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汉印

作品数:6 被引量:176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有机碳
  • 4篇土壤
  • 3篇还田
  • 3篇耕作
  • 3篇耕作措施
  • 2篇水稳性
  • 2篇水稳性团聚体
  • 2篇土壤有机
  • 2篇土壤有机碳
  • 2篇团聚体
  • 2篇秸秆
  • 2篇秸秆还田
  • 2篇还田模式
  • 2篇不同秸秆
  • 1篇冬小麦
  • 1篇冬小麦-夏玉...
  • 1篇有机碳储量
  • 1篇有机碳分布
  • 1篇有机碳矿化
  • 1篇玉米

机构

  • 6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6篇孙汉印
  • 5篇王旭东
  • 5篇姬强
  • 3篇王勇
  • 2篇刘帅
  • 1篇岳西杰
  • 1篇葛玺祖

传媒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5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夏玉米复种连作系统土壤有机碳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33
2014年
在连续8年田间定位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关中平原冬小麦一夏玉米复种连作系统2008--2009年连续两个生长季期间不同耕作措施(结合秸秆还田和不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耕作,保护性耕作有利于土壤有机碳、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的提高,其中在“深松+秸秆还田”耕作模式下的增幅最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30cm土层增幅达到19.5%,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提高了16.9%和20.5%,而免耕模式则有效提高了0~10cm土层有机碳含量.在该地区土壤和气候条件下,深松结合秸秆粉碎还田是最理想的耕作模式,最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累积,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
姬强孙汉印Taraqqi AK王旭东
关键词:耕作模式土壤容重土壤有机碳水分利用效率
耕作措施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被引量:56
2012年
通过9a不同耕作的定位试验,研究了深松、旋耕、免耕和传统耕作4种耕作措施对关中塿土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有机碳垂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深松、旋耕、免耕措施均提高了0~40cm土层中>2mm和0.25~2mm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和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而传统耕作相应地增加了0~40cm土层中0.053~0.25mm微团聚体和<0.053mm粘砂粒含量及其有机碳贡献率。同时深松、旋耕、免耕措施提高了各土层总有机碳和耕层0~10cm所有级别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相比较而言,深松的作用效果更大。秸秆还田进一步提高了各土壤层次上总有机碳和所有级别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及大团聚体的形成与稳定。在玉米秸秆不还田的条件下,隔年深松比连年深松更有利于0~30cm大团聚体形成及总有机碳和各级别团聚体有机碳的积累。
王勇姬强刘帅孙汉印王旭东
关键词:耕作措施水稳性团聚体
农田和果园土壤有机碳氧化稳定性和储量差异被引量:8
2012年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机碳的含量和性质变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黄土高原南部高原沟壑区(长武地区)塬面上农田以及不同树龄的果园为对象,研究了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难氧化有机碳含量,比较了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的氧化稳定系数(Kos)和有机碳密度差异。结果显示,该区域果园表层土壤总有机碳的整体水平与农田相当,但果园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随果园年限增长有降低的趋势。在土壤剖面中,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及难氧化有机碳都随深度下降而下降的趋势;而Kos值随剖面深度和果园年限增长而呈升高的趋势。0~2 m土壤剖面有机碳储量从高到底顺序是:农田>新果园(小于5年果园)>盛果期果园(10~15年果园)>老果园(15年以上果园)。以农田为基准,在0~200 cm厚度土层中,新果园有机碳储量下降了6.1%,盛果期果园下降了9.3%,老果园有机碳储量下降了22.4%。说明随着果园年限的增长,土壤有机碳储量降低。
葛玺祖岳西杰孙汉印姬强王旭东
关键词:有机碳果园有机碳储量
关中平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研究
近年来全球气温持续变暖,温室气体减排和土壤碳固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的研究成为全球土壤有机碳研究领域的热点。土壤有机质较高的背景值,以及自然条件下土壤的较大变异使得其很难去衡量土壤管理和农业措施在短期...
孙汉印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
文献传递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分布及其氧化稳定性研究被引量:61
2012年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模式条件下土壤团聚体分布、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及其氧化稳定性。结果显示:不同秸秆方式对各级别团聚体影响有差异,秸秆还田降低了微团聚体(〈53μm)的含量,增加了大团聚体(〉2000μm)和中微团聚体(250~53μm)的含量;在不同的还田模式下,总体看来小麦秸秆高留茬还田、玉米秸秆粉碎旋耕直接还田或覆盖还田对团聚体的分布影响较大。短时期内不同秸秆还田处理对团聚体稳定性影响较小。在小麦秸秆粉碎旋耕直接还田条件下,玉米秸秆粉碎旋耕直接还田更有利于大级别团聚体(〉250μm)中有机碳的增加;在小麦秸秆不还田情况下,玉米秸秆粉碎旋耕直接还田或覆盖深松还田则有利于小级别团聚体中有机碳的提高。秸秆还田提高了较大团聚体(〉2000μm和250~2000μm)有机碳的氧化稳定性。降低了较小团聚体(〈53μm)有机碳的氧化稳定性。在同一小麦秸秆还田模式下,玉米秸秆粉碎旋耕直接还田有利于较大团聚体氧化稳定性的提高。相关分析表明:团聚体的平均几何直径(GMD)与250~53μm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和〈53μm级别团聚体数量关系最密切。
孙汉印姬强王勇王旭东
关键词:秸秆还田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
土壤颗粒有机碳和矿质结合有机碳对4种耕作措施的响应被引量:24
2012年
以陕西关中平原中部耕作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深松、旋耕、免耕和统耕作4种耕作方式在秸秆还田和不还田条件下对土壤颗粒有机碳和矿质结合态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耕作,深松、旋耕和免耕处理都使土壤颗粒碳(POC)含量增加,但在秸秆还田下相应增加幅度更大,在0-10cm土层颗粒碳增加20.71%~69.25%,表现出深松>旋耕>免耕>传统耕作的顺序,而对其他10-20cm,20-30cm,30-40cm土层的颗粒碳影响较小。在同一种耕作模式下,秸秆还田的与无秸秆还田的相比,深松、旋耕、传统耕作使土壤POC增加了9.17%~26.61%,其中以传统耕作措施的提高幅度最大。在秸秆不还田条件下,各耕作处理矿质结合态有机碳的差异较小,但在秸秆还田条件下,旋耕促进了土壤矿质结合态有机碳(MOC)的增加,比对照(传统耕作)提高了22.98%。从土壤有机碳的角度考虑,深松和旋耕并结合秸秆还田是较适合于当地土壤条件的耕作模式。
姬强孙汉印王勇刘帅王旭东
关键词:耕作措施秸秆还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