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智
- 作品数:46 被引量:413H指数:12
- 供职机构: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沙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BIS指导下全麻对腔镜胃肠肿瘤切除术老年患者术后疲劳综合征的影响被引量:9
- 2022年
- 目的评价BIS指导下全麻对腔镜胃肠肿瘤切除术老年患者术后疲劳综合征(POFS)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腔镜胃肠肿瘤切除术患者90例,年龄65~80岁,BMI 18~25 kg/m^(2),ASA分级Ⅰ~Ⅲ级,无术前疲劳。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30):对照组(C组)、BIS值40~49组(B1组)和BIS值50~60组(B2组)。采用静吸复合全麻。B1组术中BIS值维持40~49,B2组术中BIS值维持50~60、C组术中维持HR和MAP波动幅度不超过基础值的20%,必要时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术后采用舒芬太尼+地佐辛+帕洛诺司琼行PCIA,VAS评分>3分时,口服氨酚羟考酮片5 mg或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进行补救镇痛。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3、7、30 d时行Christensen疲劳评分,记录POFS(Christensen疲劳评分≥6分)发生情况。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用量;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 d,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记录术后48 h内补救镇痛情况;记录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3 d内发热、呕吐和谵妄的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后1、3和7 d时行15项恢复质量量表(QoR-15)评分。结果与C组相比,B1组和B2组术后1、3和7 d时Christensen疲劳评分降低,术后7 d时POFS发生率降低,术后各时点QoR-15评分升高,住院时间缩短,术中丙泊酚用量减少(P<0.05)。与B1组比较,B2组术中丙泊酚用量减少,术后各时点QoR-15评分升高(P<0.05),术后各时点Christensen疲劳评分、各时点POFS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各时点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术后补救镇痛率、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和发热、呕吐、谵妄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S指导下全麻可减轻腔镜胃肠肿瘤切除术老年患者POFS,促进术后早期恢复。
- 隆巧玉葛亚丽腾永杰刘智高巨沈邮静
- 关键词:脑电描记术手术后并发症
- 针灸对兔不完全性截瘫不同组织β-内啡肽影响的动态研究被引量:6
- 2003年
- 目的 :观察针灸对不完全性截瘫兔 β 内啡肽 (β EP)影响的动态变化 ,探讨针灸对脊髓损伤修复的生化影响。方法 :采用针刺督脉及神经干的方法治疗不完全性截瘫兔 ,取血液、垂体、损伤脊髓、下丘脑组织 ,测量在 6 h、7d、15 d时 β EP含量。结果 :针灸 1次 (6 h)时 β EP含量即较模型组显著下降。针灸对血浆、垂体β EP含量调整较快 ,6 h、7d、15 d均呈阶段显著下降 ;下丘脑 6 h与 15 d比较出现显著差异 ;脊髓第 7d开始下降。结论 :针灸通过加快β EP降解弥散 ,阻断β EP合成释放 ,迅速降低垂体β EP分泌 ,减少血液循环中β EP含量 ,从而减少与靶细胞的阿片受体结合 ,来达到对抗β EP对脊髓继发损伤作用 ,加快修复过程。
- 刘洁胡湘明刘光国王群刘智丁志高张国民
- 关键词:针灸疗法不完全性截瘫阿片受体脊髓损伤
- 兔不完全截瘫各组织中强啡肽A动态变化研究被引量:1
- 2003年
- 通过对兔不完全截瘫 6h、7天和 1 5天在血浆、脊髓、下丘脑和垂体中强啡肽A(DYNA)含量的测试 ,发现在不同时间模型组DYNA浓度均高于对照组 ,且模型组DYNA浓度随时间呈下降趋势 ,以血浆中下降最快 ,其次是垂体 ,下丘脑和脊髓。在不同时间下丘脑与垂体的DYNA浓度均呈显著直线负相关 ,且损伤后的各个时间 ,垂体的DYNA浓度明显高于下丘脑 ,可能DYNA的分泌以垂体为主 ;血浆中DYNA浓度较其他组织都高 ,说明其与脊髓损伤直接相关。损伤早期 (6h)下丘脑与脊髓中DYNA的浓度呈直线负相关 ,脊髓与垂体的DYNA浓度呈直线正相关 ;恢复期 (1 5天 )脊髓与垂体中DYNA浓度 ,脊髓与血浆中DYNA浓度呈直线正相关。DYNA也参与很多正常生理活动。
- 王群刘洁李明庄胡湘明王红艳刘光国刘智张大国
- 围针挂刺法治疗黄褐斑及对血清SOD和E_3的影响被引量:21
- 2004年
- 目的 了解黄褐斑患者血清中SOD、E3 含量的变化极其意义 ,探讨针刺疗法治疗黄褐斑的机制。方法 采用围针挂刺法为主治疗黄褐斑 ,以目前较为公认的外用脱色剂氢锟霜加服逍遥丸作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 ,并观测血清SOD和E3 的含量变化。结果 针刺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P <0 .0 5 )。检测结果表明黄褐斑患者治疗前血清SOD活性低于健康组 (P <0 .0 1) ,而血清E3 含量偏高 (P <0 .0 1) ;两组均可改善SOD活性 ,但针刺组优于对照组 (P <0 .0 1) ;两组均可降低E3 含量 ,但无明显差异(P >0 .0 5 )。结论 黄褐斑患者血清SOD活性偏低、血清E3 含量偏高。针刺能有效治疗黄褐斑可能与改善雌激素水平、提高SOD活性有关。
- 章薇娄必丹龙志江刘智黄洁李金香
- 关键词:黄褐斑血清SODE3
- 张力平衡针法对卒中后痉挛瘫痪患者表面肌电的短期影响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观察张力平衡针法对卒中后痉挛瘫痪病人肱二头肌肌张力的即时及短期影响。方法:将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后恢复期患者总共52例,随机分成张力平衡组(26例)和常规针刺组(26例),治疗上分别采用张力平衡针法和常规针刺,1次/d,观察3天。分别于第1天、第2天、第3天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表面肌电分析仪测定患者患侧肱二头肌的均方根值(RMS),并用改良Ashworth分级(MAS)评价患肢肌张力情况。结果:针刺后,张力平衡组和常规针刺组病人的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张力平衡组优于常规针刺组,而MAS未见明显变化。结论:①张力平衡针法可在短时间内改善卒中后患者的痉挛状态,疗效优于常规针刺;②较之MAS,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更能灵敏反应肌张力的变化。
- 邓雅丹余兆安刘民权潘江刘智
- 关键词:卒中痉挛表面肌电
- 寰枢关节间隙与颈性眩晕症状及功能评估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3
- 2013年
- 目的:分析寰枢关节间隙与颈性眩晕症状及功能评估的相关性,探讨颈性眩晕患者寰枢关节间隙测量的意义。方法:颈性眩晕患者32例为观察组,正常者31例为对照组,均在三维CT下行寰枢关节间隙测量,并进行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评估,比较2组寰齿前间隙(ADI)、寰枢关节齿突侧块间隙(LADI)及双侧齿突侧块间隙不对值(VBLADI)结果,并进行寰枢关节间隙与颈性眩晕症状及功能评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2组比较,ADI、VBLAD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ADI、VBLADI与眩晕总分、颈肩痛评分、头痛评分、日常生活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评分呈正相关(P<0.01,0.05)。结论:颈性眩晕患者寰枢关节间隙与正常者比较有差异,寰枢关节间隙可作为颈性眩晕患者的评估指标。
- 李里谭朝坚黄艾叶勇李霞刘智房连强范磊
- 关键词:颈性眩晕
- 醒脑开窍针法联合Bobath球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目的:探究醒脑开窍针法联合Bobath球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36例运用醒脑开窍针法,每周治疗6次,连续治疗4周;在常规康复治疗...
- 王欣宇王杰樱朱玉莲刘智
- 关键词:醒脑开窍针法临床疗效生活质量
- 基于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探讨电针心经心包经穴对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功能的影响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通过比较电针手少阴心经穴、手厥阴心包经穴及同节段的非经非穴对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电图和心功能的即刻效应,来观察电针心经、心包经穴的抗心肌缺血损伤作用,探讨心经、心包经与心的相关性及其差异,为临床治疗本病选经取穴提供一定临床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5例患者,采用单盲随机对照法分为3组:心经治疗组15例,心包经治疗组15例,非经非穴对照组15例。心经组,按经脉循行方向针刺极泉、少海、灵道、神门;心包经组,按经脉循行方向针刺天泉、曲泽、内关、大陵;非经非穴组针刺同节段非经非穴F1,F2,F3,F4。比较3组组内、组间针刺前、针刺结束后即刻及针刺结束后15 min心电图心率、∑ST值及∑T值和心功能指标组织多普勒Tei指数值变化。结果:(1)与针刺前比较,针刺结束后即刻、针刺结束后15 min,心经组和心包经组的∑ST均无明显改变(P <0.05),心率均明显减慢(P <0.05),∑T值均显著增大(P <0.05),组织多普勒Tei指数均显著降低(P <0.05)。而非经非穴组各指标前后无明显变化(P> 0.05)。(2)心经组与心包经组比较,两组对心电图和心功能的疗效相当(P> 0.05)。(3)与针刺结束后即刻比较,针刺结束后15 min,心经组和心包经组减慢心率,增大∑T值及降低组织多普勒Tei指数的疗效明显更优(P <0.05)。结论:(1)电针心经、心包经穴均能特异性减慢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率,恢复T波缺血改变,降低组织多普勒Tei指数,说明针刺两经穴均具有抗心肌缺血损伤的即刻效应。(2)电针心经、心包经穴对心率,T波及组织多普勒Tei指数的疗效相当,提示针刺心经、心包经穴抗心肌缺血损伤的即刻效应大小相当。(3)电针心经、心包经穴具有一定的针刺后效应。
- 潘江刘继生刘智石文英李里章薇
- 关键词:心经心包经TEI指数电针
- 张力平衡针法改善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残损功能的临床评价被引量:35
- 2010年
- 目的:观察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残损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张力平衡针法组(54例)、常规针法组(52例)。张力平衡针法组采用张力平衡针法,分别于上、下肢伸肌、屈肌处取穴,常规针法组采用常规针法,穴取肩髃、曲池、外关等,于治疗前后评定患者肌力、肌张力、肌痉挛状态及关节活动度的变化。结果:治疗30天后,张力平衡针法组总有效率为96.3%(52/54),优于常规针法组的84.6%(44/52)(P<0.0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肌力、肌张力评分、肌痉挛状态评分、关节活动度均增加,张力平衡针法组与常规针法组比较改善更显著(均P<0.05)。结论:张力平衡针法能显著改善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的肌力、肌张力、肌痉挛状态和增加关节活动度。
- 娄必丹章薇刘智林华李金香王净净
- 关键词:中风肌收缩肌张力针刺张力平衡针法
- 刃针治疗寰枢关节紊乱所致颈性眩晕临床研究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观察刃针结合肌筋膜激痛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MTrP)原理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对照组42例。治疗组采用刃针结合MTrP原理治疗,对照组用毫针针刺颈夹脊穴为主治疗,两组治疗后均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治疗2周后(共治疗5次)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Z=-2.453,P<0.014);在提高眩晕症状和功能评分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方面,以及在降低齿突生长性偏移(odontoid growth offset value,DO)、双侧齿突侧块间距差(bilateral odontoid lateral mass spacing difference,VBLADI)方面,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刃针结合MTrP原理治疗颈性眩晕在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血流速度、缓解颈性眩晕症状及恢复功能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优势。
- 房连强谭朝坚李霞李里黄艾刘智
- 关键词:刃针颈性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