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有丽

作品数:26 被引量:110H指数:6
供职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佛山市卫生局科研立项课题佛山市科技局医学类科技攻关项目广东省佛山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护理
  • 6篇急诊
  • 4篇院前急救
  • 4篇伤患者
  • 4篇注射液
  • 4篇急救
  • 4篇成像
  • 3篇疗效
  • 3篇疗效观察
  • 3篇脑出血
  • 3篇高血压
  • 3篇出血
  • 2篇多层螺旋CT
  • 2篇心肺
  • 2篇心肺复苏
  • 2篇心肌
  • 2篇胸痛
  • 2篇血压
  • 2篇院前
  • 2篇韧带

机构

  • 16篇佛山市中医院
  • 7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23篇冯有丽
  • 8篇李淑芳
  • 7篇刘绍辉
  • 6篇张英俭
  • 6篇何明丰
  • 6篇黄少娟
  • 5篇董相宇
  • 5篇李容
  • 4篇刘冬松
  • 4篇柯祺
  • 3篇周建仪
  • 3篇梁振华
  • 3篇刘俭葵
  • 3篇方挺松
  • 3篇梁章荣
  • 3篇杨延斌
  • 2篇梁振华
  • 2篇邓妍
  • 2篇徐文冲
  • 2篇袁健祥

传媒

  • 5篇中国中医急症
  • 4篇岭南急诊医学...
  • 2篇护理学报
  • 1篇现代医用影像...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CT理论与应...
  • 1篇中国CT和M...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2篇2020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2
  • 6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应用香丹注射液活血化淤效果观察与护理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应用香丹注射液活血化淤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04年1月-2005年12月4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治疗组23例,对照组22例;对照组予常规脱水、降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脑细胞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用5%葡萄糖250 ml加入香丹注射液10 ml静滴,每日1次。治疗1周后通过头颅CT检查观察脑出血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脑血肿吸收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脑血肿吸收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应用香丹注射液活血化淤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有效促进血肿的吸收。认为活血化淤治疗期间护理上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不良反应,患者头痛剧烈、呕吐频繁并呈喷射状、烦躁不安、意识迟钝、瞳孔不等大、呼吸不规则,提示出血量增加有可能发生脑疝,需密切观察颅内压变化。用药前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与家族史,用药期间严密观察有无头晕、心慌、气促等过敏反应症状。掌握该药的配伍禁忌,禁止与其混合后即产生沉淀的药品如利多卡因、庆大霉素、异丙嗪等配伍,合理安排好输液顺序是确保疗效的关键。
冯有丽李容刘冬松黄少娟李淑芳刘俭葵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活血化淤香丹注射液护理
口服甘露醇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的护理体会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口服甘露醇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中精细护理的价值。方法:怀疑小肠病变患者667例,在接受螺旋CT扫描前给予精细化护理,对扫描后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分级(根据小肠充盈程度、肠壁显示情况、腹主动脉及主要分支显示情况分为I、II、III级)。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CT小肠造影检查,未出现不良反应,图像质量分级结果,I级487例(73%),II级108例(16%),III级72例(11%)。结论:精细化护理是口服甘露醇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检查成功的重要保证。
冯有丽方挺松袁健祥柯祺
关键词:小肠造影护理计算机断层成像
cTnI、Myo、CK-MB联合检测对急诊胸痛危险分层的价值
目的探讨床边快速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肌红蛋白(Myo)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联合检测对急诊胸痛患者早期危险度分层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美国博适-Triage干式快速定量心肌梗死/心衰诊断仪,对急诊的260例...
梁章荣何明丰张英俭刘绍辉徐劲松徐文冲黄尚明冯有丽
关键词:MYOCK-MB急诊胸痛
文献传递
气管断裂伤1例院前救护体会被引量:1
2010年
气管断裂伤极易出现窒息、吸入性肺炎、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院前急救措施直接影响其预后。我科于2009年6月成功救治1例因车祸致颈部严重挫裂伤、气管断裂的伤者。现报告如下:
刘俭葵黄少娟冯有丽李容
关键词:气管断裂院前急救
丹参注射液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安全性观察被引量:19
2007年
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早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早期)患者45例随机分为两组,予常规脱水、降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脑细胞等治疗,治疗组加用丹参注射液静滴;治疗1周后行头颅CT检查脑出血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脑血肿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两组间治疗后比较血肿吸收量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丹参注射液在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早期)应用安全,有促进血肿吸收的作用。
刘冬松张英俭何明丰刘绍辉谷婷婷冯有丽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丹参注射液安全性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MRI诊断与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MRI特征及治疗后MRI表现,并评价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MRI图像,其中74例经手术证实,另外32例经临床诊治随访及MRI复查证实。
曾效力董相宇肖秀云梁振华冯有丽柯祺
关键词: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磁共振成像
注射用炎琥宁治疗外感高热症疗效观察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观察注射用炎琥宁治疗外感高热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6例外感高热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6例采用炎琥宁治疗,对照组70例给予病毒唑注射液治疗;主要观察体温及相关症状、体征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86%、对照组为74.2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治疗后体温及相关症状、体征的改善亦优于对照组。结论注射用炎琥宁治疗外感高热症有较好的疗效。
刘冬松张英俭高振和谷婷婷冯有丽刘秀珍陈晓丽林小红
关键词:外感高热症注射用炎琥宁
颅脑损伤患者的GCS评分与急诊抢救时问的关系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GCS评分与急诊抢救时间的关系,以提高颅脑损伤急诊救治效率和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55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GCS评分≤4分组(A组)在急诊室所用的抢救时间最短58.0±14.2min,9-12分组(C组)最长71.4±17.3min,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的抢救处理项目中X线检查在各组中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GCS评分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急诊抢救时间有一定指导意义,有必要优化颅脑损伤患者在急诊室的处理程序。
刘绍辉李淑芳李容冯有丽周建仪何明丰
关键词:颅脑损伤GCS评分抢救时间急诊
单位体表面积心外膜脂肪容积与房颤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使用128层螺旋CT测定窦性心律和房颤患者的心外膜脂肪组织容积(EATV)并计算出单位体表面积心外膜脂肪容积(EATVI),探讨其与心房颤动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心房颤动患者76例作为房颤组,其中阵发性房颤患者45例,持续性房颤患者31例;同时入选60例窦性心律患者作为窦性心律组。136例患者均行心脏冠脉CTA成像,测量所有患者的EATV并计算出EATVI。进一步分析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患者的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房颤组患者的平均EATV(138.54±25.79)mL及EATVI(72.54±23.21)显著高于窦性心律组平均EATV(107.56±21.17)mL、EATVI(53.21±19.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持续性房颤患者的平均EATV(141.72±23.26)mL及EATVI(74.43±21.32)均大于阵发性房颤患的平均EATV(136.23±19.76)mL、EATVI(70.54±19.8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房颤患者EATV与EATVI呈显著正相关(r=0.971,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EATV及EATVI诊断房颤的曲线下面积为0.877(95%CI:0.806~0.935),以113.35 mL为截断值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9.7%和72.3%;EATVI曲线下面积为0.893(95%CI:0.837~0.961)以61.15mL为截断值时,预测房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6%和81.4%。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ATV(OR值:1.057;95%CI:1.016~1.163)及EATVI(OR值:1.068;95%CI:1.021~1.107)均为房颤发生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结论:采用128层螺旋CT可以客观定量测量EATV;EATV与EATVI显著相关;EATV及EATVI的增加与房颤的发生密切相关,但不同类型房颤患者之间的EATV及EATVI差异不显著。
董相宇方挺松王文会袁健祥冯有丽梁振华杨延斌
关键词:心外膜脂肪组织多层螺旋CT
cTnI、Myo、CK-MB联合检测对急诊胸痛危险分层的价值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探讨床边快速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联合检测对急诊胸痛患者早期危险度分层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美国博适-Triage干式快速定量心肌梗死/心衰诊断仪,对急诊的260例急性胸痛患者,采静脉血床边动态测定cTnI、Myo和CK-MB含量,并结合临床症状、心电图动态变化,对患者进行缺血风险评价,并随访cTnI阳性患者病死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260例急性胸痛病例,首次危险分层高危组47例,中低危组213例,就诊后0h时点两组间cTnI和CK-MB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Myo含量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基于心脏标志物变化的二次危险分层,确诊为AMI者106例,非AMI者154例。Myo、CK-MB、cTnI及三项联合诊断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胸痛发作后0~4h时间段分别是49.5%、60.0%;27.2%、92.6%;28.2%、100.0%;35.0%、84.2%;在4~8h时间段分别是70.7%、42.9%;68.3%、82.9%;75.6%、94.3%;71.5%、73.4%;在12h后分别是96.3%、36.7%;96.3%、73.3%;96.3%、86.7%;96.3%、65.6%。在短期随访期间(平均为28.5d),cTnI阳性和阴性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12.6%(13/103)和3.0%(4/134),P<0.005。结论床边快速cTnI、Myo和CK-MB联合检测,可提高对缺血性胸痛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助于急性胸痛危险度分层与处理。
梁章荣何明丰张英俭刘绍辉徐劲松徐文冲黄尚明冯有丽
关键词:心肌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功酶胸痛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