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秋煊
- 作品数:12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泰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试论“比德”的形式特征和思想内涵
- 2009年
- “四君子”是我国文人常用的“比德”对象。“比德说”在我国源远流长。从修辞学和艺术表现形式、表现手法来看,“比德”所运用的主要是比喻、类比和象征的手法。从思想内涵来看,我国古代诗文的“比兴”主要是指“比德”。“比德”具有极其丰富的道德人格内涵和较强的伦理色彩。“比德”的哲学基础是我国独特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哲学观、人生观。“比德”的本质实际上是人的个性均确证与实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 吴秋煊
- 关键词:伦理内涵异质同构
- 试析《再别康桥》意象的运用和情感的变化被引量:6
- 2009年
- 《再别康桥》中意象的运用在继承我国文学传统的同时又有所变化,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统一的境界。而情感的变化轨迹一波三折,读来让人回肠荡气。
- 吴秋煊
- 关键词:意象情感情景交融
- 单句和复句的区别问题被引量:2
- 2002年
- 单句和分句的区别是《马氏文通》出版以来语法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1957年曾经在刊物上展开过讨论,最后也没有得出一致的意见。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主要原因是大家所提的标准大笼统,所举例证太少,不足以反映语言实际的概貌。单复句的区分,应在分析大量语言实例的基础上,提出便于操作的标准:以结构关系为主,主要看有几套句子成分;此外还要看语音停顿、关联词语和意义关系。
- 秦存钢吴秋煊
- 关键词:单句复句语法句子形式主语现代汉语
- 《狂人日记》忧患意识的表现方式——寓言式象征
- 2005年
- 吴秋煊
- 关键词:忧患意识《狂人日记》寓言式精神创伤文化历史历史学家
- 一首欲望的协奏曲——《麦克白》
- 2011年
- 文艺复兴晚期,个性解放走向了极端——纵欲,而《麦克白》正是莎士比亚对泛滥的欲望的审美观照。在这部悲剧中,作者不仅写了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欲望的毁灭,还写了班柯、马尔康等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人欲望的挣扎和毁灭,体现了莎士比亚戏剧丰富性、生动性、个性化的特点。
- 吴秋煊
- 关键词:丰富性协奏曲欲望毁灭潜文本
- 文学作品“理解的前结构”与欣赏活动中的“偏见”被引量:1
- 2002年
- 文学作品“理解的前结构”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前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二是理解者自身在理解前所具备的各种条件。“理解的前结构”的差异与变化,会使读者产生一些偏离于文学作品审美内涵的“偏见”。所以文学作品不是一个自足的封闭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欣赏的历史就是“偏见”的历史。
- 吴秋煊
- 关键词:文学欣赏偏见审美
- 试析堂吉诃德和狂人形象的共通性被引量:1
- 2009年
- 《堂吉诃德》和《狂人日记》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两个经典文本,堂吉诃德和狂人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典型形象,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性、继承性和共同性。从写作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来看,具有相似性;从写作目的来看,都是揭露和批判封建政治和其文化精神支柱;堂吉诃德和狂人都是“他者”形象;堂吉诃德和狂人的归宿是相类似的。
- 吴秋煊
- 关键词:堂吉诃德狂人新文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