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一东

作品数:16 被引量:24H指数:2
供职机构:天津第四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动脉
  • 8篇下肢
  • 7篇血栓
  • 6篇静脉
  • 5篇深静脉
  • 5篇介入
  • 5篇介入治疗
  • 4篇深静脉血栓
  • 4篇手术
  • 4篇下肢深静脉
  • 4篇静脉血
  • 4篇静脉血栓
  • 3篇动脉硬化
  • 3篇动脉硬化闭塞
  • 3篇动脉硬化闭塞...
  • 3篇血栓形成
  • 3篇溶栓
  • 3篇下肢动脉
  • 3篇下肢动脉硬化
  • 3篇下肢动脉硬化...

机构

  • 13篇天津市第四中...
  • 3篇天津第四中心...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16篇刘一东
  • 4篇叶奎
  • 4篇肖永生
  • 4篇李雪松
  • 2篇窦金霞
  • 2篇王鹏
  • 2篇李雪松
  • 1篇罗宇东
  • 1篇苏磊
  • 1篇王凤飚
  • 1篇洪亮
  • 1篇乔玉文
  • 1篇王永清
  • 1篇李超英
  • 1篇陈佳
  • 1篇杨柳
  • 1篇叶奎

传媒

  • 4篇山东医药
  • 2篇中国生化药物...
  • 2篇武警后勤学院...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天津药学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国水电医学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1
  • 2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3
  • 2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组人尿激酶原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水平和下肢静脉功能的影响
2024年
目的观察重组人尿激酶原(rhPro-UK)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水平和下肢静脉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9月至2023年5月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收治的DVT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进行抗凝治疗,对照组给予尿激酶置管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rhPro-UK置管溶栓治疗。检测两组治疗前和治疗5 d后的血流动力学(静脉容积、静脉最大流出量及静脉压恢复时间)、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低、中、高切黏度及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变化,评估两组治疗前和治疗5 d后的深静脉通畅评分,计算两组深静脉通畅率,测定两组患肢与健侧不同部位周径差,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5 d后,两组静脉容积、静脉最大流出量、静脉回流速率及静脉压恢复时间均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静脉容积、静脉压恢复时间分别为(7.58±1.33)mL、(12.87±2.61)s,均高于对照组[(7.01±1.24)mL、(11.14±2.87)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静脉最大流出量、静脉回流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后,两组全血黏度(涵盖低、中、高切)、血浆黏度、FIB、D-二聚体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FIB、D-二聚体分别为(2.71±0.85)g/L、(1.32±0.36)mg/L,均低于对照组[(3.22±1.02)g/L、(1.74±0.41)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全血低、中、高切黏度、血浆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后,两组深静脉通畅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为(1.47±0.43)分,低于对照组[(2.19±0.67)分],观察组深静脉通畅率为(83.32±7.69)%,高于对照组[(75.85±8.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后,两组患肢与健侧股部、膝上15 cm、膝下15 cm周径差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治疗后患肢与健侧股部、膝上15 cm周�
李雪松刘一东肖永生刘喆张芊慧
关键词: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重组人尿激酶原置管溶栓尿激酶血流动力学
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治疗进展被引量:2
2011年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创伤及外科手术常见的并发症,约占栓塞患者发病总量的50%以上,可进一步发展成致命的肺栓塞(PE)或遗留慢性静脉功能不全而危及病人生命或影响生活质量,危害较大,目前已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重视。为降低其死亡率。
刘一东
关键词:治疗法人工关节置换术普通肝素溶栓效果
延迟性脾破裂的诊治体会被引量:1
2005年
刘一东王凤飚
关键词:延迟性脾破裂诊治体会突发性腹痛就诊时间受伤原因左上腹痛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进展被引量:4
2007年
刘一东
关键词:动脉硬化闭塞症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干细胞移植
急性动脉缺血性肠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治疗在急性动脉缺血性肠病早期阶段的价值及应用方法。方法笔者所在医院2005年8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共收治急性动脉缺血性肠病患者9例,其中2008年以前的6例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2008年以后的3例患者,在短期内确诊并及时进行了溶栓或取栓治疗。结果开腹手术治疗的6例患者中,行单纯肠系膜上动脉取栓1例,单纯坏死肠管切除3例,肠系膜上动脉取栓加坏死肠管切除2例;手术后1周内死亡2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半年后因短肠综合征死亡1例。行介入治疗的3例患者中,行经导管溶栓治疗2例,球囊取栓加溶栓治疗1例;术后均恢复良好,顺利出院;术后分别随访6个月、9个月和2年,其中1例术后9个月因脑梗塞死亡。结论血管介入治疗在急性动脉缺血性肠病的早期诊治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旦有可疑患者,应迅速进行影像学和血液学方面的检查以明确诊断,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CTA)和血管造影(DSA)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明确诊断后,专业的血管外科医师的早期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苏磊刘一东李雪松
关键词:介入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性肠病溶栓治疗
超声引导下局部压迫或注射凝血酶治疗动脉插管术后假性动脉瘤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压迫或注射治疗假性动脉瘤的方法及疗效评估。方法:在超声引导下对20例动脉插管术后所致股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行压迫及注射治疗。结果:14例假性动脉瘤患者采用单纯压迫法治疗,成功率为85.71%(12/14);2例锁骨下动脉假性动脉瘤瘤内注射医用吻合胶,1例闭合后动脉瘤处产生硬块,另1例形成远端动脉阻塞;4例注射凝血酶者治疗成功率为100%(4/4)。结论:超声引导下对动脉插管术后假性动脉瘤采用单纯压迫法或瘤内注射凝血酶治疗是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而采用瘤内注射医用吻合胶则可能产生并发症。
乔玉文刘一东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医源性假性动脉瘤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诊疗现状被引量:1
2019年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是一种高死亡率的外科急症。尽管技术进步,死亡率在过去几十年中没有改善,常见原因包括来自心脏来源的栓子和肠系膜动脉斑块的血栓形成。对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及时诊断、液体复苏、全身抗凝和血运重建至关重要。血运重建方式包括开放式栓子切除术或肠系膜动脉旁路术、逆行开放肠系膜上动脉支架术的综合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个体化治疗方式。
叶奎刘一东
关键词:肠系膜上动脉闭塞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
外伤性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治疗策略
2016年
目的:探讨外伤性主动脉夹层(AD)的治疗策略。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经CTA、MRI证实为AD的患者12例进行分析。结果:12例患者中4例为Standford A型,其中1例在体外循环下行Bental手术;8例为Standford B型,其中7例采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术后病情恢复,顺利出院,死亡3例。结论:外伤性AD常合并胸肋骨、颅脑、心肌、腹腔脏器等外部损伤,容易因外伤漏诊,应完善全面检查。无脏器损伤症状者可采取内科保守疗法,但若其病情持续发展则应给予手术治疗。
李雪松刘一东叶奎
关键词:介入治疗疗效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后人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及动态变化及预测再狭窄的价值被引量:10
2019年
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下肢血管性疾病,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进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1].ASO的确切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失十分清楚,可能与高血脂、高血压、吸烟等造成血管内皮损伤的因素有关.介入治疗后部分患者短期内发生再狭窄,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因此,探讨ASO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因子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肖永生杨柳刘一东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再狭窄介入治疗后内皮素-1下肢动脉粥样硬化
6例下肢骨折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体会
自2007年1月至2009年5月,某医院骨科收治的下肢创伤病人中有6例出现了急性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手术前均对患者行下腔静脉血管滤器植入,术后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患者症状迅速缓解,并安全度过围手术期,疗效显著。通过...
李建刚李超英程宏斌陈佳孙静涛王永清刘一东
关键词: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围手术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