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精明
- 作品数:34 被引量:2,137H指数:18
-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 从SARS看社会危情中的两种逻辑与对策被引量:1
- 2003年
- 2 0 0 3年春天 ,一种后来被称作“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的传染病突如其来 ,全中国乃至全人类都被震惊了。由于党和政府的果断决策、医护人员的舍身忘我和全社会的通力合作 ,抗击SARS的战役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与此同时 ,社会各界包括人文社会领域展开了对于生命、伦理、环境、科技等方方面面的广泛思考 ,普遍认为 ,SARS对人们的挑战不仅在技术和社会层面 ,同时也在道德和伦理层面。本期以“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 :SARS的哲学警思”为题 ,邀请郝永平、刘精明、杨通进、段伟文、张羽佳、张立波等博士发表各自的观点。郝永平博士从哲学的视角对危机的内涵、特征及现代走向等问题进行探究与追问 ,以强化人们的危机意识。刘精明博士从对社会突发的危情事件处理入手 ,探讨了生活世界的逻辑和科学技术世界中的逻辑两者之间的平衡与策略性的优先时序问题。杨通进博士评述了环境伦理学就保护动物提供的四种由弱渐强的伦理理据 ,并就具体的实践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段伟文博士提出 ,为了应对当代社会的“非典型风险”或“非典型变局” ,需要具有前瞻性和动态适应性的公共政策 ,而这更进一步呼唤一种“责任的公共政策哲学”。张羽佳博士把理论探索与典型分析结合起来 ,着重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
- 刘精明
- 关键词:SARS社会平衡社会生活秩序文化自觉
- 扩招时期高等教育机会的地区差异研究被引量:54
- 2007年
- 本文在较充分的数据采集基础上,通过构建高等教育毛录取率指标,并利用泰尔指教及基尼系数,分析和评价了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机会的省际差异与地区差异的变化过程。实证结果表明,随着高等教育机会总量的扩大,省际之间总体性不平等程度明显下降,但个别省份之间的两极分化也在加剧。对此,作者从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综合均衡约束的角度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解释,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区域差异问题的政策建议。
- 刘精明
- 高等教育扩展与入学机会差异:1978~2003被引量:218
- 2006年
- 自1978年中国高考制度恢复以来,社会阶层背景、本人职业位置、高中教育分流、城市等级、性别等因素对不同形式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存在着较大差异;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社会阶层背景的影响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变化态势:优势阶层的教育投资趋向转向正规的大学本科,因而他们在大学本科教育方面的机会优势则出现成倍扩大。同时,受过良好教育的体力劳动者的子代在获得各类高等教育机会时均保持并继续扩大着较高的机会优势。本研究采用GSS2003数据,分析技术为事件史的Cox比例风险模型。
- 刘精明
- 关键词:高等教育扩展社会阶层
- 教育与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关于中高级白领职业阶层的分析被引量:144
- 2001年
- 教育在阶级、阶层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运用历史事件方法,着重讨论了在我国体制改革的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教育文凭资格对人们流入中高级白领职业阶层产生了很大影响,进入中高级白领职业阶层的教育标准在改革过程中经历了由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再向正规高等教育逐步强化的过程。
- 刘精明
- 关键词:教育社会分层结构阶级形成
- 教育选择方式及其后果被引量:68
- 2004年
- 教育选择是教育与社会分层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教育选择是教育场域中各种力量之间的争斗过程,与教育场域中存在的三种主要力量(国家、社会阶层和个人)相对应,教育选择也存在三种基本的方式,即制度选择、社会选择和技术选择,这三种选择方式导致不同的教育选择后果。目前教育与社会分层研究中关于教育与社会阶层再生产的理论存在偏颇,实际上,优势社会阶层可能不断地为劣势阶层子弟所替代,从而实现一个社会的精英流动。
- 刘精明
- 关键词:教育选择社会阶层社会化功能教育体制考试制度
- 社会结构的建构理论与实践
- 刘精明
- 关键词:社会结构
- 阶层化:居住空间、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与阶层认同——我国城镇社会阶层化问题的实证研究被引量:274
- 2005年
- 本文利用GSS2 0 0 3的数据,集中探讨了中国城镇社会中客观阶层位置在有关社会领域中的后果和影响,居住模式、社会交往、生活方式和阶层意识构成了这一分析的4个维度。本文的基本结论是:在居住、交往和认同维度上,特别是在客观分层结构的两端,阶层化构成了主要的趋势;在生活方式维度上阶层化的趋势则比较模糊。
- 刘精明李路路
- 关键词:社会交往居住空间实证研究阶层认同居住模式
- 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机会不平等及其变化被引量:207
- 2008年
- 把握教育不平等的变化方式与变化条件是推进教育公平不可或缺的研究工作。因能力分化和结构授予所导致的机会不平等具有不同的变化机制,而家庭资源因其禀赋差异对两类不平等的影响各有侧重,为此,家庭资源可区分为内生性与外依性两种类型。基于第三、四、五次中国人口普查数据,就1976年至2000年间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机会不平等及其变化进行的实证检验表明,内生性家庭资源因其较少受外部社会条件和社会过程的干预,它们导致的教育不平等将是持久而稳定地增长的;而外依性家庭资源对机会不平等的影响则可能因教育扩展或其他大规模的平等化社会过程而下降,也可能在相反的社会条件下被强化。
- 刘精明
- 关键词:基础教育机会不平等
- “文革”事件对入学、升学模式的影响被引量:39
- 1999年
- 本文对比分析了“文革”期间不同入学风险组在获得不同阶段教育时的不同模式,发现“文革”事件只是在“文革”前期对高中教育的获得模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而对其他阶段的教育获得模式并无重大改变;在“文革”后期,教育获得的一般模式在各阶段教育都有更为强烈的回复。本文认为,面对“文革”的冲击,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或者努力抗拒这种冲击,或者利用这种冲击所造成的混乱,透过权力因素延续着教育获得模式中的代际影响;在教育机会获得模式中也存在包括社会记忆在内的制度性抗干扰并迅速恢复平衡的能力。“文革”这一历史事件对另一种制度性框架( 教育获得模式) 的影响,受制于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传统,因此它对一种制度性模式的影响是有限的。在结尾的讨论部分作者还对西方社会学界提出的一种反分层化的观点提出了质疑。本文运用历史事件的分析方法,使用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对此作了证明。
- 刘精明
- 关键词:教育获得教育机会劳动力市场传承模式社会记忆
- 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研究被引量:652
- 2012年
- 从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和空间模式两个视角理解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的特征,发现中国城镇化的突出特征是政府主导、大范围规划、整体推动、土地的国家或集体所有、空间上有明显的跳跃性、民间社会尚不具备自发推进城镇化的条件等。可将我国城镇化"推进模式"区分为七种类型:建立开发区、建设新区和新城、城市扩展、旧城改造、建设中央商务区、乡镇产业化和村庄产业化。政府主导的城镇化推进模式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制度创新性及灵活性,但如何更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促进政府与民众良性互动,以实现城市增长的公平正义,亦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 李强陈宇琳刘精明
- 关键词:城镇化动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