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林
- 作品数:5 被引量:33H指数:2
- 供职机构:荆州市中心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78例疗效分析
- 2013年
- 目的:总结采用克氏针张力带钢丝治疗髌骨骨折的经验。方法:我院骨科自2007年10月至2012年10月以来采用克氏针张力带钢丝治疗髌骨骨折患者78例。结果:78例患者均在8~10周内愈合,无1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及功能障碍。结论: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实用性强。
- 严林邢天柱
- 关键词:髌骨骨折手术治疗克氏针张力带钢丝
- 沉默miR-126对关节软骨细胞增殖、凋亡和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机制
- 2024年
- 目的探讨沉默miR-126对关节软骨细胞增殖、凋亡和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传代培养关节软骨细胞HC-a。取传3代、对数生长期、生长状态良好的HC-a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IL-1β组、IL-1β+miR-NC组、IL-1β+miR-126 inhibitor组,IL-1β+miR-NC组和IL-1β+miR-126 inhibitor组分别转染miR-NC和miR-126 inhibitor;除对照组外,其余三组均予10 ng/mL IL-1β诱导骨关节炎细胞模型。收集各组细胞,采用RT-qPCR法检测miR-126表达,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炎症因子TNF-α、IL-6、IFN-γ,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SIRT1、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L-1β组miR-126相对表达量升高,细胞增殖活性下降,细胞凋亡率升高,培养上清液TNF-α、IL-6、IFN-γ水平升高,SIRT1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均<0.05);与IL-1β+miR-NC组比较,IL-1β+miR-126 inhibitor组miR-126相对表达量降低,细胞增殖活性升高,细胞凋亡率降低,培养上清液TNF-α、IL-6、IFN-γ水平下降,SIRT1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均<0.05);而IL-1β组和IL-1β+miR-NC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沉默miR-126能够促进关节软骨细胞增殖并抑制其凋亡和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调控SIRT1蛋白表达有关。
- 何至许凯裴新武颜端国严林
- 关键词:软骨细胞炎症反应
- 炎症因子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骨代谢及脂代谢的影响被引量:18
- 2018年
-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体内炎症因子水平对其骨代谢及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来本院复诊的95例RA患者(观察组)和同期于本院行健康体检正常的105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两组均于复诊时及观察组采用IL-6抑制剂给予托珠单抗(TCZ)连续处理6个月后,进行炎症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1(IL-1)、IL-6]、骨代谢水平[骨保护素(OPG)、骨钙蛋白(BGP)]以及脂代谢水平[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检测,观察其变化情况。【结果】复诊时,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IL-1、IL-6、TC,LDL-C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OPG、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采用IL-6抑制剂TCZ连续处理6个月后,观察组与复诊时比较,IL-1,IL-6、BGP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OPG、HDL-C表达上升(P〈0.05)。【结论】RA患者体内炎症因子的高表达状态可直接影响患者骨转换率以及导致脂代谢异常,其可能是导制患者骨质疏松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 严林
- 关键词:关节炎类风湿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
- 脊椎结核11例误诊分析被引量:2
- 2013年
- 脊椎结核是常见的骨关节结核,发病隐匿,病程缓慢,缺乏特征性表现、早期诊断往往困难,临床上易发生漏诊、误诊,严重时可导致脊髓损伤,严重影响劳动力。为吸取教训,现将我院骨科2007年9月-2012年9月11例误诊病例总结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1例中男8例,女3例,年龄19~50岁,中位年龄32岁;农民9例,占82.0%。病变部位:
- 严林邢天柱
- 关键词:脊椎结核误诊
- 不同剂量利伐沙班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凝血功能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被引量:13
- 2018年
-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利伐沙班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凝血功能及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0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100例,术后分别予利伐沙班5 mg、10mg口服以预防DVT。术前及术后1d、7d检测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及D-二聚体(D-D),同时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判断DVT发生情况,观察临床出血事件。结果:术后1d两组Fbg水平明显降低,PT明显延长(均P<0.05);术后7d两组Fbg水平与术后1d相比明显回升,PT明显缩短(均P<0.05)。两组各时期的Fbg与PT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d两组D-D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且利伐沙班5 mg组明显高于利伐沙班10 mg组(P<0.05);术后7d两组D-D水平均较术后1d明显降低(P<0.05),且利伐沙班10 mg组明显低于利伐沙班5 mg组(P<0.05)。利伐沙班10 mg组术后早期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利伐沙班5 mg组(P<0.05)。两组预防性抗凝后临床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口服大剂量(10 mg)利伐沙班,可有效改善血液高凝状态,降低DVT发生率,且不会明显增加临床出血事件,值得推广。
- 邹立学刘军鲁厚根陈亮付兰清严林
- 关键词:利伐沙班髋关节置换术凝血功能下肢深静脉血栓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