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克勤

作品数:15 被引量:30H指数:4
供职机构: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广西卫生厅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颅内
  • 4篇复发
  • 3篇影像
  • 3篇影像学
  • 3篇术后
  • 3篇脑膜
  • 3篇脑膜瘤
  • 2篇动脉瘤
  • 2篇血肿
  • 2篇手术
  • 2篇术后复发
  • 2篇术前
  • 2篇肿瘤
  • 2篇疗效
  • 2篇颅脑
  • 2篇颅脑损伤
  • 2篇颅窝
  • 2篇脑损伤
  • 2篇后颅窝
  • 2篇后颅窝血肿

机构

  • 1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桂林医学院

作者

  • 11篇梁新强
  • 11篇刘克勤
  • 9篇陈慧溪
  • 8篇梁亮
  • 8篇蒋广元
  • 5篇张征军
  • 4篇宋星志
  • 3篇彭斐
  • 3篇覃颜
  • 1篇覃彦
  • 1篇李瑛
  • 1篇宾精文
  • 1篇苏杭
  • 1篇吕健
  • 1篇陈晓武

传媒

  • 4篇广西医学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北方药学

年份

  • 2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9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外伤性迟发性后颅窝血肿2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性后颅窝血肿的临床特点、治疗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外伤性迟发性后颅窝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伤后至CT检查发现迟发性血肿时间〈6 h 6例,6~24 h 17例,24~72 h 2例,〉72 h 1例。血肿类型为硬膜外血肿17例(65.4%),硬膜下血肿6例(23.1%),小脑脑内血肿3例(11.5%)。保守治疗9例,其中预后良好8例,死亡1例;手术治疗17例,其中预后良好6例,中度残疾3例,重度残疾3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3例。结论外伤性迟发性后颅窝血肿具有其临床特点;密切观察病情及动态CT复查,可早期明确诊断;根据病情及时采取相应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
梁亮梁新强陈慧溪刘克勤蒋广元
关键词:颅内血肿后颅窝血肿颅脑损伤外伤
脑膜瘤术后复发的影像学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分析脑膜瘤术后复发的影像学特征,探讨脑膜瘤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120例脑膜瘤手术者,分为复发组24例及非复发组96例。分析两组CT或MRI影像学特征。结果复发组肿瘤位于凸面、颅底或幕下、窦旁或镰旁分别占54.17%(13/24)、16.67%(4/24)、29.16%(7/24),非复发组分别为45.83%(44/96)、36.46%(35/96)、17.71%(17/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肿瘤为圆形、分叶形和蘑菇形脑膜瘤者分别占54.17%(13/24)、29.16%(7/24)、16.67%(4/24),非复发组则为68.75%(66/96)、21.87%(21/96)、9.38%(9/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瘤内坏死灶25.00%(4/24),高于非复发组的6.25%(6/96)(P<0.05);复发组瘤内有钙化20.83%(5/24),高于非复发组的3.12%(3/96)(P<0.05);复发组发生骨质改变37.50%(9/24),高于非复发组的10.42%(10/96)(P<0.05);两组肿瘤大小、有无硬脑膜尾征、有无均一强化以及瘤周水肿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部位、形状、有无瘤内坏死灶、钙化与有无骨质改变等影像学特征是脑膜瘤复发的相关因素,可作为脑膜瘤复发的预测指标。
梁新强刘克勤梁亮蒋广元宋星志张征军覃颜陈慧溪彭斐
关键词:脑膜瘤影像学特征手术
复发性脑膜瘤的影像学与病理学特点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膜瘤的影像学与病理学特点。方法分析24例复发性和96例非复发性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特点。结果复发组与非复发组在肿瘤形状、有无瘤内坏死、有无钙化、有无骨质改变及病理类型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肿瘤大小、有无硬脑膜尾征及瘤周水肿程度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呈蘑菇形,有瘤内坏死、钙化,骨质改变;病理类型不典型或恶性者,可作为复发性脑膜瘤的影像学与病理学特点。
梁亮梁新强刘克勤覃颜蒋广元陈慧溪
关键词:脑膜瘤复发影像病理
128层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术前分级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128层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术前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将32例脑胶质瘤患者分为低级别组(Ⅰ~Ⅱ级)21例和高级别组(Ⅲ~Ⅳ级)11例,分别行CT灌注扫描,测量病灶区域和对侧正常脑组织区域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相对脑血流量(r CBF)、相对脑血容量(r CBV)。结果病灶区域CBF、CBV值明显高于对侧正常区域(P〈0.05);高级别组病灶区CBF、CBV、r CBF、r CBV均明显高于低级别组(P〈0.05);低级别组和高级别组正常区域CBF、CBV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级别组CBF、CBV离散程度较高级别组大。结论 128层CT灌注成像在胶质瘤术前分级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杜成利梁新强梁亮刘克勤陈慧溪彭斐苏杭
关键词:脑胶质瘤CT灌注成像
原发性颅内黑色素瘤三例被引量:1
2014年
例1 患者男,45岁,因突发头痛、呕吐1周.既往史无特殊.体格检查:神清,精神差,四肢可活动.头颅CT平扫示左顶枕可见不规则高密度影,周围脑组织水肿,增强明显强化,同侧脑室受压,中线右移;MRI示左顶枕4 cm×4 cm×3 cm团块状混杂信号影,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肿物边界较清楚,周边可见大片状水肿,不规则强化(图1);术前诊断:左顶枕胶质瘤并出血.左顶可见2 cm×2 cm×1 cm肿块,均匀强化,与硬膜关系密切,术前诊断:脑膜瘤.
张征军梁新强刘克勤
关键词:颅内黑色素瘤原发性脑组织水肿头颅CT平扫术前诊断高密度影
中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中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中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3例,女12例,GCS评分9~12分。保守治疗53例,手术治疗12例。结果:65例患者恢复良好47例,中残8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3例。结论:中型颅脑损伤患者具有独特的临床特点,GCS评分与影像学表现的病情严重程度常不相符,动态GCS评分结合CT表现,加强早期监护,可准确地判断伤情变化趋势,改善患者预后。
梁亮梁新强陈慧溪蒋广元刘克勤
关键词:中型颅脑损伤CTGCS评分监护
128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胶质瘤分级和术后随访中的价值被引量:7
2015年
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占所有颅内肿瘤的33.3%-58.6%,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病死率高和治愈率低的“三高一低”等特点。术后随访和早期发现肿瘤复发对胶质瘤的治疗和改善预后都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128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PI)在胶质瘤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
梁新强杜成利宾精文吕健陈晓武刘克勤
关键词:螺旋CT灌注成像术后随访胶质瘤肿瘤复发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
目的:总结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病人选择、操作要点及疗效.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我院神经外科对6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结果:65例患者68个动脉瘤均一次栓塞成功,除一例患者术后5天出现...
宋星志蒋广元梁新强张征军陈慧溪梁亮刘克勤彭裴李瑛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临床疗效安全性
文献传递
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38例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疗效。方法经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38例,经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成功夹闭动脉瘤颈38例,术中动脉瘤破裂8例。术后恢复良好25例,轻残6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翼点入路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经典入路;控制性降压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张征军蒋广元梁新强宋星志覃彦陈慧溪刘克勤
关键词:动脉瘤翼点入路显微手术
脑膜瘤术后复发与其CT、MRI相关征象的研究
梁新强蒋广元刘克勤梁亮陈慧溪宋星志张征军覃颜彭斐
1、课题来源与背景:广西卫生厅科研课题“脑膜瘤术后复发与其CT、MRI相关征象的研究”(合同号Z2010074)。关于脑膜瘤复发的这些预测因子还没有一个固定的统一标准。所以,在临床工作中,需要课题组综合评估脑膜瘤复发的可...
关键词:
关键词:肿瘤治疗临床影像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