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华
- 作品数:10 被引量:30H指数:4
- 供职机构:梅州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探析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收治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6例的临床资料,按年龄分为两组:老年组(≥60岁)和中年组(<60岁)两组,老年组49例,中年组37例。比较两组梗死前心绞痛、典型心绞痛、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死亡发生原因和病死率。结果两组典型心绞痛发生率;房早、室早、室颤、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发生率和死亡原因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无痛性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伴随房早、房颤、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和室早等心律失常,并多导致心力衰竭发生,因此临床应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以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恢复。
- 黄志华李平钟秀华
- 关键词:老年患者急性心肌梗死
- D-二聚体和血尿酸与冠心病危险分层的相关性研究
- 2007年
-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冠心病(CHD)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和血尿酸(UA)含量的变化,探讨D-D和UA含量与冠心病危险程度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85例不同类型冠心病(CHD)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中的D-D和UA水平。结果:各种类型CHD患者的D-D、UA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D-D含量是急性心肌梗死组(32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8例)明显高于对照组(30例)和稳定型心绞痛组(25例),P<0.05;UA含量在急性心肌梗死组中增高明显,而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中则无明显差异。结论:血浆D-D水平与冠心病危险程度呈正相关,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血浆UA水平与冠心病关系密切,与不稳定病变无明显相关性。将D-D和UA结合起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冠心病的诊治工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黄志华
- 关键词:D-二聚体血尿酸冠心病
- 长段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的介入治疗研究
- 2012年
- 目的:研究支架介入治疗长段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研究本院采取药物洗脱支架介入治疗的96例长段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术前、术后的左室射血分数、心功能分级以及血氧保和度变化情况,同时统计术后再狭窄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支架术成功率为99.12%,术后再狭窄率为2.08%;术后较术前患者心功能、LVEF、SpO2均显著改善,P<0.01。结论:支架介入治疗长段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具有疗效确切、安全可行及复发率低等优点。
- 黄志华李平刘广交钟炜
- 关键词:冠脉病变支架介入治疗
- 血尿酸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硬化的关系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血尿酸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将我院11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血压情况分为3组,比较3组患者的血尿酸值。根据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结果,将患者的颈动脉情况进行分组,比较各组患者血尿酸水平。结果:患者血压越高,其血尿酸水平越高,各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颈动脉内膜正常组血尿酸值明显低于其他内膜组患者,其血尿酸值随着患者内膜异常情况加重,其值升高,各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与患者血尿酸水平呈正相关,其值可提示高血压患者出现血尿酸升高,并属于危险情况。
- 钟培东黄志华张任权
- 关键词:血尿酸颈动脉硬化原发性高血压老年
-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疗效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探讨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接受经导管射频消融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7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入院的≥65岁持续性房颤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依据病人自愿原则随机分为射频消融组50例与服药组50例。射频消融组均行导管射频消融术。服药组采用常规服胺碘酮、华法林。观察两组患者恢复窦性心律成功率、1~5年生存率及脑梗死、心肌梗死发生率。分析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P波离散度(Pdis)及P波最大时限(Pmax)的变化。结果射频消融组治疗后9、12月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优于服药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dis及Pmax变化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5);射频消融组患者治疗后Pdis及Pmax优于服药组(P<0.05);射频消融组总有效率88%,服药组总有效率6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射频消融组1年生存率为96%(48/50),5年生存率为88%(44/50);服药组1年生存率为82%(41/50),5年生存率为68%(34/5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老年持续性房颤患者经导管环肺静脉线性消融安全、有效。
- 黄志华李平刘广交钟炜
- 关键词:持续性心房颤动经导管射频消融
- 重组人脑利钠肽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其对循环内分泌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3
- 2013年
- 目的:评价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将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3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研究组除基础治疗外,同时给予rhBNP治疗。结果:研究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射血分数(LVEF)、前体N末端前脑利钠肽(NT-ProBNP)、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而对照组疗效不明显。结论:rhBN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能改善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降低致死率有重要意义。
- 钟培东黄志华廖新学
- 关键词:重组人脑利钠肽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
- 48例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治分析
- 2012年
- 目的研究心肌缺血在临床上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48例心肌缺血患者进行研究,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查方法进行检查,将动态心电图的记录结合患者的生活日志进行详细诊断,最后得出相应诊断结果。结果对患者持续进行24h的动态心电图检测后,发现缺血性ST-T发生改变的有35例,占72.9%。缺血性ST-T发生改变为98阵次,而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75阵次,占76.5%,有症状心肌缺血为23阵次,占23.5%。无症状心肌缺血与有症状心肌缺血在发生率方面相比,无症状心肌缺血明显较高(P<0.05),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心肌缺血时患者心率方面,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时平均心率明显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心肌缺血这一病症来说,动态心电图检测是非常有效的检查方法,其对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以及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黄志华李平钟炜刘广交
- 关键词: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
- 缬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应用对减少早期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的作用。方法36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使用缬沙坦80~160mg,每日1次,治疗8周,比较治疗前后血压、尿白蛋白量,并观察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内生肌酐清除率等变化。结果治疗后尿自蛋白明显下降(P〈0.01),而血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内生肌酐清除率无明显变化;治疗过程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缬沙坦可减少尿白蛋白量,是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有效药物之一。
- 钟秀华李平黄志华
-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受体血管紧张素
- 左室主动固定电极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 2013年
- 目的:探讨左室主动固定电极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中的作用并总结其临床经验。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由梅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植入CRT的患者,共56例(男34例,女22例)。根据植入冠状窦电极的不同,分为左室主动固定电极组(17例)和被动电极组(39例),观察和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和造影剂用量。结果:左室主动固定电极组的手术时间[(61±36)min vs(143±61)min,P=0.035]和透视时间[(10±5)min vs(45±11)min,P=0.042]均较被动电极组显著缩短,而造影剂用量[(36±20)ml vs(87±46)ml,P=0.041]也较被动电极组明显减少。结论:左室主动固定电极用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降低造影剂用量,使患者和术者均获益。
- 钟炜李平黄志华钟秀华刘广交
-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冠状窦
- D-二聚体和血尿酸与冠心病危险分层的相关性研究
- 2007年
-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冠心病(CHD)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和血尿酸(UA)含量的变化,探讨D-D和UA含量与冠心病危险程度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85例不同类型冠心病(CHD)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中的D-D和UA水平。结果 各种类型CHD患者的D-D、UA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D-D含量急性心肌梗死组(32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8例)明显高于对照组(30例)和稳定型心绞痛组(25例),P〈0.05;UA含量在急性心肌梗死组中增高明显,而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中则无明显差异。结论 血浆D-D水平与冠心病危险程度呈正相关,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血浆UA水平与冠心病关系密切,与不稳定病变无明显相关性。将D-D和UA结合起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冠心病的诊治工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黄志华李平钟秀华刘平
- 关键词:D-二聚体血尿酸冠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