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冬梅
- 作品数:11 被引量:55H指数:6
- 供职机构:金华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感染前后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分析被引量:10
- 2017年
-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影响因素及真菌感染前后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情况,为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医院2010年1月-2015年12月血液科恶性血液病患者1000例,将其中164例IFI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164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IFI的影响因素及PCR法检测肠道菌群情况。结果急性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有基础疾病、应用糖皮质激素、抗菌药物应用时间>7d、抗菌药物种类>2种、白细胞计数≤1.0×109/L者IFI的发生率高于淋巴瘤+慢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无基础疾病、未应用糖皮质激素、抗菌药物应用时间≤7d、抗菌药物种类≤2种、白细胞计数>1.0×109/L者(P<0.05);应用糖皮质激素、抗菌药物种类>2种、白细胞计数≤1.0×109/L是IF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恶性血液病IFI感染时外周血淋巴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水平(1.13±0.67、7.46±2.14、0.27±0.03)×109/L均明显低于感染前(9.02±1.04、38.24±11.43、3.52±0.86)×109/L(P<0.05);观察组感染前和感染时肠道真菌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感染前和感染时细菌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感染时真菌量高于感染前(P<0.05),观察组感染时细菌量低于感染前(P<0.05)。结论应用糖皮质激素、抗菌药物种类>2种、白细胞计数≤1.0×109/L是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和肠道真菌量增加、细菌量减少有关。
- 马闪珊赵硕孙冬梅黄俊伟
- 关键词:侵袭性真菌恶性血液病肠道菌群
- 血小板增多症导致假性高血清钾的原因分析及纠正
- 2011年
- 目的分析血小板增多症导致假性高血清钾的原因及纠正。方法 65例血小板数大于500×109/L的患者,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血清钾浓度与血浆钾浓度。结果血小板增多症血清钾为(5.82±2.33)mmol/L,正常对照组为(4.45士1.57)mmol/L;血小板增多症血浆钾为(4.89±1.01)mmol/L,正常对照组为(4.77士1.36)mmol/L,两组血清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血浆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增多可导致假性高血清钾血症,肝素锂抗凝血可纠正假性高血清钾。
- 庄顺红傅冠华孙冬梅徐瑞龙胡慧仙赵明哲
- 关键词:血小板增多症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8水平与患者Mayo分层及肾功能损伤的关系被引量:12
- 2020年
-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与患者Mayo分层及肾功能损伤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8年7月在本院血液内科被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的11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抽取外周血检测血清中IL-6、IL-8,对患者病情进行Mayo分层,对比不同Mayo分层患者IL-6、IL-8水平,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探讨患者肾脏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高危组患者IL-6、IL-8水平分别为(64.5±14.8)mg/L、(72.2±12.9)mg/L,明显高于中危、标危组患者,IL-6、IL-8与患者Mayo分层、肾功能损伤、预后均成正相关(r值分别为0.29、0.38、0.36和0.45、0.038、0.38,P<0.05);而与治疗效果均成负相关(r值分别为-0.52和-0.5,P<0.05),证实IL-6、IL-8、蛋白尿(P<0.05)均是患者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IL-6、IL-8水平与患者肾功能衰竭和病情危险程度密切相关。
- 庄顺红胡慧仙何芳胡英萍孙冬梅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肾功能
- 过敏原检测在慢性荨麻疹中的临床意义
- 目的:了解本地区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吸入性和食入性过敏原情况,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艾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AutoBlot System敏筛过敏原检测系统进行过敏原SIgE检测。采用西门子公司的化学发光仪系统进...
- 方莉萍邵丽佳孙冬梅胡俊青
-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检测阳性率吸入性过敏原
- 文献传递
- 一种真空采血管放置架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真空采血管放置架,包括底板及设置在底板上的至少一层放置台阶,所述底板位于最下层放置台阶前方的上表面以及放置台阶的台阶面上均间隔设有若干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底板位于最下层放置台阶前方的上表面及各台阶面分...
- 方莉萍浮苗吴俊琪林树梁吴朝霞胡俊青孙冬梅
- 男性泌尿生殖道炎症患者病原体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男性泌尿生殖道炎症患者病原体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以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013年1-12月1 092例男性泌尿生殖道炎症患者标本进行沙眼衣原体、支原体属、淋菌、细菌、真菌的联合检测,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 092例男性泌尿生殖道炎症患者送检的标本共查出阳性标本444例,总阳性率40.66%,其中沙眼衣原体阳性122例,阳性率11.17%;支原体属224例,阳性率20.51%;细菌58例,阳性率5.31%;真菌4例,阳性率0.37%;多重混合感染34例,占3.11%。结论男性泌尿生殖道炎症以非淋菌性为主,支原体属感染排首位,其次为沙眼衣原体、淋菌混合感染占一定的比例,多种病原体的联合检测可以全面地反应患者的感染情况,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 郑雅萍朱以军潘芸孙冬梅
- 关键词:泌尿生殖道炎症病原体
- 过敏原检测在慢性荨麻疹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9
- 2019年
- 目的了解本地区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吸入性和食入性过敏原情况,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AutoBlot System 敏筛过敏原检测系统进行过敏原 SIgE 检测,采用西门子公司的化学发光仪系统进行总 IgE 检测。结果 394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中总 IgE 阳性率为 68. 0%,sIgE 阳性率为 58. 6%,吸入性过敏原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食入性过敏原检测阳性率;吸入性过敏原检测阳性率前 3 位是户尘螨/粉尘螨、猫/狗毛皮屑、矮豚草/蒿;食入性过敏原检测阳性率前 3 位是鸡蛋白、牛奶、鱼/虾/蟹;成人组 SIgE 过敏原阳性率明显高于儿童组。结论慢性荨麻疹患者以吸入性过敏原为主,吸入性过敏原是诱发慢性荨麻疹的重要因素,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过敏原检测,找出致病原因,对慢性荨麻疹的预防、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方莉萍邵丽佳孙冬梅胡俊青
-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特异性过敏原
- 重症监护病房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爆发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分离的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耐药性和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金华市中心医院ICU患者分离出的13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进行耐药性分析,同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法进行recA基因检测,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并通过基于局部比对算法的搜索工具(BLAST)进行同源性比对。结果 ICU分离的13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耐药模式完全一致,除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复方新诺明外,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氨苄西林、氨曲南、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头孢替坦、亚胺培南、氨苄西林/舒巴坦、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呋喃妥因等13种常用抗菌药物均表现为耐药。测序结果显示:ICU来源的13株菌株均为同一基因型(Ⅲ型基因),同源性100%;BLAST比对显示,13株菌株rec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洋葱伯克霍尔德菌recA基因序列片段的同源性为99%。结论本院ICU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爆发感染为同一基因型克隆株所致,该克隆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强,应用分子流行病学技术追溯其来源对感染的控制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朱以军单小云应华永孙冬梅郑雅萍卜黎红马闪珊童碧君
- 关键词:洋葱伯克霍尔德菌重症监护病房分子流行病学
- EB病毒抗体检测对诊断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价值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者EB病毒抗体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67例IM患儿及60例健康儿童EBV-CA-IgM、EBV-CA-IgG,采集EDTA抗凝血标本进行涂片、瑞氏染色、镜检异型淋巴细胞,并进行分析。结果在167例IM患儿中,EBV-CA-IgM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10%比例IM患儿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且EBV-CA-IgM和异型淋巴细胞存在相关性(χ2=6.39,P<0.05)。结论 EBV-CA-IgM是早期诊断IM的重要指标,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检测是实验室辅助诊断IM的重要方法,EBV-CA-IgM与异型淋巴细胞联合检测可提高IM诊断的准确性,以弥补单独检测所致的漏诊。
- 马闪珊邵丽佳孙冬梅
- 关键词:EB病毒抗体异型淋巴细胞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2型糖尿病患者蛋白尿分型与肾损伤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蛋白尿分类及其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3年8月517例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和尿α1-微球蛋白肌酐比值(MCR)将患者分为无蛋白尿组和蛋白尿组;其中蛋白尿类型分为混合型、肾小球型和肾小管型。结果三种蛋白尿类型以混合型蛋白尿为主;糖尿病病程>10年的患者混合型蛋白尿比例最高。女性患者的肾小管型蛋白尿占比低于男性(P<0.05);饮酒史影响蛋白尿结果(P<0.001);年龄>60岁组混合型蛋白尿高于<60岁患者(P<0.001),服用ACEI/ARB药物肾小球型蛋白尿高于未服用药物组(P=0.01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糖尿病病程>10年患者发生混合型蛋白尿的风险最高(OR=2.46,95%CI:1.51~3.87,P=0.001);年龄和性别均是肾小球型和肾小管型蛋白尿的独立风险因素;男性肾小球蛋白尿风险低于女性(OR=0.71,P=0.009),但男性发生肾小管蛋白尿风险高于女性(OR=1.65,P=0.001)。收缩压仅与肾小球型蛋白尿风险有关(OR=1.02,P=0.021),HbAlc分别与混合型蛋白尿及肾小管型蛋白尿风险有关(P<0.001)。结论糖尿病病程>10年的患者中混合型蛋白尿较为常见,且性别、年龄及HbA1c水平是影响蛋白尿类型的独立风险因素,提示针对性风险评估与个体化管理在预防糖尿病肾损伤中的重要性。
- 孙冬梅马拥军王华斌
- 关键词:2型糖尿病肾小球损伤肾小管损伤蛋白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