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伟亚

作品数:6 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篇刑法
  • 1篇道德
  • 1篇心理
  • 1篇刑事
  • 1篇刑事政策
  • 1篇行刑
  • 1篇行刑社会化
  • 1篇以危险方法危...
  • 1篇赃物
  • 1篇正义
  • 1篇入户抢劫
  • 1篇善意
  • 1篇善意取得
  • 1篇社会责任
  • 1篇实质正义
  • 1篇使用权
  • 1篇使用权能
  • 1篇视域
  • 1篇排异
  • 1篇抢劫

机构

  • 5篇中国人民公安...
  • 1篇中央司法警官...

作者

  • 6篇黄伟亚
  • 1篇莫开勤
  • 1篇张菊艳

传媒

  • 2篇湖北警官学院...
  • 2篇保定学院学报
  • 1篇中国监狱学刊
  • 1篇科教导刊(电...

年份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在户抢劫”性质的探析
2014年
依据我国目前的司法现实的改变以及与公民心理与社会心理变动相适应的要求,对在户内的抢劫的认定问题进行再次梳理。在原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从户内抢劫行为中常常被忽略的被害人的角度来论述“在户”抢劫性质的认定以及其与“入户抢劫”的相互关系问题,提出了“心理排异”的判断标准,以期更加合理准确地认定行为人的行为性质。
黄伟亚张菊艳
关键词:入户抢劫
行刑社会化视域下假释制度的探析——以《刑法》第81条第3款为视角
2014年
《刑法》第81条第3款的规定体现了假释的适用既要关注社会整体利益,也是对采用与社会相隔离的刑罚手段欲取得社会认同的改造手段之间产生的悖论的一种平衡策略,透露出加速行刑社会化的信号。假释制度社会化的核心在于如何在社会视域内最大限度地降低适用假释的风险,同时又能在最大范围内适用假释,扩大社会化效益。
黄伟亚
关键词:假释制度行刑社会化社会责任
无被害人犯罪研究
2015年
各国关于刑事法律无被害人犯罪非犯罪化的立法对无被害人犯罪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保留。这部分被保留的无被害人犯罪在道德伦理上具有损害性,在刑事政策上具有可被规制的必要,在刑法学上具有侵害法益应被归为犯罪的特质。因此,部分无被害人犯罪的犯罪基因具有其独立的品格,不应当被忽视,更不能为了迎合刑事犯罪的"轻刑化"、"无罪化"的改革趋势而不假思索地放弃对部分无被害人犯罪的审视。
莫开勤黄伟亚
关键词:无被害人犯罪非犯罪化道德法益刑事政策风险社会
关于赃物的权利类型分析——以部分承认受赃人对赃物系属的利益为内容
2015年
对财产型犯罪的赃物作刑事法律性质与民法意义的双层分析,试图建立起对赃物的完整认识,进而说明研究赃物的使用价值及赃物经济性质的不可忽视性。探讨在流通物或者是限制流通物的前提下收受赃物的人可以掌握并运用的权利类型。在承认赃物的使用价值(有用性)的基础上,受赃人对该类赃物具有部分权利行使的空间与可能并且法律应当考量其参与经济活动的独立意义。
黄伟亚
关键词:赃物权利类型使用权能
罪刑法定之明确性的再认识——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为视角
2014年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始终存在着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紧张关系的缘由在于"罪"的不明确性。该罪的不明确性表现行为类型与规制对象的模糊性。造成这种法律规范模糊性的关键性因素是刑事法律规范的行政化倾向,而这种倾向又是与国家任务相一致的立法趋势。通过总结改善立法技术与规范法官解释,可以降低罪刑模糊性所带来的影响。
黄伟亚
关键词: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法律解释实质正义
刍议物权变动中的善意取得
2012年
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权变动模式中的一朵奇葩,其始于"以手护手"原则,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最终被确立为世界民法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其构成要件包括:让与人须为动产的占有人或登记的不动产名义人;让与人须无处分权;受让人须基于交易行为并支付合理对价;受让人受让财产时须为善意;转让的标的物应完成过户登记或已交付。一般动产抵押权可以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但依据法律规定,某些物品不适用该制度。
黄伟亚
关键词:善意取得公示方式交易安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