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营养
  • 1篇营养状况
  • 1篇诊治
  • 1篇诊治新进展
  • 1篇直肠
  • 1篇直肠息肉
  • 1篇乳腺
  • 1篇乳腺癌
  • 1篇乳腺肿
  • 1篇乳腺肿瘤
  • 1篇生活质量
  • 1篇食管
  • 1篇食管癌
  • 1篇食管癌患者
  • 1篇食管癌患者术...
  • 1篇手术
  • 1篇手术治疗
  • 1篇术后
  • 1篇脐部
  • 1篇嵌顿

机构

  • 6篇安徽省太和县...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6篇任云
  • 2篇郭永娟
  • 1篇韩金芝
  • 1篇毛太生
  • 1篇宫心明
  • 1篇朱冰
  • 1篇毛宁
  • 1篇梁吉振
  • 1篇韦富润

传媒

  • 2篇中国肛肠病杂...
  • 1篇吉林医学
  • 1篇安徽医学
  • 1篇蚌埠医学院学...
  • 1篇实用皮肤病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4
  • 3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手术治疗结肠癌并肠梗阻的临床治疗体会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结肠癌并肠梗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收治的结肠癌并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结肠癌并肠梗阻患者术中出血量(180.3±30.7)ml,术后镇痛时间(3.5±2.0)d,胃肠功能恢复时间(7.5±3.0)d,下床活动时间(9.5±1.5)d,住院时间(19.5±3.5)d。治疗后结肠癌并肠梗阻患者的生活质量优良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术治疗结肠癌并肠梗阻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较好,预后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任云郭永娟
关键词:手术结肠癌肠梗阻
PPH治疗老年急性环状嵌顿痔的临床疗效被引量:2
2012年
为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治疗老年急性环状嵌顿痔的临床疗效。将54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观察组采用PPH治疗,对照组采用外剥内扎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观察组治愈26例,显效1例,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治愈25例,显效2例,总有效率为100%。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手术时间、术后24h及术后首次排便VAS评分、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PPH治疗老年急性环状嵌顿痔安全有效,且手术时间短、创面愈合快、患者痛苦小。
任云朱冰郭永娟韦富润
关键词:环状嵌顿痔老年PPH疗效
结直肠息肉诊治新进展
2012年
结直肠息肉是指高出于肠黏膜、凸向肠腔的隆起性肿块,属良性肿瘤样病变,是一种常见的结直肠疾病。其以无痛性便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因其症状隐匿,故不利于及时发现和治疗,存在着潜在的危险性[1]。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对结直肠息肉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也有了大幅度提升。本文针对近年来有关结直肠息肉的诊疗技术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任云
关键词:结直肠息肉
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乳腺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20
2017年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中乳腺癌抗原(CA15-3)、癌胚抗原(CEA)、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卵巢癌相关抗原(CA125)、人生长分化因子3(GDF3)水平对乳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6例原发性乳腺癌病人为乳腺癌组,同期治疗的44例良性乳腺肿瘤病人为良性组,同期体检的52名健康女性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于清晨空腹状态时采集3 m L外周静脉血,离心分离血清,CA15-3、CA125、CEA均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TSGF采用化学比色法检测,GDF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结果:乳腺癌组病人5项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均明显高于良性组和对照组(P<0.01)。良性组除TSG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余4项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A15-3、CEA、TSGF、CA125、GDF3单独检测对乳腺癌的灵敏度分别为32.1%、26.8%、21.4%、17.9%、16.1%,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64.3%,均高于任一肿瘤标志物单独检测(P<0.05)。CA15-3、CEA、TSGF、CA125、GDF3单独检测对乳腺癌的特异度分别为88.6%、97.7%、77.3%、68.2%、77.3%,联合检测的特异性为72.7%,CEA单独检测特异性最好,且高于TSGF、CA125、GDF3单独检测(P<0.05)。CA15-3、CEA、TSGF、CA125、GDF3单独检测对乳腺癌的准确度分别为57.0%、58.0%、46.0%、40.0%、43.0%,联合检测的准确度为68.0%,高于TSGF、CA125、GDF3单独检测(P<0.05)。结论: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临床乳腺癌诊断中具有较单一肿瘤标志物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可降低临床漏诊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任云黄广岩宋兴广葛畅
关键词:乳腺肿瘤肿瘤标志物
脐部肠系膜导管息肉一例及文献复习
2014年
临床资料 患儿,男,4个月。主因脐窝红色丘疹3个月余,于2013年02月15日就诊。家长代诉患儿出生满月后发现其脐部有一红色丘疹,偶有少量血性分泌物,未予重视。近半个月来皮损逐渐增大,血性分泌物增多。该患儿系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患儿父母非近亲结婚。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脐窝处可见一0.4 cm&#215;0.6 cm&#215;0.1 cm大小红色丘疹,表面光滑湿润,质地柔软,丘疹表面及周围有少量血性分泌物(图1)。初步诊断:脐息肉。治疗:常规手术消毒铺巾,先用12.5 cm血管钳固定基底部。术时轻压脐周皮肤,使脐息肉外凸暴露以利烧灼,避免烧灼脐周正常皮肤。采用二氧化碳激光进行切割,取其组织行病理学检查,残端部汽化,无活动性出血。创面外用地奈德乳膏(0.05%地奈德乳膏,重庆华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呋喃唑酮片剂0.8 g,压碎成粉,混合均匀后创面外用,每日3次,保持创面干燥。切除物组织病理检查:表皮不规则增生,可见细胞从复层鳞状上皮突然转变为肠型上皮,黏膜层及黏膜下层见慢性炎性细胞浸润,黏膜下层见小血管扩张、充血,符合脐息肉表现(图2a,2b)。最后诊断:脐部肠系膜导管息肉。术后7d随访,患儿脐部创面结痂,Ⅰ期愈合。
毛太生毛宁韩金芝任云
关键词:脐部
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42
2018年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太和县人民医院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40例食管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患者仅实施肠外营养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实施肠内营养进行干预。分别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营养状况主观评价(SAG)得分和客观营养状况指标(包括总白蛋白、清蛋白、转铁蛋白、前清蛋白)、肝肾功能以及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总白蛋白、清蛋白、转铁蛋白、前清蛋白分别为(59.8±5.1)g/L、(32.4±4.2)g/L、(1.98±0.40)g/L、(117.2±20)mg/L,术前为(54.1±4.3)g/L、(28.8±4.1)g/L、(1.59±0.41)g/L、(103.8±21.3)mg/L,对照组分别为(55.2±6.2)g/L、(29.5±4.2)g/L、(1.56±0.41)g/L、(101.4±27)mg/L,观察组术后的营养情况优于对照组和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SAG评价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SAG评价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手术前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肝肾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在不影响食管癌患者肝肾功能的情况下,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强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梁吉振任云宫心明
关键词:肠内营养肠外营养食管癌营养状况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