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秋煊

作品数:12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泰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2篇文化
  • 2篇狂人
  • 1篇单句
  • 1篇新文化
  • 1篇新文化运动
  • 1篇意象
  • 1篇异质同构
  • 1篇忧患
  • 1篇忧患意识
  • 1篇语法
  • 1篇欲望
  • 1篇寓言
  • 1篇寓言式
  • 1篇日记
  • 1篇审美
  • 1篇史学
  • 1篇史学家
  • 1篇四君子
  • 1篇他者
  • 1篇堂吉诃德

机构

  • 6篇泰山学院
  • 1篇泰安师范专科...

作者

  • 7篇吴秋煊
  • 1篇秦存钢

传媒

  • 4篇现代语文(上...
  • 1篇泰安师专学报
  • 1篇岱宗学刊(泰...
  • 1篇现代语文(理...

年份

  • 1篇2011
  • 3篇2009
  • 1篇2005
  • 2篇200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试论“比德”的形式特征和思想内涵
2009年
“四君子”是我国文人常用的“比德”对象。“比德说”在我国源远流长。从修辞学和艺术表现形式、表现手法来看,“比德”所运用的主要是比喻、类比和象征的手法。从思想内涵来看,我国古代诗文的“比兴”主要是指“比德”。“比德”具有极其丰富的道德人格内涵和较强的伦理色彩。“比德”的哲学基础是我国独特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哲学观、人生观。“比德”的本质实际上是人的个性均确证与实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吴秋煊
关键词:伦理内涵异质同构
试析《再别康桥》意象的运用和情感的变化被引量:6
2009年
《再别康桥》中意象的运用在继承我国文学传统的同时又有所变化,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统一的境界。而情感的变化轨迹一波三折,读来让人回肠荡气。
吴秋煊
关键词:意象情感情景交融
单句和复句的区别问题被引量:2
2002年
 单句和分句的区别是《马氏文通》出版以来语法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1957年曾经在刊物上展开过讨论,最后也没有得出一致的意见。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主要原因是大家所提的标准大笼统,所举例证太少,不足以反映语言实际的概貌。单复句的区分,应在分析大量语言实例的基础上,提出便于操作的标准:以结构关系为主,主要看有几套句子成分;此外还要看语音停顿、关联词语和意义关系。
秦存钢吴秋煊
关键词:单句复句语法句子形式主语现代汉语
《狂人日记》忧患意识的表现方式——寓言式象征
2005年
吴秋煊
关键词:忧患意识《狂人日记》寓言式精神创伤文化历史历史学家
一首欲望的协奏曲——《麦克白》
2011年
文艺复兴晚期,个性解放走向了极端——纵欲,而《麦克白》正是莎士比亚对泛滥的欲望的审美观照。在这部悲剧中,作者不仅写了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欲望的毁灭,还写了班柯、马尔康等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人欲望的挣扎和毁灭,体现了莎士比亚戏剧丰富性、生动性、个性化的特点。
吴秋煊
关键词:丰富性协奏曲欲望毁灭潜文本
文学作品“理解的前结构”与欣赏活动中的“偏见”被引量:1
2002年
文学作品“理解的前结构”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前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二是理解者自身在理解前所具备的各种条件。“理解的前结构”的差异与变化,会使读者产生一些偏离于文学作品审美内涵的“偏见”。所以文学作品不是一个自足的封闭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欣赏的历史就是“偏见”的历史。
吴秋煊
关键词:文学欣赏偏见审美
试析堂吉诃德和狂人形象的共通性被引量:1
2009年
《堂吉诃德》和《狂人日记》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两个经典文本,堂吉诃德和狂人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典型形象,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性、继承性和共同性。从写作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来看,具有相似性;从写作目的来看,都是揭露和批判封建政治和其文化精神支柱;堂吉诃德和狂人都是“他者”形象;堂吉诃德和狂人的归宿是相类似的。
吴秋煊
关键词:堂吉诃德狂人新文化运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