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燕晖

作品数:37 被引量:98H指数:5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7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8篇动脉
  • 13篇冠状
  • 13篇冠状动脉
  • 10篇外科
  • 8篇手术
  • 8篇搭桥术
  • 7篇动脉旁路
  • 7篇动脉旁路移植
  • 7篇心脏
  • 7篇体外循环
  • 7篇旁路移植
  • 7篇外科治疗
  • 7篇外循环
  • 6篇动脉旁路移植...
  • 6篇移植术
  • 6篇旁路移植术
  • 6篇颈动脉
  • 6篇冠脉
  • 5篇动脉狭窄
  • 5篇血流

机构

  • 35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37篇刘燕晖
  • 31篇李洪利
  • 27篇尚学斌
  • 21篇徐东
  • 18篇刘飞
  • 17篇张科峰
  • 16篇姚青
  • 11篇李杨
  • 6篇李雅琼
  • 3篇李学峰
  • 3篇任杰
  • 2篇华扬
  • 2篇焦力群
  • 2篇张建
  • 2篇杨禹
  • 2篇王悦华
  • 2篇张蕊
  • 1篇王建
  • 1篇孙玉成
  • 1篇李京宏

传媒

  • 5篇中国循证心血...
  • 4篇北京医学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解放军医学杂...
  • 2篇中国医刊
  • 2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中国临床医生...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中华老年多器...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国医疗设备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6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1
  • 1篇1998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房间隔缺损合并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的体外循环围术期管理: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报道1例房间隔缺损(ASD)合并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CFD)的诊治过程并文献复习。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住院治疗的1例在体外循环(CPB)下行不停跳心内直视缺损修补术的继发孔ASD合并CFD患者的临床资料,检索PubMed数据库,综合文献结果,探讨合并纤维蛋白原(FIB)缺乏的患者行CPB心脏手术的围术期管理经验。结果本例患者女,30岁,因体检发现ASD 8个月入院。入院时心脏超声检查示:房间隔中部回声中断约34 mm,彩色多普勒超声探及收缩期左向右分流,三尖瓣反流压差66 mmHg,估测肺动脉收缩压76 mmHg,射血分数(EF)64%。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120 s,凝血酶时间>240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180 s,FIB <0.6 g/L。术前连续静脉输注人FIB 4 g/d,维持血浆FIB>1.5 g。3 d后在CPB下行不停跳ASD修补术。术中输注人FIB 2 g,鱼精蛋白中和后再给予人FIB 2 g。手术时间3.5 h,CPB时间45 min。术后每天补充FIB 4 g,连续5 d。第3天拔除胸腔引流管,术后第7天出院,未发生出血及血栓栓塞并发症。3个月后门诊随访,患者手术切口愈合佳,复查心脏超声提示房间隔未见残余分流,EF为67%。检索PubMed数据库并手动筛选后共获得英文文献8篇,共875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低FIB血症患者,男604例(69.0%),女271例(31.0%);其中6篇为个案报告,包括婴幼儿1例(出生后5 d,体重2.5 kg),成人5例,均为男性。FIB缺乏的患者行CPB心脏手术,围术期需要补充FIB、冷沉淀或新鲜冰冻血浆,以预防术后严重的出血并发症。结论合并FIB缺乏的患者行CPB心脏手术,需根据血浆中FIB定量和凝血相关指标,做出个体化的围术期管理方案。
李杨李洪利齐德林冯磊李超丁瑞田刘燕晖尚学斌
关键词:心脏外科体外循环围术期管理
CBL教学法在急性主动脉夹层临床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22年
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是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大血管疾病,其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是住院医师培训的重点和难点。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是指以案例为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现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案的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及移动学习课程5个方面介绍了CBL教学法在AAD疾病教学工作中的初步探索过程。
李杨李洪利冯磊齐德林丁瑞田李超刘燕晖尚学斌王悦华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案例教学方法课程设计
26例心脏占位病变的诊断与外科治疗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总结心脏占位病变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探讨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心脏占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例,女16例,黏液瘤18例(69.2%),血栓4例(15.4%),恶性肿瘤4例(15.4%)。结果本组围手术期无患者死亡,随访22例,随访时间4个月~11年。黏液瘤组复发率5.6%(1/18),无远期死亡。血栓组远期死亡1例,恶性肿瘤组无远期生存。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心脏良性肿物的首选方法,手术效果取决于肿物的病理分型及累及范围。
姚青徐东尚学斌刘燕晖李洪利刘飞张科峰
关键词:心脏外科手术
重组人脑利钠肽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搭桥术后的应用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评价重组人脑利钠肽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脉搭桥手术后应用的疗效。方法选择2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2周左室射血分数<50%且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N末端)NT-proBNP>400pg/ml拟行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患者入组,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10例术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对照组10例术后给予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术后血流动力学、肾功能、超声心动图、血NT-proBNP、药物使用情况及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对照组与试验组比较:术前左室舒张末径、射血分数、术前血清肌酐及肾小球滤过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本组均采用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治疗,术后观察血肌酐最大变化[(70.2±30.1)μmol/Lvs.(38.3±20.6)μmol/L,P<0.05]、肾小球滤过率最大变化[(-53.7±12.1)ml/minvs.(-20.2±11.6)ml/min,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4h尿量[(2231±769)mlvs.(2869±1082)ml,P<0.05]、多巴胺使用时间[(9.3±3.2)dvs.(5.3±2.8)d,P<0.05]、术后NT-proB-NP最大变化率[(410±168)%vs.(195±132)%,P<0.05]、术后住院时间[(11.3±5.7)dvs.(8.7±3.8)d,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组人脑利钠肽能改善急性心梗病人急性期行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后肾功能,缩短正性肌力药使用时间,缩短住院日。
张科峰徐东尚学斌刘燕晖李洪利刘飞姚青李雅琼
关键词:重组人脑利钠肽心肌梗死冠脉搭桥术
冠状动脉桥血管病变的CT评价和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桥血管评价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导致桥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2005年5月~2008年1月通过64层螺旋CT共随访到35例冠脉搭桥术后患者并记录一般资料。35位患者共89支桥血管,动脉桥21支,静脉桥68支。根据CABG术后是否复发心绞痛分组,对两组间桥血管的通畅率作X2检验。将患者按照桥血管通畅与否分为两组,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按P〈0.05标准筛选出的变量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逐步剔除混杂因素得出导致桥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近端吻合口、桥血管本身、远端吻合口和远端靶向引流血管的可评价率分别为98.5%(65/66)、98.9%(88/89)、93.3%(83/89)、92.1%(82/89)。动脉桥血管的可评价率为85.7%(18/21),静脉桥血管的可评价率为91.2%(62/68),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5〉0.05)。桥血管的总体可评价率为89.9%(80/89)。有心绞痛复发组桥血管的通畅率为66.7%(16/24),无心绞痛复发组桥血管的通畅率为88.7%(47/5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得出LDL-C,Glu相关性明显;其他变量无统计学意义。结论64层MSCTA对冠状动脉桥血管的评价可以很好地满足诊断需要。冠状动脉桥血管病变是CABG术后心绞痛复发的重要原因。Glu,LDL—C是CABG术后冠状动脉桥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徐东任杰张科峰刘飞李洪利刘燕晖
关键词:冠状动脉搭桥术
微创静脉桥获取术在冠脉搭桥术中的应用及学习曲线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研究冠脉搭桥术中应用内窥镜获取大隐静脉的可行性,探讨住院医师学习此项技术的学习曲线。方法选取北京宣武医院2007年1月至2008年2月间行择期冠脉搭桥术118例,分为内窥镜大隐静脉获取术(EVH)组40例,全程切开大隐静脉获取术(OVH)组78例。对其高危因素,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并对EVH组所取静脉进行组织学评价。EVH组患者,按手术时间先后分4个亚组(G1~G4),每组10例,比较获取时间、静脉长度、手术结果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下肢切口并发症的高危因素上无差别,但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有显著差别。两组各有1例死亡,均死于术后循环衰竭。两组静脉获取时间相当,获取的静脉长度比较有差别。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别,但费用有显著差别。4个亚组在静脉长度上无明显差异,长度-时间指数由G1组的0.41±0.08显著提高到G4组的0.75±0.06,这一变化代表了微创EVH的学习曲线。结论微创EVH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在降低术后下肢伤口并发症上有明显优势,尤其适用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但对它的熟练掌握需要一个学习过程。
徐东李洪利张科峰尚学斌刘燕晖刘飞姚青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隐静脉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对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临床指标的影响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术前主动置入和术中/术后被动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n Pump,IABP)对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重症冠心病患者临床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20年12月我院应用IABP的53例重症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CABG治疗,分析并比较IABP干预前后患者血流动力学、超声心动图、心肌纤维化标志物指标的水平。结果接受IABP治疗后,患者MAP、CI、尿量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等超声心动图指标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标水平低于治疗前;IMP-1、MMP-2、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等心肌纤维化标志物指标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术前合理使用IABP可有效改善行CABG治疗的重症冠心病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超声心动图等临床指标水平,利于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李洪利刘燕晖
关键词: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冠心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超声心动图
1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经验分析
2011年
目的总结原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的围术期和术中经验。方法对我院连续收治的10例符合Duke诊断标准的原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男性7人,女性3人,男女比为2.3:1,年龄41.8±12.9岁,30天内病死率为20%。主要易患因素为风湿性心脏病,其次为先天性心脏病,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菌属和链球菌属,TTE赘生物检出率为100%,大小为20.1±9.4mm,主要受累瓣膜为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仍是高病死率疾病,心脏彩超可以提高其诊断率,赘生物栓塞患者早期手术有利于提高治愈率,术前左前分支传导阻滞术后易发恶性心律失常。
徐东姚青张科峰刘燕晖尚学斌李洪利刘飞张蕊
关键词:感染性心内膜炎回顾性分析
70岁以上高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高龄因素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安全性的影响及围术期管理。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CABG治疗冠状动脉(冠脉)病变70岁以上高龄患者共71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23例,发病年龄为(70~83)岁,平均为(74.23±6.8)岁。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停跳和不停跳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围手术期以及住院死亡的情况。结果高龄患者中,53例实施了停跳CABG治疗,18例实施了不停跳CABG治疗。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多见于停跳CABG治疗的患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合并症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冠脉三支病变患者接受停跳CABG治疗比例高于不停跳CABG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CABG中,使用左侧乳内动脉和完全血管重建多见于停跳CABG治疗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胸腔积液多见于不停跳CABG治疗后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术后并发症两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总住院时间为(19.1±7.3)d,住院死亡率为5.6%,两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前全面详尽检查,术中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及早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对于高龄患者行CABG具有重要意义。
李杨李洪利齐德林冯磊丁瑞田刘燕晖尚学斌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式选择围术期管理
冠状动脉CT血流储备分数在冠状动脉狭窄功能学评价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流储备分数(FFR)对于冠状动脉(冠脉)狭窄功能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于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有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史或临床疑似冠心病者,行冠脉CT成像(CCTA)检查,冠脉直径狭窄40%~90%;行有创性冠脉造影(ICA)FFR准确评估狭窄程度,并以SPECT/MPI为心肌缺血评估标准,计算冠脉CT-FFR、CCTA及ICA三种评估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并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共纳入65例患者,共135支冠脉病变。冠脉CT-FFR评估冠脉功能性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90.5%(57/63)、95.8%(69/72)、95.0%(57/60)、89.3(59/66)和93.3%(126/135);冠脉CT-FFR的AUC值为0.92(95%CI:0.84~0.99),显著高于CCTA的0.79(95%CI:0.65~0.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CA-FFR的AUC值0.87(95%CI:0.67~0.9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的冠脉CT-FFR对于评估冠脉功能性狭窄显著优于单纯的CCTA检查,可替代ICA-FFR,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李杨冯磊齐德林丁瑞田刘燕晖李超张子畅李洪利
关键词:冠状动脉诊疗价值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