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建
- 作品数:21 被引量:40H指数:4
- 供职机构:文山州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体外循环围术期血浆MDA、XO、UA和红细胞SOD含量的动态观察
- 1991年
- 作者对10例体外循环手术患者在转流平衡后,主动脉阻断后15分钟及主动脉开放后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180分钟时的血浆丙二醛(MDA),黄嘌呤氧化酶(XO),尿酸(UA)以及红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表明:主动脉开放后MDA、XO、UA明显升高,而SOD明显降低。认为:体外循环围术期有大量的氧自由基生成,XO可能是氧自由基生成的重要途径。
- 肖锡俊田子朴吴兴建尹秋熙黄旭中袁宏声梁少伟石应康
- 关键词:体外循环黄嘌呤氧化酶
- 改良漏斗胸矫治术的临床研究
- 陈锡霖吴兴建何静代建川张思源冯小勇
- 该课题为改良漏斗胸矫治术的临床研究。至2004年8月对5例漏斗胸患儿实施了该项手术,5例患儿1例破右侧胸膜,术中嘱麻醉师膨肺后修补破口,未发生气胸。5例出血量100-200ml。术后2天下床活动,7-14天出院。随访1-...
- 关键词:
- 关键词:漏斗胸
- 导管接触性溶栓与系统性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对比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应用导管接触性溶栓以及系统性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抽取82例2016年1月—2017年12月该院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所选抽取对象依照其治疗方式的差异分为对比组(n=39)和探讨组(n=43),给予所有患者抗凝治疗,对比组患者在常规基础上应用系统性溶栓治疗,探讨组患者联合应用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结果经过治疗后2组患者病情均有好转,探讨组患者病情痊愈率为55.81%,对比组为38.46%,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96 0,P=0.028 4)。治疗后探讨组患者双侧小腿周径差为(1.0±0.4)cm,对比组患者为(2.1±0.5)cm,探讨组患者双侧大腿周径差为(1.1±0.3)cm,对比组患者为(2.3±0.4)cm,治疗后探讨组患者双侧小腿周径差小于对比组患者,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20 5,P=0.028 1),双侧大腿周径差小于对比组患者,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95 0,P=0.042 4)。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应用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效果更加理想,有助于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加快静脉再通速度。
- 尚中忍吴兴建张思源朱荣家焦健宇
-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
-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分析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分析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急性DVT患者3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16例)和对照组(14例),对照组给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常规抗凝、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常规抗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3、7、14 d时患侧与健侧肢体周径差明显小于对照组,患侧大小腿消肿率、髂股静脉完全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静脉通畅度评分、尿激酶使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DVT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 吴兴建尚中忍李应菊张思源朱荣家
- 关键词:下腔静脉滤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 改良漏斗胸矫治术的临床研究
- 2013年
- 目的总结分析从2002年10月—2004年8月实施5例改良漏斗胸矫治术的诊疗过程,讨论提高疗效的因素。方法对5例重度漏斗胸患儿实施改良矫治术。结果 1例破右侧胸膜,术中修补未发生气胸。5例出血量100~200mL,7~14d出院。随访1~2年外观效果良好。结论改良漏斗胸矫治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出血少,疗效满意。
- 吴兴建代剑川张思源
- 关键词:漏斗胸
- 腋下小切口在自发性气胸的临床应用体会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经腋下小切口开胸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5年2月至2009年12月采用腋下小切口治疗的23例肺大疱合并自发性气胸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中对较大的肺大疱采用楔形切除、重叠褥式缝合;较小的肺大疱予以结扎.结果 23例术后1~3d拔除胸腔引流管,均治愈,随访3~24个月无气胸复发病例.结论经腋下小切口开胸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安全,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可靠.
- 陈锡霖代建川吴兴建
- 关键词:自发性气胸腋下小切口
- 完全穿刺技术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完全穿刺技术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44例腹主动脉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完全穿刺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完全穿刺技术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可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其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吴兴建尚中忍张思源焦健宇陈锡霖朱荣家
- 关键词: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
- XGBoost模型对Stanford B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死亡的预测分析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基于XGBoost模型探讨影响Stanford B型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患者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2年2月—2019年6月于云南省文山州人民医院住院诊断的Stanford B型AAD患者22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26例,女性100例,平均年龄为(61.24±4.25)岁;根据患者出院时结局分为存活组( n=129)和死亡组( n=97),其中自动放弃治疗并离院者视为死亡组,若在研究期间患者多次入住云南省文山州人民医院,仅选取首次诊断为Stanford B型AAD的临床数据进行研究。收集受试对象的临床资料、血液学指标等,使用XGBoost模型预测Stanford B型AAD患者术后死亡的快速诊断,并与传统的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比较。 结果:XGBoost模型中,按照重要度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排序,排名前6位的分别是:高血压、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D-二聚体、心率,其中高血压和NLR对Stanford B型AAD患者术后死亡的影响最大。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对这2个模型预测效能进行比较发现,在训练集中,XGBoost模型的预测效能显著强于Logistic回归模型,而在验证集中,两者效能相当。2种方法构建的预测模型中最终都纳入了高血压、NLR、CRP、WBC、D-二聚体、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手术治疗等自变量。结论:XGBoost模型可用于对Stanford B型AAD患者术后死亡的预测分析,其诊断性能在训练集中优于Logistic回归模型,在验证集中与后者相当。高血压和NLR是预测Stanford B型AAD患者术后死亡最重要的因素。
- 张思源吴兴建尚中忍朱荣家焦健宇雷连广
- 关键词:急性主动脉夹层术后死亡
- 法乐氏四联症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
- 吴兴建陈锡霖张思源何静代建川李应菊冯小勇陈冬
- 法乐氏四联症(TOF)是最常见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能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本病患者若不经外科治疗,很难存活到成年,并且生活质量低下,难以正常学习工作。目前随着心脏外科的发展,对TOF的基础病理和临床不断深入,绝大多数TOF...
- 关键词:
- 关键词:四联症
-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临床研究
- 陈锡霖吴兴建何静代建川李建萍李应菊孔庆丽李朝标李劲松
- 从2002年7月开始,该院开展了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临床应用及研究。为6例风湿性心脏瓣膜患者实施了手术,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30-45岁,均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2例为重度二尖瓣狭窄,4例为重...
- 关键词:
- 关键词: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脏机械瓣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