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慧洁
- 作品数:5 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重点科研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单次经骶管注入不同麻醉药物对婴幼儿腹部手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观察婴幼儿腹部手术后经骶管单次注入不同麻醉药物的镇痛效果,探讨婴幼儿安全有效的术后镇痛方法。方法:60例行择期腹部手术患儿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术毕经骶管注入0.1%布比卡因+芬太尼0.1μg/kg,B组注入0.1%布比卡因,C组注入芬太尼0.1μg/kg,注药量为1.0mL/kg。记录各组患儿不同时间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呼吸频率(RR)、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及住院时间。用FLACC量表评分法进行疼痛评分并随访不良反应的发生例数。结果:患儿FLACC评分在术后4h时A、B组低于C组(P<0.05);在术后8h时A组低于B、C组(P<0.05)。结论:术后单次经骶管注入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可为婴幼儿腹部术后提供较好的镇痛效果且副作用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值得推广。
- 唐莹曹草曾丽宋慧洁蓝雨雁刘敬臣
- 关键词:骶管婴幼儿布比卡因
- 背根神经节Nav1.8在切口痛模型大鼠诱发痛觉过敏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通过建立切口痛大鼠模型,探索背根神经节电压门控性钠通道Nav1.8与痛觉敏化形成的关系,为临床术后疼痛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取成功行颈内静脉置管的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n=8):生理盐水对照组(N组)、切口痛组(I组)、拮抗剂+切口痛组(JI组)。N组经颈内静脉导管注射生理盐水;I组制作右后爪切口痛模型,经颈内静脉注射生理盐水;JI组制作右后爪切口痛模型,10 min后经颈内静脉注射20 mg/kg Nav1.8拮抗剂A-803467。采用鼠尾光照测痛仪分别测量大鼠热痛觉阈值基础值(T_0)、给药前置管后(T_1),造模后0.5 h(T_2)、1 h(T_3)、2 h(T_4)各时点大鼠的热痛阈值。最后一次热痛阈值检测后处死大鼠,取其背根神经节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Nav1.8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大鼠热痛阈值,在T_0、T_1时点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N组各时点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I、JI组T_2、T_3、T_4时点分别较N组明显降低(P均<0.05);在JI组T_2、T_3、T_4时点分别较I组升高(P均<0.05)。大鼠背根神经节Nav1.8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在I组(2.37±0.10,0.25±0.03)、JI组(2.31±0.07,0.23±0.06)分别较N组(1.09±0.02,0.13±0.02)增高(P均<0.05);在I组与JI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背根神经节Nav1.8参与了切口痛模型大鼠痛觉过敏的形成。
- 何小妹付艾平宋慧洁蓝雨雁
- 关键词:背根神经节切口痛痛觉过敏
- 芬太尼超前镇痛对大鼠背根神经节Nav 1.8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不同时间点鞘内注射芬太尼对急性炎性内脏痛大鼠进行超前镇痛,探讨急性炎性内脏痛对Nav 1.8表达的影响及超前镇痛时芬太尼对Nav 1.8的作用。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4组(n=6):正常对照组(NS组)、单纯乙酸组(AS组)、芬太尼术前组(FB组)、芬太尼术中组(FL组)。麻醉后L3~4鞘内置管。置管后第3 d,建立急性炎性内脏痛模型。对NS、AS组大鼠鞘内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25μl,5 min后NS组腹腔内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10ml/kg,AS组腹腔内注射0.6%乙酸10 ml/kg;FB、FL组腹腔注射0.6%乙酸10 ml/kg,FB组5 min前鞘内注射芬太尼(0.05 mg/ml)25μl,FL组30 min后鞘内注射芬太尼25μl。行为学观察后处死大鼠,取L3~6DRG,测定DRG上Nav 1.8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1)行为学结果:与NS组相比,炎性痛各组扭体评分高;AS组扭体评分高于FB组、FL组(P<0.05);FL组高于FB组(P<0.05)。(2)RT-PCR及蛋白印迹结果:与NS组相比,炎性痛各组Nav 1.8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增加(P<0.05):FB组和FL组增多的程度低于AS组,FL组表达高于FB组(P<0.05)。结论:鞘内注射芬太尼可明显减轻大鼠急性炎性内脏痛,对大鼠DRG上的Nav 1.8产生抑制作用;与急性炎性内脏痛产生后行大鼠鞘内注射芬太尼镇痛相比,鞘内行芬太尼超前镇痛有更好的镇痛效果,且对Nav 1.8的抑制作用更明显。
- 宋慧洁罗超张阳刘敬臣蓝雨雁
- 关键词:NAV芬太尼背根神经节超前镇痛
- 瑞芬太尼诱发大鼠痛觉过敏的机制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的机制。方法取24只SD大鼠,右颈静脉置入静脉留置针,随机分为三组,每组8只。对照组静脉泵注生理盐水1.0μg/(kg·min),持续2 h;瑞芬太尼组静脉泵注瑞芬太尼1.0μg/(kg·min),持续2 h;A-803467组静脉注射A-803467 20 mg/kg,10 min后静脉泵注瑞芬太尼1.0μg/(kg·min),持续2 h。各组分别于颈静脉置管前(t0)、颈静脉置管完成时(t_1),给药后0.5、1、2 h(t_2、t_3、t_4)及停药后0.5 h(t5)检测热痛觉阈值。最后一次检测完热痛觉阈值后取大鼠背根神经,采用RT-PCR法检测Na1.8 mRNA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Nav1.8蛋白表达。结果三组t0、t_1时热痛觉阈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瑞芬太尼组、A-803467组t_2、t_3、t_4时热痛觉阈值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t5时热痛觉阈值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瑞芬太尼组t5时热痛觉阈值低于A-803467组(P<0.05)。瑞芬太尼组、A-803467组Nav1.8 mRNA及蛋白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的机制可能为激活Nav1.8通道,增加Nav1.8通道蛋白表达。
- 付艾平宋慧洁刘敬臣蓝雨雁
- 关键词:痛觉过敏瑞芬太尼NAV1.8背根神经节
- 瑞芬太尼在大鼠痛觉过敏时对Nav1.8影响的研究
- 目的:通过测定大鼠背根神经节(DRG)上Navl.8通道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研究大鼠背根神经节Nav1.8通道在瑞芬太尼和切口痛引起痛觉过敏时的变化,分析Nav1.8通道在痛觉过敏中的作用。 方法:雄性SD(Sp...
- 宋慧洁
- 关键词:瑞芬太尼痛觉过敏切口痛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