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崔尚斌

作品数:27 被引量:125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腰椎
  • 6篇疗效
  • 6篇颈椎
  • 5篇胸椎
  • 4篇胸腰椎
  • 4篇融合术
  • 4篇手术
  • 4篇退变
  • 4篇椎弓
  • 4篇椎骨
  • 4篇内固定
  • 4篇节段
  • 4篇脊髓
  • 4篇脊柱
  • 4篇骨折
  • 3篇胸腰椎骨折
  • 3篇腰椎骨折
  • 3篇椎弓根
  • 3篇椎管
  • 3篇椎间盘

机构

  • 25篇中山大学附属...
  • 4篇中山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27篇刘少喻
  • 27篇崔尚斌
  • 24篇魏富鑫
  • 21篇王乐
  • 12篇黄阳亮
  • 9篇钟锐
  • 9篇龙厚清
  • 8篇梁春祥
  • 4篇孙海兴
  • 4篇韩国伟
  • 4篇梁子建
  • 2篇刘希哲
  • 2篇邹学农
  • 2篇于滨生
  • 2篇李浩淼
  • 2篇周治宇
  • 2篇潘鹤海
  • 2篇潘希敏
  • 2篇韩凯
  • 1篇张旭华

传媒

  • 4篇中国脊柱脊髓...
  • 3篇中国修复重建...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2篇中华骨科杂志
  • 2篇中华创伤杂志
  • 2篇脊柱外科杂志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岭南现代临床...
  • 1篇中国骨科临床...
  • 1篇骨科临床与研...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5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8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应用Smiley face rod固定系统治疗L5椎弓峡部裂的疗效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 :探讨应用Smiley face rod固定系统治疗L5椎弓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科采用Smiley face rod固定系统节段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腰椎峡部裂患者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28.2±3.2岁(25~32岁),术前平均病程为16.3±5.7个月(7~24个月)。峡部裂节段均位于L5。术后3个月、1年时进行随访,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行X线、CT等检查,分析术前和术后L5/S1椎间活动度变化及椎间不稳发生率变化情况,并评价患者术后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平均90.0±24.1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40±15ml。平均随访18.5±5.0个月(12~24个月)。术前VAS评分为7.3±2.5分,ODI为(67.0±15.1)%;术后3个月时分别为3.0±1.2分和(17.2±4.5)%,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年时分别为1.0±0.6分和(9.1±5.3)%,较术后3个月时进一步改善(P<0.05)。术前L5/S1间隙活动度为13.1°±2.1°,存在腰椎不稳或小于Ⅰ度滑脱者共15例(83.3%,15/18);术后1年时分别为9.3°±1.6°和2例(11.1%,2/18),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时随访患者峡部裂均获得骨性愈合。结论 :应用Smiley face rod固定系统治疗L5椎弓峡部裂具有创伤小、对神经干扰少、恢复正常的解剖结构、提高椎间稳定性的优点。
崔尚斌刘少喻苏培强
关键词:腰椎峡部裂FACE
CBT螺钉内固定技术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6年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腰椎内固定方法之一,但对于严重的骨质疏松患者,固定效果不甚理想。为克服这一不足,Santoni等学者提出皮质骨钉道(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螺钉内固定技术,该文就其概念、技术特点、钉道特征和螺钉定位方法、生物力学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赵恩斯刘少喻魏富鑫黄阳亮王乐崔尚斌钟锐韩凯
关键词:脊柱融合术内固定器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术中诱发电位消失2例报告
2017年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是颈椎后纵韧带异位骨化引起的颈脊髓压迫症状。研究证实约有25%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伴有后纵韧带骨化。其症状是进行性痉挛性四肢瘫痪,有较高的致残率。无论是前路手术还是后路手术,都有较高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崔尚斌刘少喻邓耀龙陈裕光
关键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诱发电位脊髓压迫症状后路手术异位骨化四肢瘫痪
双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老年颈椎病患者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评估对老年颈椎病患者(≥60岁)行双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0年6月行双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并获〉3年随访的63例老年患者资料,其中男43例,女20例;年龄为60~80岁,平均67.78岁。评估所有患者手术情况,记录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之后每半年的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椎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并根据患者年龄段(低龄,≥60且〈70岁,n=49;高龄,≥70岁,n=14)和术前病程时间(〉1年,n=21;≤1年,n=42)对部分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术后所有患者JOA评分和NDI均有不同程度恢复,JOA评分由术前(9.45±3.87)分恢复到术后(13.85±3.73)分,NDI由术前(25.52±4.13)%恢复到术后(13.14±3.24)%。术后并发症泌尿系统感染、肺部感染、脑脊液漏和术后轴性症状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35%。低龄老年患者和高龄老年患者的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老年患者恢复时间(10.21±2.46)个月高于低龄老年患者(7.92±2.1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病程〈1年的患者JOA评分改善率为(52.13±9.45)%,优于病程≥1年患者的(43.17±8.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程患者的N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把握适应证的情况下,老年颈椎病患者行双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的中远期疗效可靠。
王乐刘少喻魏富鑫崔尚斌龙厚清韩国伟黄阳亮张旭华
关键词:颈椎椎管颈椎病椎管狭窄椎板切除术
术前牵引后路枕颈复位固定融合治疗颅底凹陷症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评价术前牵引后路枕颈复位同定融合治疗颅底凹陷症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疗效。方法:2004年3月~2012年6月共收治12例颅底凹陷症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男9例,女3例,年龄8~63岁.平均37.5±18.7岁。术前单纯表现为颈肩痛3例、头晕1例,余均存在脊髓损伤症状。术前JOA评分5.12分,平均8.3±2.1分;颈髓延髓角108°~121°,平均108.9°±8.1°入院后均行颅骨牵引7-28d,平均14.7±8.1d。当齿状突满意复位后,维持牵引3~5d,行后路枕颈复位同定并取髂骨植骨融合术,术后颈托外同定3个月。结果:齿状突均有较好的复位,无术中、术后并发症。1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98个月,平均43.0±19.6个月.固定满意并坚固融合,融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3个月。所有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末次随访JOA评分为8~17分,平均15.1±1.6分,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8.2%。末次随访颈髓延髓角为125°-141°,平均133.3°±9.3°,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疗效按Epstein标准评定,优6例,良4例,可l例。结论:术前牵引后路枕颈复位同定融合是治疗颅底凹陷症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简单、安全、有效方法。
魏富鑫刘少喻王乐梁春祥龙厚清孙海兴崔尚斌潘鹤海黄阳亮
关键词:颅底凹陷症寰枢椎脱位颅骨牵引枕颈融合
单侧固定治疗老年患者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后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合并椎间融合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自2008 年2 月至2016 年2 月采用后路单侧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入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52 ...
崔尚斌魏富鑫刘少喻王乐赵恩斯何达成
关键词: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单侧椎弓根螺钉
腰椎单侧固定与术后侧弯的相关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求后路经椎弓根腰椎单侧固定与术后脊柱侧弯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行后路经椎弓根腰椎单侧固定术患者45例。按照手术方式分成两组:A组为后路椎间盘摘除+单侧腰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椎间融合器(Cage)置入植骨融合术;B组为A组术式+对侧关节突关节植骨融合术。比较两组在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时下腰痛JOA评分、融合节段骨性融合情况、术后侧弯发生率、Cobb角、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邻近节段椎间盘高度等的变化情况,分析术后侧弯发生情况及产生原因。[结果]A组发生轻度术后侧弯2例,发生率8.33%;B组无术后侧弯。两组间术后JOA评分、术后侧弯发生率、椎间植骨融合率、融合节段椎间隙的高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前与术后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固定侧和对侧的椎间隙高度的差异在术前和术后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固定侧邻近节段的椎间盘高度在术前和术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后路经椎弓根腰椎单侧固定术会产生轻度术后侧弯,发生率8.33%。行对侧关节突关节植骨融合组术后Cobb角变化较小。术后脊柱结构不对称和固定侧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高度变化是术后侧弯发生的主要原因。
崔尚斌韩凯刘少喻贺平魏富鑫王乐陈宁宁钟锐
关键词:腰椎椎弓根钉椎间融合单侧
雌性恒河猴腰椎骨密度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关系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应用T1p-MRI技术评估雌性恒河猴腰椎骨密度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20只雌性恒河猴,年龄4~20岁,平均10.9岁;体重5.3~10.8kg,平均7.4kg。采用Osteocore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L4.5,及双髋ward三角区骨密度值。采用1.5Tesla磁共振仪对L4.5,椎间盘进行Pfirrmann分级并测定其T1P弛豫时间(T1P值)。分析TID值及Pfirrmarm分级与年龄、体重及腰椎、髋骨ward三角区骨密度值的相关关系。结果腰椎骨密度值为(0.64±0.17)g/cm2,髋骨ward三角区为(0.67±0.19)g/c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893,P=0.128)。L4、5椎间盘按Pfirrmann分级标准:Ⅰ级7例,Ⅱ级8例,Ⅲ级5例。腰椎间盘T1p值为(104.08±18.65)ms,Ⅰ、Ⅱ、Ⅲ级分别为(121.31±13.44)、(104.73±15.01)、(77.41±11.87)ms。腰椎间盘Tip值与年龄、腰椎及髋骨ward三角区骨密度值均成负相关,L4、5椎间盘Pfirrmann分级与以上指标均成正相关;L4、5椎间盘Pfirrmann分级与腰椎间盘T1p值成负相关。结论腰椎间盘T1p值可作为椎间盘退变的量化评价指标,雌性恒河猴腰椎骨密度与腰椎间盘退变成正相关关系。
魏富鑫钟锐王乐崔尚斌刘少喻邹学农周治宇梁子建
关键词:腰椎骨密度椎间盘退变恒河猴
恒河猴腰椎间盘缺血性退变模型的建立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 建立恒河猴腰椎间盘缺血性退变模型并通过T1ρ自旋锁定成像和T2-mapping技术验证其可靠性。方法 选取12只健康雌性恒河猴,年龄4~6岁,体重4.4~6.1 kg。每只设L5、6椎间盘作为实验组,L4、5椎间盘作为对照组。实验组于椎间盘相邻的上、下软骨终板下骨各缓慢注射平阳霉素(2 mg/mL)1 mL,对照组各注射生理盐水1 mL。于术前及术后1、4、12周采用MRI T1ρ和T2-mapping技术量化评估退变进程,术后4、12周取材行HE染色观察。结果 对照组手术前后各时间点T1ρ、T2 map弛豫时间值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T1ρ弛豫时间值于术后4周明显下降,4、12周与术前及术后1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 map弛豫时间值于术后12周明显下降,与其余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间除术后4、12周T1ρ弛豫时间值及术后12周T2 map弛豫时间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及实验组手术前后各时间点间比较以及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T2WI轴位髓核高信号区面积占整个椎间盘面积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示,对照组各时间点椎间盘髓核及纤维环结构未见异常。实验组术后4周椎间盘髓核细胞数目减少、排列不规则;12周椎间盘髓核纤维化,内层纤维环出现裂隙改变。结论 经椎体终板下骨注射平阳霉素可获得可靠的怛河猴腰椎间盘缺血性退变模型,T1ρ自旋锁定成像和T2-mapping可作为椎间盘早期退变的量化评价指标。
魏富鑫王乐周治宇崔尚斌刘少喻邹学农钟锐梁子建
关键词:恒河猴
T1ρ-MRI技术评价腰椎不同内固定方式对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应用T1ρ-MRI技术定量评价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固定术(PLIF)与棘突间动态固定术(wallis)对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响,并分析退变的相关因素。【方法】通过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L4/5退变性失稳患者42例,按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PLIF组和Wallis组,分别为22例和20例。通过T1ρ-MRI技术以及拍摄X线片,测量固定节段上位相邻节段椎间盘髓核T1ρ值、椎间盘高度、椎间隙动态角度变化,并通过JOA评分及腰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效果。终末评估时间设为术后24个月。【结果】4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Wallis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少于PLIF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两组ODI、JOA评分改善率以及L3/4节段影像学退变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L3/4椎间盘T1ρ值末次随访均存在下降趋势,且PLIF变化值明显大于Wall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PLIF术式相比,棘突间动态固定(Wallis)具有出血少、用时短等优点,且可显著延缓上位相邻节段椎间盘髓核中PG退变趋势,但两者临床效果无显著性差异。
魏富鑫钟锐王乐刘少喻崔尚斌潘希敏孙海兴黄阳亮
关键词:磁共振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内固定腰椎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