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贵俊

作品数:29 被引量:167H指数:8
供职机构: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承德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承德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护理
  • 6篇强直
  • 6篇强直性
  • 6篇强直性脊柱炎
  • 6篇脊柱
  • 6篇脊柱炎
  • 5篇中药
  • 4篇疗效
  • 3篇胆道
  • 3篇胆道支架
  • 3篇动脉
  • 3篇新生儿
  • 3篇针刀
  • 3篇置入
  • 3篇术后
  • 3篇中药熏
  • 3篇中药熏蒸
  • 2篇胆道支架置入
  • 2篇胆道支架置入...
  • 2篇胆系

机构

  • 28篇承德医学院附...
  • 2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承德医学院
  • 1篇承德护理职业...
  • 1篇长春市心理医...
  • 1篇河北省滦平县...

作者

  • 28篇韩贵俊
  • 7篇李连泰
  • 6篇李海然
  • 3篇丁静
  • 3篇于瑞杰
  • 3篇袁秀荣
  • 3篇杜志峰
  • 3篇刘贵祥
  • 3篇康庆民
  • 3篇徐英华
  • 3篇刘金龙
  • 2篇汤素芹
  • 2篇高畅
  • 2篇耿艳侠
  • 2篇于昌玉
  • 2篇刘岩
  • 2篇马桂云
  • 2篇樊博
  • 2篇王海龙
  • 2篇闫洪伟

传媒

  • 14篇河北医学
  • 2篇重庆医学
  • 2篇承德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中国临床医生...
  • 1篇中国生化药物...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草药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中国自然医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7篇2016
  • 6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8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婴幼儿血气分析动脉血采集检验方法进展被引量:5
2013年
实际工作中常采用2mL肝素化润滑过的注射器或一次性血气针经股动脉、桡动脉穿刺采集动脉血送生化室进行血气分析检验。
马桂云徐英华韩贵俊
关键词:血气分析动脉血
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护理体会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探讨并且规范强直性脊柱炎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的护理方法,以提高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治疗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至2013年住院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5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住院先后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进行一般常规护理,实验组29例在一般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专业化护理,评价进行专业化护理对提高强直性脊柱炎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两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接受护理后在疼痛、晨僵、脊柱活动度的缓解率等方面有显著差异,实验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的专业化护理有助于提高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韩贵俊李连泰李海然于瑞杰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专业化护理晨僵活动度
头皮针经颞浅动脉采集新生儿血气分析标本成功率探讨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为新生儿采集血气分析标本寻找快捷、成功率高的方法。方法:对57例需查血气分析的新生儿,同时使用肝素润滑过的一次性头皮针,分别经桡动脉,经颞浅动脉采集血气标本送检,对比两组采血所用时间、副反应、一针穿刺成功率及检测值差异。结果:两种采血方法血气分析检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使用头皮针经颞浅动脉采血所用时间短,无1例发生血肿或瘀斑,成功率高,优于桡动脉组。结论:使用一次性头皮针经颞浅动脉采集血气分析标本成功率高,血肿发生率低,是为新生儿进行血气分析时的一种简便有效的采血方法。
韩贵俊马桂云徐英华隋晓玉
关键词:桡动脉颞浅动脉血气分析
蠲痹通督汤配合小针刀松解术及中药熏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观察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观察蠲痹通督汤配合小针刀松解术等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126例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柳氮磺胺吡啶片+雷公藤多苷片;治疗组患者口服蠲痹通督汤,同时采用小针刀闭合松解术治疗,可配合中药熏蒸及激光照射,4周为一个疗程,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采用国际AS评价工作组(ASAS)推荐的ASAS20改善标准和患者主要相关体征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ASAS20改善例数、临床疗效指标及主要体征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蠲痹通督汤配合小针刀松解术及中药熏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李连泰韩贵俊李海然丁静刘贵祥杜志峰谢双喜
关键词:小针刀松解术中药熏蒸强直性脊柱炎体征
经皮肝胆道支架置入术后胆系感染的相关因素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探讨胆管恶性梗阻患者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置入术后发生早期胆系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253例行经皮肝穿刺胆管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随访记录支架置入术后30d内患者是否发生胆系感染,以此计算胆管支架置入术后胆系感染率。并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胆管梗阻原因(内生或外压)、支架放置位置(是否跨十二指肠乳头)等临床特点,并通过比较这些临床特点以确定其是否为早期胆系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经皮肝穿刺胆管支架置入术后30d内胆系感染率为20.6%(52/253)。胆管内生性狭窄、胆管支架跨十二指肠乳头放置、术后结合胆红素下降不明显的患者术后均有较高的胆系感染率(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胆管支架放置位置及术后胆红素下降水平是术后发生胆系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经皮肝穿刺胆管支架置入术后有一定的胆系感染可能,胆管支架跨十二指肠乳头放置,术后结合胆红素水平下降不明显,是术后发生胆系感染的危险因素。
康庆民韩贵俊刘金龙王海龙赵艳秋张蓉
关键词: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置入术胆系感染
缺血修饰白蛋白与心肌损伤标志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研究血清心肌标志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白蛋白钴结合(albumin cobalt binding,ACB)试验、电化学发光法、干式化学法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研究对象分为正常对照组59例,心肌缺血组70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8例,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32例。结果 (1)AMI、UA组的IMA值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IMA、CK-MB、cTnT、心电图(ECG)诊断AMI的敏感性为IMA>ECG>CK-MB>cTnT,cTnT动态检测的敏感性明显提高达到61.5%。结论联合检测心肌缺血和心肌坏死的标志物,并根据各项标志物在发病不同阶段的敏感性,能提高ACS患者的诊断效能。
张茉莉韩贵俊韦小民孟广伟薛承岩
关键词:缺血修饰白蛋白肌钙蛋白T肌酸激酶同工酶急性冠脉综合征
临床常见致病菌现状分析
2005年
目的了解临床常见致病菌型,为临床医师诊断、合理选用抗生素、控制广谱抗生素的滥用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承德市几家有代表性医院从1998年5月至2002年5月的临床细菌培养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培养阳性的1393株菌株中,革兰阴性菌株占67·98%,顺位依次为:埃希菌属、肠杆菌属、假单胞菌属。革兰阳性菌株占22·90%,顺位依次为: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肺炎链球菌属。结论抗生素类药物不宜作为非处方药,而应依据药敏实验,在临床医师指导下合理选用抗生素。
韩贵俊王秀文袁秀荣
关键词:致病菌整群抽样抗生素合理用药
小针刀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0例临床观察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确诊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柳氮磺吡啶片+甲氨蝶呤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针刀闭合松解术及中药熏蒸等治疗,2个月后观察腰椎活动度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针刀松解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能明显改善腰椎活动度,减轻疼痛,不良反应小。
李连泰丁静李海然韩贵俊于瑞杰杜志峰刘贵祥
关键词:中药熏蒸强直性脊柱炎腰椎活动度
个性化干预在骨科糖尿病患者术后并发症预防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骨科糖尿病手术患者并发症预防干预策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住院费用,促进患者康复。方法:对2011年92例骨科糖尿病患者手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制订个性化干预对策,使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得以避免。结果:施行个性化干预以来,骨科合并糖尿病的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并发症治疗费用明显降低(P<0.05)。结论:运用个性化干预对骨科糖尿病手术患者进行预见性干预,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医疗开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徐英华李淑英任艳玲韩贵俊付丽敏
关键词:个性化骨科糖尿病并发症
新生儿死因分析与干预措施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了解承德市新生儿死亡状况及变化趋势,分析新生儿死亡影响因素,探讨科学有效减少新生儿死亡的干预措施。方法:按照承德市新生儿死亡监测方案,采用定量+定性+运作式研究的方式,对辖区内的新生儿死亡进行系统的监测分析。结果:平均新生儿死亡率10.86‰,女性新生儿死亡率偏高;新生儿死亡发生在出生后7d内占81.56%,出生后24h内的占40.4%;新生儿死亡发生在医疗保健机构的比例逐年上升,发生在乡级卫生院的比例逐步下降;死亡新生儿的出生体重低于2500克的占50.74%,其中极低体重儿占13.14%;新生儿死亡前的就医比例从70%上升到99%,曾经住院的比例从66%上升到89%,未就医的比例6.8%下降至0.89%;死亡新生儿由县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诊断的从42%上升到81%,由乡级医疗保健机构诊断的和未诊断的明显下降;死亡新生儿母亲孕期接受系统管理的在88%~96%之间,住院分娩的在98%左右;县(区)级专家组评审可避免死亡占72.6%,市级专家组评审可避免死亡占76%。结论:新生儿死亡率呈逐步下降趋势,2003年至2013年新生儿死亡率比2003年下降了39.44%,年平均下降速率为5.14%,下降明显;新生儿死亡的主要死因及顺位为早产和低出生体重、窒息、其他先天异常、先天性心脏病及新生儿肺炎;影响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因素有社会经济发展,孕产妇系统管理质量,产科质量,新生儿救护网络,专业技术人员的服务能力,人群的保健知识水平。干预措施:发展经济,政府适当增加投入,关注农村新生儿健康状况,实施产科标准化建设,建立与完善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的救护体制,强化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出生缺陷问题日渐突出,加强产儿科协作,规范新生儿医师培训,提高其保健服务技能,强化公共卫生职能,提高资源的利用能力,广泛宣传围生期保健知识,提高人群保健意识。
池红井韩贵俊王晓东王萌萌杜建华任宏伟樊博马向洁王秀文
关键词:新生儿死亡率影响因素干预措施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