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瑛

作品数:8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青海省海南州气象局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气候
  • 2篇牧草
  • 2篇牧草产量
  • 2篇降水
  • 2篇共和盆地
  • 2篇草产量
  • 2篇草地
  • 1篇动力条件
  • 1篇灾害
  • 1篇灾害性
  • 1篇灾害性天气
  • 1篇载畜量
  • 1篇植被
  • 1篇日数
  • 1篇沙漠化
  • 1篇释用
  • 1篇水汽
  • 1篇水汽条件
  • 1篇土地沙漠化
  • 1篇土壤

机构

  • 6篇青海省海南州...
  • 2篇海南州气象局
  • 2篇海南州草原工...
  • 1篇兰州大学
  • 1篇青海省气象台
  • 1篇青海省气象科...
  • 1篇青海省防灾减...

作者

  • 8篇孙瑛
  • 3篇赵恒和
  • 1篇周秉荣
  • 1篇傅华
  • 1篇牛得草
  • 1篇梁宁
  • 1篇周秉荣

传媒

  • 2篇中国草食动物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四川环境
  • 1篇黑龙江畜牧兽...
  • 1篇青海科技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草学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气候变化和载畜量对共和盆地天然草地牧草产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10年
共和盆地地处青海南山以南,包括共和、贵南、兴海县河卡镇,是我国重点牧区之一——环青海湖牧区的一部分,也是青海省畜牧业生产的主要基地和半细毛羊改良培育的重点地区之一,草场类型以温性草原类、温性荒漠草原类、荒漠草原类为主。为了探讨自然环境、气候、载畜量对草地牧草产量的影响,
钟玲孙瑛公保才让
关键词:牧草产量共和盆地气候变化载畜量半细毛羊
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在环青海湖牧区共和盆地草原区的应用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采用环青海湖牧区共和盆地草原区共和县、贵南县气象站1985—2007年的温度、降水及牧草生物量的监测资料,利用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预测23年共和盆地草原区的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变化情况,且通过实测地上生物量对模型结果进行验证,分析比较了模型在同一个植被类型区域不同点的预测结果。结果表明,23年来共和盆地植被气候生产力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以点代面预测一个区域的牧草产量会导致结果误差较大;当地的气候生产力取决于温度和降水的结合情况,影响牧草生长的主要气候限制因子是降水、温度的变化,NPP值的影响不是很大,因此,降水是共和盆地植被气候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子。
钟玲孙瑛
青海省兴海地区的降水分布格局及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降水作为高海拔气候敏感因子之一,其对植被生态分布格局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利用兴海地区1961~2015年实时降水观测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对该区降水量、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小雨降水日数呈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 8d/10a,中雨和大到暴雨的降水日数呈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 19d/10a和0. 17d/10a,小雨和大到暴雨的降水强度呈增加趋势,而中雨降水强度呈下降趋势。另外,冬半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 1mm/10a;冬半年降水日数均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 3d/10a,冬半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由此可见,兴海地区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变化并不明显。
祁彩虹赵久渊朱永丰赵恒和孙瑛
关键词:降水日数降水强度气候倾向率
T639数值预报产品对青海高原夏季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检验
2017年
使用T639L60模式对青海高原9个站点2015年夏半年(6-9月)不同预报时效内的数值预报产品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行评估检验,主要检验上述数值预报产品与青海高原地区(城镇9站)夏季灾害性天气的对应关系,检验其预报能力。
孙瑛
关键词:灾害性天气释用
青海南部兴海地区高寒草原牧草干旱指标研究
2021年
理解高海拔地区草原干旱有助于加深对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的认知。因此,本文以青海南部的高寒草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近17年间草原发生轻、中和重度干旱的次数。结果表明,兴海地区无灌溉条件下降水量与牧草产量、降水量与土壤储水量、土壤储水量与牧草产量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月合计蒸发量与牧草产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兴海地区0~30cm土层是以禾本科牧草为主的天然草场供水的敏感区,而0~30cm土壤水分对自然降水的敏感性响应较下层土壤强。0~30cm土壤储水量、月累积降水量和月合计蒸发量可以作为该区牧草干旱程度(正常、轻度干旱和重度干旱)的划分指标。近17年来,兴海地区天然草场牧草生长正常月份出现了7次,重度干旱发生了3次,出现轻度干旱的月份共计有58次。
杨东赵久渊孙瑛张思睿吴让赵恒和
关键词:高寒草原牧草产量土壤储水量降水量干旱指标
2012年4月8日海南地区一次暴雪过程分析
2019年
利用常规观测、卫星云图、ECMWF分析场等资料,应用天气分析和诊断方法,对2012年4月8日海南地区发生的暴雪天气过程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雪天气过程中500h Pa南支槽东移北抬在海南地区形成低涡切变;700h Pa有暖中心配合;地面辐合线为此次过程提供了触发条件;200h Pa为弱的高度脊,高低空配置表现为低层辐合,高层弱辐散,有利于高空抽吸作用。南支槽前的西南气流不断将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到青海东南部地区,造成水汽在东南部地区辐合,为暴雪天气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同时,低层暖平流为此次降雪过程提供了能量和水汽,建立了不稳定层结。
梁宁孙瑛李乐
关键词:暴雪动力条件水汽条件
共和盆地土地沙化过程中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定量分析
2010年
以全国重点牧区环青海湖地区共和盆地为研究对象,选择了该区1961—2007年共47年的15个自然与人为因子,利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对土地荒漠化过程中自然与人为要素作用强度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在共和盆地的荒漠化发展过程中,人为因素的贡献率为46.82%,自然因素的贡献率仅11.96%,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贡献率为29.74%。对该地区土地沙化影响的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相关因子的历年变化情况及其影响系数与土地荒漠化状况的分析表明,人为因素对土地沙漠化的作用力是持续增加的,而自然因素是处于一种平稳的变化趋势,对土地沙漠化的作用力基本是一种周期性变化,人为因素影响系数明显高于自然因素综合影响系数成为综合影响系数的主体,人为因素是导致土地沙漠化的主要作用力;只要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减少牲畜和耕地面积,调整草场内部结构,不仅可以防止土地荒漠化继续发展,而且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
钟玲孙瑛公保才让
关键词:土地沙漠化自然因素
三江源区草地植被返青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被引量:7
2019年
为厘清三江源地区草地植被返青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以三江源地区为研究对象,选取该区2003—2012年日照时数、平均气温和降水以及草地植被返青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和Pearson相关分析法,较为系统地分析探讨了近10年三江源地区气候变化趋势及其与草地植被返青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近10年来,三江源地区草地植被返青呈“提前—推迟—再提前—再推迟”的变化趋势。(2)海拔4000 m以上的地区草地植被返青期极差较大,相差约40 d;且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草地植被返青时间突变最为显著。(3)三江源地区草地植被返青日期与返青期前30 d光、温、水的相关性较好。除局部地区草地植被返青与光、温、水呈显著负相关外,其余地区均显著正相关。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草地植被返青期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而是光照、气温和降水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韩炳宏周秉荣周秉荣赵恒和孙瑛牛得草孙瑛
关键词:草地植被返青期气候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