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个体化治疗非发酵菌所致VAP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抗生素的个体化疗程在治疗非发酵菌所导致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的效果。方法分析127例VAP患者细菌构成及耐药性情况,并对抗生素固定疗程组(68例)和个体化治疗组(59例)的预后进行比较。结果 VAP的主要非发酵菌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且该4种菌株均表现为较高的耐药性。ICU住院时间、肺炎复发与抗生素的疗程及联合使用显著相关(<0.05)。结论抗生素治疗的个体化疗程方案治疗可降低肺炎复发率和缩短住院时间。 沈婷 吴立峰 吕建森关键词:抗生素类 非发酵菌 肺炎 下腔静脉膨胀指数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达标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研究床旁超声测量计算下腔静脉膨胀指数(d IVC),评估其与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达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入选感染性休克患者31例,分为常规组和下腔静脉组(IVC组)。常规组监测CVP、MAP、SCVO2、动脉血乳酸、每小时尿量,IVC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监测d IVC,以d IVC阈值18%为临界点,患者出现容量无反应时减缓补液速度并加用多巴酚丁胺注射液强心治疗。记录液体复苏前及液体复苏后6、24及72小时上述数据,比较两组液体入量差异,6小时乳酸清除率差异,应用多巴酚丁胺差异及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28天死亡率差异。结果两组6小时液体复苏达标率、6小时乳酸清除率无显著差异,IVC组6、24小时液体入量均显著少于常规组,IVC组应用多发酚丁胺早于常规组,但两组ICU住院时间及28天死亡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床旁超声测量下腔静脉膨胀指数有助于感染性休克早期目标导向治疗达成,减少液体入量,有助于早期应用强心药物处理心肌抑制。 沈婷 柳芳莉 吕建森 赵敏娜 吴立峰关键词:感染性休克 早期目标导向治疗 预后 静脉灌注法降温与降温毯体表降温对重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效果比较 2015年 目的比较采用静脉灌注法血管内降温与降温毯体表降温达到亚低温治疗对重型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凝血功能、内环境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3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重型DAI患者,随机分为血管内降温组和降温毯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达到亚低温目标温度的时间和治疗期间凝血功能障碍及内环境紊乱发生率,按照格拉斯哥转归量表进行预后评估。结果血管内降温组达到目标温度时间显著短于降温毯组,肌颤发生率更低;两组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低血钾发生率、28天死亡率及预后改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采用血管内降温与降温毯体表降温达到亚低温治疗对重型DAI患者凝血功能、内环境及预后影响无统计学差异,血管内降温达到目标温度时间更短,肌颤发生率低且轻微。 吕建森 沈婷 吴立峰关键词:亚低温 弥漫性轴索损伤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分析 2020年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COVID-19患者入院前1周、入院后直至出院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方案。结果 9例患者临床首发表现呈现多样化,主要有发热、咽痛、咳嗽、咳痰及腹泻等,可伴有乏力、恶心、纳差、四肢酸痛等表现。实验室检查普遍白细胞计数不高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有下降,部分转氨酶升高。经盐酸阿比多尔、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干扰素、磷酸氯喹辅以中医药抗病毒治疗后除1例重症患者,其余患者病情有不同程度缓解。结论加强对COVID-19临床表现的认识,尽早隔离,并正确评估及严密监测病情,尽早给予干预措施,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吕建森 吴立峰 黄冠成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 儿茶素对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组胺受体表达和血清IL-4、IL-33、组胺水平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讨儿茶素的抗变应性鼻炎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卵白蛋白制备AR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实验分为模型组,低、中、高剂量儿茶素[100、200、400 mg/(kg·d)]组、西替利嗪组[20 mg/(kg·d)],每组灌胃给药,连续给药14 d。采用叠加量化计分法评价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部行为学症状改变;运用伊文思蓝法、变色素2R染色法和甲苯胺蓝染色法分别检测鼻黏膜血管通透性、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数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鼻黏膜组胺受体(Histamine H1 receptor, H1R)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IL-4、IL-33、组胺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儿茶素和西替利嗪组大鼠抓绕鼻、打喷嚏和流清涕等鼻部行为学症状显著缓解(P<0.05或P<0.01);鼻黏膜血管通透性、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数量、H1R表达水平和血清IL-4、IL-33、组胺水平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且儿茶素的作用效果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高剂量儿茶素对AR大鼠的疗效优于西替利嗪。结论:儿茶素可能通过下调组胺发挥抗变应性鼻炎药理效应,并可通过降低血清IL-33、IL-4水平减轻组胺引起的炎症反应。 金建波 吕建森 顾兵 蒋杉杉 罗蒙关键词:变应性鼻炎 儿茶素 西替利嗪 组胺 3种镇静镇痛药物干预方案治疗颅脑外伤患者的成本-效果分析 目的:比较3种镇静镇痛药物干预方案治疗颅脑外伤住院患者的成本-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选择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4-10的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时间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在给予舒... 金建波 吕建森 王红波 沈佳琦 谢一鸣 黄坊坊关键词:颅脑外伤 镇静镇痛 药物经济学评价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超敏C-反应蛋白在1例治愈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被引量:7 2020年 在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发现一种新型冠状病毒,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20年2月11日将其命名为"2019-nCoV".目前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认识不足,其临床表现多样化,造成治疗困难.现就1例治愈的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特别是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CT影像动态演变结果进行分析,发现NLR和hs-CRP在疾病转变的过程中对临床治疗有指导作用. 吕建森 徐勋 徐洪铭 徐世文 吴立峰 黄冠成关键词:C-反应蛋白 劳力性热射病合并MODS的集束化治疗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4 2013年 热射病(heatstroke,HS)为致命性中暑,主要临床表现为高体核温度(40℃~47℃)、皮肤干热及中枢神经系统异常,重症患者可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1]。美国每年死于Hs的至少240人,由于病情严重程度和年龄的不同, 沈婷 吴立峰 吕建森关键词:热射病 集束化治疗 预后分析 MODS 劳力性 中枢神经系统异常 护理干预在危重症经鼻胃管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3 2019年 危重症患者常是各种疾病进展至最严重的阶段,机体一个或多个脏器或系统发生严重的功能障碍,因此机体处于高度的应激状态:即分解代谢加速而合成代谢受抑制。但危重症患者往往无法自主进食,更加重患者的营养缺乏的情况,进一步恶化病情。对危重症患者早期使用肠内营养(EN)有效阻止患者体内高分解代谢状况的加剧,纠正其负氮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力,对患者的康复及预后有着重要的作用[1]。现为提高对此类患者的护理水平,进行如下临床试验。 马丽娟 方芳 吕建森 俞亿青 沈敏丽关键词:负氮平衡 护理干预 护理水平 疾病进展 营养缺乏 劳力性热射病的集束化治疗及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劳力性热射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有效临床综合救治方法。方法收集14例劳力性热射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早期集束化临床干预治疗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14例病人平均ICU住院时间10.9天,机械通气时间6.8天,1... 沈婷 吴立峰 吕建森关键词:劳力性热射病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集束化治疗 预后分析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