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静波

作品数:7 被引量:81H指数:5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福建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芳樟
  • 3篇叶精油
  • 2篇主成分
  • 2篇无性系
  • 2篇胁迫
  • 2篇芳樟醇
  • 1篇叶绿
  • 1篇叶绿素
  • 1篇叶绿素荧光
  • 1篇叶绿素荧光参...
  • 1篇叶片
  • 1篇叶片生理
  • 1篇叶片生理指标
  • 1篇荧光参数
  • 1篇生理特性
  • 1篇生理指标
  • 1篇施肥
  • 1篇施肥处理
  • 1篇台湾相思
  • 1篇稳定性

机构

  • 7篇福建农林大学

作者

  • 7篇于静波
  • 5篇张国防
  • 4篇冯娟
  • 1篇黄诗晓
  • 1篇洪伟
  • 1篇林达定
  • 1篇吴承祯
  • 1篇凡辉
  • 1篇李左荣
  • 1篇覃恒
  • 1篇张春
  • 1篇谢亚兵

传媒

  • 4篇植物资源与环...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防护林科技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Cd、Pb单一胁迫对芳樟小苗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被引量:3
2018年
该文以一年生芳樟扦插苗为研究对象,在温室大棚采用盆栽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不同胁迫时间下Cd、Pb胁迫对芳樟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Cd、Pb胁迫对芳樟SOD活性、POD活性、MDA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相似。SOD活性、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不同的Cd、Pb浓度胁迫下,在胁迫时间上均表现为先上升的趋势,胁迫45d时达到最大值,随后下降。MDA含量在不同的Cd、Pb浓度胁迫下则是表现出一直上升的趋势。
谢亚兵林铃毕学琴黄秋良于静波张国防
关键词:芳樟PB胁迫生理指标
不同化学型芳樟叶精油及主成分含量的时间变化规律被引量:26
2012年
对不同化学型(包括芳樟型、桉樟型和脑樟型)芳樟(Cinnamomum camphora var.linaloolifera Fujita.)叶片精油含量及精油中主成分的相对含量在一年中不同月份的变异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优良芳樟型无性系叶片精油含量及其主成分芳樟醇的相对含量在6月份至12月份以及全天不同时段内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全年各月份不同化学型芳樟叶片精油含量和精油中主成分相对含量均有差异。其中,叶片精油含量的变化规律相似,即在生长季节均较高、非生长季节均较低,且在5月份和7月份至9月份都处于较高水平。精油中主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较复杂;芳樟型芳樟精油的主成分芳樟醇的相对含量在6月份最高,随后略有下降但直到12月份变化幅度均不大;脑樟型芳樟精油的主成分樟脑的相对含量在7月份最高,其他月份降低但差异不大;桉樟型芳樟精油的主成分1,8-桉叶油素的相对含量在4月份最高,随后下降,6月份后趋于平稳。在6月份至12月份间,优良芳樟型无性系叶片精油含量在9月份最高,12月份降至最低;而精油中芳樟醇相对含量则在9月份最低,12月份升至最高。全天不同时段优良芳樟型无性系叶片精油含量和芳樟醇相对含量有明显差异;叶片精油含量在早晨最低,日出后逐渐升高,在16:00至17:00时段达到最高;而芳樟醇相对含量则在早晨最高,其他时段略有降低但变化幅度不大。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芳樟叶片的适宜采收月份为8月份至9月份,每天8:00至17:00均可采收。
张国防冯娟于静波凡辉张春黄诗晓
关键词:芳樟叶精油主成分
沿海地区台湾相思次生林林隙边缘效应的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通过对福州地区的台湾相思次生林林隙进行实地调查,运用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生态优势度指标以及边缘效应强度指数,对其边缘效应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用物种多样性指数测定的边缘效应强度值为1.016 9~1.182 8,而用生态优势度值测定的边缘效应强度值为0.684 4~1.289 6,均值分别为1.118 3和1.036 2,边缘效应均大于1,属于正效应;林隙边缘区由于边缘效应的存在,物种多样性和生态优势度均优于冠空隙和非林隙地区,这对于研究林隙的动态演替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沿海地区台湾相思人工林的经营管理及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杨晓伟洪伟吴承祯尤一泓于静波覃恒
关键词:林隙台湾相思
芳樟无性系叶精油及芳樟醇含量变异分析被引量:14
2012年
芳樟[Cinnamomumcamphoravar.1inaloolifelaFujita.]个体自然结果率极低,甚至只开花不结实,而其群体结果率却较高。通过自然授粉繁殖的芳樟子代叶精油类型(主要成分)存在分离现象,如叶精油主含芳樟醇的母株,可产生叶精油主含樟脑和桉叶油素的有性后代,且后代个体间芳樟醇含量差异大怛。
张国防于静波冯娟
关键词:芳樟无性系精油芳樟醇稳定性
芳樟不同无性系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被引量:22
2011年
对18个芳樟〔Cinnamomum camphora(L.)Presl〕无性系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了测定,并对各参数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基于上述测定结果对供试的18个芳樟无性系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芳樟不同无性系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为0.60~2.26、0.24~1.15和0.14~0.50 mg.g-1,差异较大,部分无性系间叶绿素a和b以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其中,无性系BT2叶片的叶绿素a含量在18个无性系中最高,叶绿素b及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也较高。各无性系间叶片的初始荧光(F0)、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Fv/F0)、PSⅡ电子传递情况(Fm/F0)、光化学淬灭系数(Qp)、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和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Qy)差异明显,且部分无性系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各无性系间的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和荧光下降比值(Rfd)差异不显著。在各叶绿素荧光参数中,F0与Fm显著正相关;Fm与Fv、Fv/Fm、Fv/F0、Fm/F0以及Fv/Fm与Fv、Fv/F0、Fm/F0、Qy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其中Fv/Fm与Fv/F0、Fm/F0的相关系数均达0.98;Qp与NPQ、Rfd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其他参数则总体上呈负相关;Qy与Fm、Fv、Fv/Fm、Fv/F0、Fm/F0以及Rfd与NPQ、Qp、Qy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采用欧氏距离法,可将18个无性系划分为2类:第1类包含16个无性系;第2类仅包含无性系PC5和WP1。第1类又可进一步划分为2个亚类:第1亚类仅包含无性系BY2;第2亚类共包含15个无性系,其中的BT1与BT2距离最短,光合生理特征最接近。根据研究结果,初步推断芳樟各无性系叶片的潜在光化学活性和电子传递情况共同影响PSⅡ光能转换效率;无性系116、187、BT1和MD1对光能的利用率较高;无性系BT2则具有良好的光合生理性能。
林达定张国防于静波冯娟
关键词:芳樟无性系光合色素叶绿素荧光参数
不同施肥处理对芳樟叶精油及其主成分芳樟醇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8
2013年
为探讨不同施肥处理对芳樟(Cinnamomum camphora var.linaloolifera Fujita.)叶精油及其主成分芳樟醇含量的影响,运用三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检测了不同N、P和K施肥条件下芳樟1年生扦插苗叶精油的含量和芳樟醇的相对含量并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对数学模型拟合的回归方程进行最优求解,确定最优施肥配比。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芳樟叶精油及芳樟醇相对含量的影响极显著,精油质量分数为1.53%~2.30%、芳樟醇相对含量为88.36%~94.87%。显著性分析结果显示:N和K施用量对精油含量分别有极显著和显著影响,N施用量对芳樟醇相对含量有显著影响而K施用量无显著影响,P施用量对精油含量和芳樟醇相对含量均无显著影响。N、P和K施用量与精油含量和芳樟醇相对含量数学模型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054+0.392X1-0.037X2+0.280X3+0.014X1X2-0.022X1X3+0.018X2X3-0.057X12+0.001X22-0.053X32和Y=87.206+2.802X1-0.279X2+1.115X3+0.180X1X2-0.147X1X3+0.396X2X3-0.525X12-0.137X22-0.275X32;据此计算出最优精油含量为2.22%,对应的N、P和K的每盆施用量分别为3.52、5.00和2.76 g;最优芳樟醇相对含量为95.18%,对应的N、P和K的每盆施用量分别为2.84、5.00和4.87 g。研究结果显示:N施用量对芳樟叶精油含量和芳樟醇相对含量的影响最大,最优精油含量和最优芳樟醇相对含量对应的施肥配比不完全相同,在生产中应根据生产目的并综合考虑各种环境因素确定合适的N、P和K施肥配比。
于静波张国防李左荣冯娟
关键词:芳樟施肥处理叶精油芳樟醇
Cd、Pb及其复合胁迫对樟树生理特性的影响
镉(Cd)、铅(Pb)是环境中主要的重金属污染物,当他们进入植物体内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使植物代谢过程紊乱,生物量下降,甚至枯萎死亡。因此,本研究选取一年生樟树作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
于静波
关键词:复合胁迫生理特性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