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春玲
- 作品数:41 被引量:19H指数:2
- 供职机构:天津外国语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天津市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象牙的雕刻——略论曹禺戏剧的细部艺术
- 2008年
- 与中国现代其他剧作家相比,曹禺充分考虑了戏剧作为舞台艺术的特质,更注重也更圆熟地处理了场面、道具、节奏等细节因素,从而创作出堪称中国现代戏剧成熟标志的剧作。
- 俞春玲
- 关键词:戏剧细部
- 荆棘中的行走——张炜笔下的孤独者与现代性被引量:2
- 2004年
- 作家张炜塑造了大量知识分子形象,他们在世俗观念的威逼中陷入危机,却仍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独立品格;他们之所以不被理解而成为"孤独者",源于人们对现代性认识的差异。张炜笔下的知识分子对"启蒙现代性"进行着反思,旨在通过强调"审美现代性"来完善人们对于现代性的理解。
- 俞春玲
- 关键词:孤独者反现代性
-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施叔青研究述评被引量:1
- 2020年
- 施叔青的小说题材涉猎广泛,其不断迁徙的经历带来了身份的模糊性,也使其作品表现出丰富的意蕴和多重文化特色,因而其创作被称为"施叔青现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学界对施叔青作品的研究成果逐步增多,在研究视角、方法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题材意蕴、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方面,其后期两部大河小说尤为学界研究的重点。本文旨在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及港台有关施叔青小说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进行述评,以形成对施叔青研究的较为系统的认知。
- 俞春玲马海洋
- 关键词:施叔青题材艺术特色大河小说
- 新时期家族小说中的性别叙事
- 本文从故事与话语两个层面解读新时期家族小说中的性别叙事。分析性别叙事在家族故事的建构中呈现出的特质,从“家族故事与性别倾向”和“性别叙事中的血缘作用”两个角度展开论述。就性别叙事中对战争历史以及责任意识关注的不同程度来看...
- 俞春玲
- 关键词:性别叙事故事话语家族小说中外文学
- 文献传递
- 论张炜小说现代性的张力被引量:3
- 2004年
- 现代性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概念 ,人们对现代性的关注角度和认识程度 ,随社会变迁发生变化。张炜一度被认为是反现代性的 ,实际上他的创作正见证抑或预言了人们对现代性认识的不断深化 ,其作品中的某些犹疑。
- 俞春玲
- 关键词: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
- 从张爱玲到葛亮:城市想象的流变被引量:1
- 2022年
- 与张爱玲的“双城记”相似,葛亮同样热衷于对“家城”和“异乡”的书写。两位作家均关注都市生活,将笔触深入日常肌理,与此同时,葛亮的城市想象又有新变之处。葛亮突破了张爱玲笔下都市空间和时间的局限,城市想象的空间由封闭变为开阔,时间也由静态变为动态。他一改张爱玲对时代和历史的规避,在凸显影响人物命运的历史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人城相生的书写方式。相比之下,葛亮的城市想象更多地承续了新文学启蒙的火种,由乱世中的悼亡转为时代洪流下的缅怀。
- 俞春玲连冰冰
- 启蒙神话、命运悖论与现代知识分子的遭遇——关于《伤逝》与《寒夜》的笔谈被引量:2
- 2006年
- 《伤逝》与《寒夜》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反映知识分子问题的双璧。鲁迅和巴金在作品中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遭遇、命运的描写和思考,达到了各自时代的高度。有意思的是,这两个作品所涉及的知识分子问题具有逻辑上的内在联系,而且揭示问题的方式——组织矛盾冲突的形式也有很大的相似性,从而构成了一种互文关系。这使我们能够通过对其中一部作品的研究来加深对另一部作品的理解。通过这种互为参照的方法,可以从作品中读出启蒙主义的局限,女性解放的悖论,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等。近期,我们组织博士生进行了一次《伤逝》与《寒夜》的专题讨论,讨论后由主持人对主要的观点进行了综合归纳,再分头撰写文章。现在把成果发表出来,以表达我们对鲁迅和巴金这两位文坛巨匠的敬意和纪念。
- 陈国恩胡群慧张赟杨永明俞春玲徐茜帅彦刘慧胡朝雯
- 关键词:现代知识分子《寒夜》《伤逝》神话悖论知识分子家庭
- 论《小镇奇人异事》的道德史书写及东方呈现被引量:2
- 2018年
- 《小镇奇人异事》是哈金具有代表性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作者以白描的手法再现了记忆中的乡村,将笔触重点放置于对民众精神状态的开掘之上,由此描写了一幕幕道德失范的故事。通过人物活动建构小镇道德史,在小镇看似平和的空间中,上演了诸多群体暴力的游戏。最终,作者通过身体表露道德,通过人性展现道德评价,并通过群体性的道德失范达成对于小镇道德史的破碎书写,书写之中,也隐含着作者对于东方的呈现策略。
- 俞春玲马海洋
- 关键词:人性道德
- 迟滞与觉醒——论当代女工形象的性别书写被引量:1
- 2011年
- 当代女工形象的性别书写大致可以分为压抑期、萌芽期、生长期三个阶段,人物形象的特征及作家写作立场的变化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对女工乃至现代化进程中的人的认知与想象。当代女工形象的性别书写对于工人形象的丰富和深化,以及女性文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 俞春玲
- 关键词:性别书写
- 歌仔戏题材小说《最后夜戏》与《散戏》的民俗审美价值比较研究
- 2019年
- 20世纪60年代,陈若曦的《最后夜戏》首为歌仔戏发声,70年代洪醒夫在前者的基础上创作了《散戏》。两部小说在题材、意蕴上存在着延续同时又有差异:前者唱出了歌仔戏颓败的序曲,后者镌刻了歌仔戏走向没落的哀歌;两部作品均大量运用了戏曲元素,人物形象与剧中角色相呼应,不同的剧目选择则显示了作者不同的精神指向。以歌仔戏为载体的小说反映了台湾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图景和歌仔戏艺人的生存状况,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特殊的审美意义和重要的民俗学价值。
- 张颖俞春玲
- 关键词:歌仔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