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林
- 作品数:10 被引量:60H指数:5
- 供职机构:广州市脑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政治法律更多>>
- 医生应用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的决策分析
- 2005年
- 目的:分析患者因素和医生因素对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的影响。方法:于2004-12在广州市脑科医院、顺德市伍仲佩纪念医院、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访问120位精神科医生在治疗2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时的用药选择,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记录接受访谈的精神科医生的年龄,性别和工作年限。参加调查的医生进一步询问患者过去是否曾对某一种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无效,是否表达过希望或拒绝使用某一类型的药物。并记录所有入选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和住院次数,医生用阴阳性症状量表来评定患者的阴阳性症状,并评定患者的依从性(漏服药率<20%定义为依从,介于20%~80%为部分依从,>80%为不依从)。结果:纳入120位医生及24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者。①单变量比较,年龄大一点的患者,病程长的患者,或阴阳性症状量表评定阳性症状分值高的患者更可能被处方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相反那些明确提出不想服用某一类型的药物或过去经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疗效不佳,出现明显的副作用的患者更可能被处方非典型的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医生方面:那些年资高的,临床经验相对丰富的或认为使用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费用太高的医生更倾向于处方传统抗精神病药物。②使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医生的年龄(>50或<50岁)(OR=4.8,95%CI=1.1~11.3,P=0.006),依从性差(OR=3.8,95%CI=1.2~11.6,P<0.05),患者的病程(OR=1.1,95%CI=1.0~1.1,P<0.04)都会影响到患者对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只有医生的年龄会影响到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OR=4.7,95%CI=1.5~15.1,P=0.01)。结论:高年资的精神科医生倾向使用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患者因素并没有明显影响医生的用药选择。有必要对精神科医生临床用药和处理患者的水平进行系统的观察和考证。
- 麦以成何小林刘学兵麦永煇蔡教壁
-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抗精神病药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C270T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研究被引量:12
- 2005年
- 目的研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C270T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194例精神分裂症和187例正常对照的BDNF基因C270T多态性的分布频率。结果精神分裂症的C/T和T/T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分别为26.8%和14.4%;而对照组分别5.9%和2.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基因型为C/C或C/T患者在阴阳性症状量表阳性症状量表分,阴性症状量表分和一般精神病理分方面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DNF基因C270T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相关。
- 何小林赵靖平刘铁桥刘涛张向晖
- 关键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精神分裂症BDNF基因阳性症状量表阴性症状量表精神病理
- 七种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维持治疗一年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被引量:11
- 2009年
- 目的比较氯丙嗪、舒必利、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奎硫平、阿立哌唑7种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1年维持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服用7种药物之一、病程≤5年稳定期的122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1年的维持治疗,以治疗中断率、中断前治疗时间并结合临床疗效评价抗精神病药的总体有效性,采用不良事件和实验室检查评价安全性,每间隔3个月评估1次。结果随访1年,1227例患者中共有541例(44.1%)患者中断治疗。7个药物组间治疗中断率(P=0.283)及中断前治疗时间(P=0.400)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95例(40.3%)患者完成1年随访并达到临床痊愈标准,临床痊愈率在7个药物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11,P〉0.05)。7个药物组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88.3%-95.6%)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345,P〉0.05),但镇静作用(χ^2=100.836)、锥体外系不良反应(χ^2=68.074)、月经紊乱(χ^2=71.295)及体质量增加(χ^2=13.527)等不良反应在不同药物问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0.05)。结论7种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1年的临床疗效相当,但药物的不良反应各异。
- 房茂胜赵靖平国效峰翟金国陆铮孙学礼王传跃谢世平胡斌郭田生马崔汪波吕路线刘娜邓红陈琦尚晓芳龚发金张喜艳何小林周建初张迎黎
-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抗精神病药
- 抗精神病药单用与结合心理社会干预对非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一年结局的影响被引量:17
- 2009年
- 目的比较抗精神病药单用与结合心理社会干预对非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年结局的影响。方法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将1239例病程≤5年、稳定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单纯药物治疗组(以下简称药物组,635例)和药物结合心理社会干预组(以下简称干预组,604例)治疗随访1年。心理社会干预包括健康教育、家庭干预、技能训练及认知行为治疗。主要结局指标为各种原因造成的治疗中断率、疾病复发率和再入院率;次要结局指标为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健康状况问卷(SF-36)、大体评定量表(GAS)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分的变化。结果(1)干预组和药物组总的治疗中断率分别为32.8%和46.8%[相对危险度(RR)=1.61],复发率分别为13.8%和21.3%(RR=1.76),再入院率分别为6.5%和11.2%(RR=1.9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0.05)。(2)干预组ITAQ总分变化值[(4.7±0.1)分]、6项SF-36因子分改善值、GAS总分变化值[(6.9±0.2)分]、SDSS总分变化值[(1.5±0.1)分]均明显高于药物组[分别为(1.5±0.1)分、(3.7±0.2)分、(1.0±0.1)分;P均〈0.01—0.05]。结论抗精神病药结合心理社会干预治疗非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断率、复发率和再入院率均低于单用抗精神病药患者,自知力、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社会功能的改善优于单用抗精神病药患者。
- 国效峰赵靖平翟金国刘哲宁吴仁容房茂胜王传跃陈琦陆峥刘娜孙学礼邓红胡斌龚发金汪波周建初谢世平尚晓芳马崔何小林郭田生张喜艳吕路线张迎黎
-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抗精神病药
- 60例精神药物中毒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与护理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分析精神药物中毒相关因素,为制定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60例精神药物中毒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诊断、中毒原因、服用药物种类及剂量、临床表现、服药至抢救时间、抢救措施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结果95%的精神药物中毒属于自杀行为所致,药物种类以抗精神病药物为最多见,服药剂量、服药至抢救时间与意识障碍程度显著相关,服药剂量愈大,服药至抢救时间愈长,昏迷发生率愈高(χ2=34.6、56.1,P<0.01)。结论加强患者在药物维持治疗期间的自杀预防,做好家庭护理,加强精神药物中毒和急救与护理措施,是预防和急救精神药物中毒的关键。
- 肖爱祥关艳华黄丽红温预关何小林
- 关键词:精神药物中毒急救护理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C270T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英文)被引量:3
- 2005年
- 背景:研究精神分裂症的候选基因是探索其病因的主要方法之一,与精神分裂症有关联的重要候选基因之一是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C270T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设计:病例-对照,对比观察。单位: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对象:选择2003-03/10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男女病房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94例为患者组,男95例,女99例;年龄15~59岁。同期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按与患者组年龄,性别相当的条件招募的健康者187人为对照组,男88人,女99人;年龄18~42岁。本人及家庭无精神病史。两组对象均为湖南汉族(同民族的遗传同质性比较好)人群,患者本人或家属对本研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对照组本人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方法:①评定精神病性症状的有无及各项症状的严重程度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包括阳性症状量表(7项),阴性症状量表(7项)和一般精神病理量表(16项)及3个补充项目评定攻击危险性(7项评分:1为无,7为极重度)。评定于患者入院当天,在病房内完成。②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纳入对象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C270T多态性基因型的分布频率。③各组间频数比较用χ2检验。主要观察指标:①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C270T多态性的分布频率。②不同基因型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得分。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194例,健康者187人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组的C/T基因型分布频率(26.8%)明显高于对照组(5.9%)(χ2=32.71,df=1,P<0.01)。患者组的T等位基因分布频率(14.4%)明显高于对照组(2.7%)(χ2=36.19,df=1,P<0.01)。②基因型为C/T患者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总分、阳性症状量表分、阴性症状量表分、一般精神病理量表总分分别为59~121分;9~42分,平均(20.08±6.16)分;8~41分,平均(19.
- 何小林赵靖平刘铁桥刘涛张向晖
- 关键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 广州地区近20年精神病司法鉴定2596例资料分析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近20年精神病司法鉴定案例变化的特点。方法对广州市精神病医院司法鉴定所1987年_2006年鉴定的2596例案例,以1997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新《刑法》)为界线,1987年1月1日-1997年9月30日的案例为A组;1997年10月1日—2006年12月31日的案例为B组。结果两组鉴定量比较:A组976例,B组1620例,B组鉴定量较A组明显增多;两组鉴定案由比较:B组中凶杀、盗窃、斗殴、流氓、离婚、经济案较A组减少(P〈0.01),而伤害、抢劫、交通事故、劳动争议显著增加(P〈0.05);两组鉴定病种比较:B组中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应激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人格障碍等较A组显著减少(P〈0.05~0.01),而诊断为情感障碍、待分类的精神病性障碍和无精神病的比例增加(P〈0.05—0.01),其他鉴定病种无明显变化;两组法定能力评定:B组中刑事责任能力鉴定较A组减少(P〈0.01),而民事行为能力、精神损伤、服刑能力的鉴定均有增加(P〈0.05—0.01),性自我保护能力、受审能力鉴定两组间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司法精神病学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鉴定工作任重道远。
- 姜南黄雄陈瑞珍何小林林振强李嘉翟丽华梁卉薇
- 关键词:精神疾病司法鉴定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与精神分裂症质量和数量性状的关联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C270T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疾病表型的质量和数量性状的关系。方法对19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及187例正常人(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合银染技术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C270T多态性;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定精神分裂症疾病表型的数量性状。用χ2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疾病表型的质量和数量性状的关系。结果两组间BDNF基因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3种基因型间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总分及分量表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C270T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相关,与精神分裂症疾病表型的质量性状可能无关联,与精神分裂症疾病表型中的“思维障碍”和“反应缺乏”的数量性状可能存在关联。
- 何小林赵靖平刘涛张向晖赵爱玲
- 关键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多态性精神分裂症质量性状数量性状
- 不同性别司法精神医学鉴定暴力案件的比较分析
- 在司法精神医学鉴定中,暴力案件由于案件本身的特殊性以及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和影响而一直占据重要的位置,并且受到大家的重视。本文收集了本院司法鉴定所1990年以来所鉴定的暴力案件,对不同性别暴力案件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
- 陈瑞珍姜南黄兴兵林振强何小林徐文军曾俏梅梁富成
- 关键词:司法精神医学暴力案件司法鉴定精神病鉴定
- 文献传递
- 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1年随访研究被引量:11
- 2009年
- 目的:比较氯丙嗪、舒必利、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等7种抗精神病药物长期服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1 227例病程小于5年服用7种药物之一作为维持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在基线、随访12个月进行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定。结果:与基线相比,7组药物1年末生活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不同药物对躯体疼痛、精力和精神健康因子的改善存在显著差异(P<0.05),以奥氮平和喹硫平对生活质量的改善最为明显。结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能不断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尤其是奥氮平和喹硫平,对生活质量的改善要优于传统抗精神病药物。
- 房茂胜李乐华赵靖平陈红辉叶萌国效峰陆铮孙学礼王传跃谢世平胡斌郭田生马崔汪波吕路线刘娜邓红陈琦尚晓芳龚发金张喜艳何小林周建初张迎黎
-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抗精神病药物生活质量SF-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