行为相呼应,也难以与环境公益侵权责任请求权源于其主体的公法职能相匹配。为实现民事程序法与实体法的良好互动,2021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58条不应将“污染环境”与“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并列对待,并应调整环保组织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之顺位。
- 张博
- 关键词: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 我国妨害诉讼的强制措施之检讨被引量:1
- 2016年
- 妨害诉讼的强制措施作为违反诉讼秩序的制裁方式,在三大诉讼法的法律规范中皆有体现。由于立法者对于强制措施的性质始终未能清晰地认识,导致在三大诉讼法中关于强制措施的规范不仅违背法理,而且存在相互抵牾之处。欲科学规范妨害诉讼的强制措施,首先应当廓清妨害诉讼的强制措施的性质。在此基础上,为适应强制措施的秩序罚性质,其设定应当遵循平等原则与比例原则。
- 占善刚张博
- 关键词:比例原则
- 关于民事诉讼中“新的证据”之思考被引量:3
- 2016年
- "新的证据"是民事诉讼证据制度中备受争议的问题,也是与举证时限制度具有密切联系的概念。理论界和实务界在说明新的证据之内涵时常常脱离举证时限制度,只按照法律规定生搬硬套,未能明晰其立法缘由,导致"新的证据"被滥用。从大陆法系之新的攻击防御方法来看,"新的证据"之功用在于平衡失权制度所带来的实体与程序之矛盾,其内涵应当从逾期举证与诉讼迟滞之因果关系以及当事人逾期举证之可归责性的视角进行界定。
- 占善刚张博
- 关键词:可归责性
- 我国民事审判程序违法救济之初步检讨被引量:2
- 2020年
- 在民事诉讼中,审判程序违法之救济乃裁判正当性的保障。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关于审判程序违法救济的规定存在诸多缺漏,主要表现为一审程序中程序违法救济的规则缺位、二审程序中“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界定不明、再审程序中申请事由与发回重审之事由混同。上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立法者修订法律时未对审判程序违法救济制度作体系化思考。在我国实行两审终审制的背景下,借鉴大陆法系的制度设计建立程序异议权,依托发回重审的制度本旨,统一“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界限,参照发达国家设置的再审事由严格限定我国申请再审的程序违法事由,是完善我国民事审判程序违法救济制度的应然路径。
- 占善刚张博
- 关键词:程序违法发回重审再审事由
- 比例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的适用与展开被引量:13
- 2019年
- 在民事诉讼程序中,法官不仅是居中公正裁判者,而且是诉讼秩序的切实维护者。法官在裁判的形成过程中以及在维护诉讼秩序时均不可避免地涉及公权力的运用,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与民事强制执行更是与行政法上的行政秩序罚与行政强制执行相类似。为确保法院作出妥适及正确的裁判并谋求诉讼程序的顺畅进行,在适当的场合有必要基于比例原则考量法院实施的诉讼行为的合目的性。
- 占善刚张博
- 关键词:比例原则
- 民事诉讼电子化及其边界被引量:12
- 2020年
-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人类社会生活已无法摆脱“电子化”的印记。民事诉讼作为纠纷解决最重要的途径,与信息互联技术的交融不可避免。诉讼电子化已然成为司法改革的重要一环,并备受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关注。从既有的立法规定和司法实践状况来看,我国诉讼电子化之推进范围过于广泛,且缺乏必要的规制。探究我国民事诉讼电子化之合理边界,应从诉讼电子化的科学含义出发,廓清其与传统诉讼程序间的关系。为因应诉讼电子化的程序推进功能,应综合考虑域外诉讼电子化之发展趋向与我国诉讼电子化的实践困境,确定我国民事诉讼电子化之合理边界。
- 占善刚张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